展厅文化与当代书法创作
2011-04-13黄铸
黄 铸
展厅文化与当代书法创作
黄 铸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近几十年来,中国书法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在过去,书法只是作为学问修养的一种表现,如今的书法艺术已经被社会公认为一门纯艺术。从过去的书斋文化走向展厅文化,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书法成为一种“竞技”项目。文章围绕着“展厅书法创作”这一主题,对当今书法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及思考。
展厅文化;当代;书法创作
20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这百年间,中国书法历经了沧海桑田的“蜕变”过程,最终,由传统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在本质上脱离了实用性的制约而成为一门纯艺术,并以新的艺术面貌展现其艺术价值。
展览的出现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影响,展厅书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打破了书法仅仅是作为文人学问修养的一种表现的局限,深入到黎民百姓,并在全国范围内挖掘出当代一些富有实力的中青年书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展览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有的书家将书法作为谋取功利的工具,受书画市场与展赛的因素左右,有意迎合市场和评委的审美口味。这样一来,书法创作活动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导致了当代“展览文化”的浮躁、造作、庸俗等一些畸形现象的出现。
一 从书斋到展厅的书法艺术
(一)“展厅文化”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展览。纵观几千年的书法史,它展示的方式主要有二类:一为壁上书,一为案上书。早期的彩陶刻画与甲骨文时代,是文明的萌芽,尚未形成书法文化。但在金文时期,特别是战国中后期,已有“壁上书”的现象,比如《毛公鼎》内壁上展示的是500多个金文,只不过其展示的载体是铜壁而不是墙壁。而在秦代的《泰山刻石》、《瑯琊台刻石》以及众多的汉碑出现之后,宣告了书法中的“壁上书”的成型。
以镌刻为主体的这类“壁上书”称为“刻壁书”。但历史上的“壁上书”并非都是以镌刻的形式出现,也有以墨迹书写的“壁上书”。比如,汉末的师宜官,卫恒《四体书势》载:“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1]从这段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师宜官的书写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题壁”现象。但是,从文字的描述中或多或少看得出还带有些“游戏人生”的意思,即并非本质意义上的书法创作。师宜官之后,又有韦诞登“高作榜书”,所谓的“榜”,是指匾额之类。书写行为直接在匾额上进行,其认真的态度可以当做是一种书法创作,只不过他是“题榜”,而不是“题壁”。如果我们把书写在“壁”上的书法创作行为当做是“题壁”的概念,那么这两个例子都达不到“题壁”的标准,但是却可以证明它开创了后来真正的“壁上书”先河。
真正意义上的“题壁”,应该是出现在唐代并形成规模,当时有颜真卿的书碑,李白、张旭、怀素的题壁草书,唐宋时代的寺庙禅院,到处留下了他们的书迹。
到了南宋又出现了“悬壁书”,即立轴对联条幅之类的形制,到了元代,书法的“壁上书”还是未能成为风气,赵孟頫、鲜于枢等传世墨迹也大都是手卷册页。明初才开始倡导立轴中堂条幅等的“壁上书”风气,至明代中叶更是把“壁上书”引向高潮。至于明末,“壁上书”这一后起的书法新形态终于被推向了极致,从而造就了几千年书法史乃至当代的主流形态。
挂在书斋里的“壁上书”与“案上书”(手卷、册页之类)虽然有概念上的区分,但既然同处在一个展示环境,必定有他们内在的相同之处。它们形态上虽然有差异,但本质却是相同的,都是文人雅士“学问修养”的一种表现,因此,只有把“壁上书”从书斋中引向展览厅,才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此时已是一种“竞技”的关系。
最早让书法离开书斋,走向展厅这个现代展示环境的人,应该是吴昌硕和沈尹默。吴昌硕于1914年在上海举办过第一次书画作品展览,虽然还只是书画联展而不是纯粹的书法展览,但相对于书斋氛围里的传统书法而言,已经是历史性的创新了。沈尹默则于1933年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共展出作品一百件。[2]
如今时针已指向21世纪,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书法创作从古代的书斋走向当代的展厅。展厅悬挂书法作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壁上书”了。在近百年来的展示方式变迁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从早期的“刻壁书”到唐代的“题壁书”,宋以后的“悬壁书”,再到明清的“悬壁书”。由这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这是当代展厅文化的巨大变化,书法创作从技法到思想必须去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
(二)书斋欣赏与展厅欣赏方式的差异
书斋欣赏是以“品味型”的欣赏为主的,而展厅欣赏则是以“直观型”的欣赏方式为主。
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因此研究书法的展示方式,必然会涉及到如何欣赏以及欣赏类型的问题,然而欣赏类型,完全取决于展示方式的要求。于是,书斋文化的展示方式,造就了“品味型”的欣赏方式,而展厅文化的展示方式,造就了“直观型”的欣赏方式。
何为“品味”?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细嚼慢咽、渐入佳境式的欣赏。其讲究欣赏作品时的耐心,显然是需要充足的时间来保证,走马观花式的欣赏方式,是不可能达到“品味”的效果。因为书斋不是公共场所,因此它也不会有时间上的限制。并且书斋里的“悬壁书”通常都是少量作品,有利于欣赏者视野上的专一,自然也就会以心平气和的心态去欣赏。
与书斋文化类型中的“悬壁书”的欣赏方式相对比,展厅文化类型中的“壁上书”的欣赏方式则截然不同,虽然也是对联中堂立轴条幅,但它的场地是先被预定好了,凡是去展览厅的观众,无不是专为欣赏书法作品而去的。这样一来,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再者只要是稍成规模的展厅,至少上百件作品,这样庞大的数量,欣赏者不可能以“品味”的欣赏方式去对待。因此,它讲究观赏的瞬间感觉以及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展品多了,自然就存在优劣胜负的问题。谁有能力通过作品的魅力诱留住欣赏者的脚步与目光,谁就是展厅里的胜利者。那么,相对于其他作品,这就是一种竞争关系。
(三)书法展示的意义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中国文化哲学将书品与人品相联系,讲求书法四品:神品、逸品、秒品、能品,要在书写中表达意绪、情怀、观念、精神,通过书法展示能提高个人修养,取长补短,并发掘书法创作人才。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灿烂之花,是中华文明的代表。通过书法展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国的书法艺术,了解中国人的思想,是世界真正了解当代中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中国书法深蕴中国哲学精神,有孔孟周庄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各族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字、中国书法的同时,也时时刻刻记住我是中国人,有着同一个祖先,从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二 当代展厅书法创作的观念及存在的不足
(一)当代展厅环境下书法创作的主要观念
当代展厅环境下书法创作的主要观念有如下几种:
其一是展览至上。当代书法进入了一个以“展厅”为中心的时代,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艺术作品需要通过展示才能向社会传播产生影响,以体现其艺术价值。书法展示的形式不外乎有展厅展览、征集出版、报刊发表、英特网传播等。自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已主办了九届全国展,还举办了多届正书、行草书、隶书、新人、中青年、老年等单项展。这些展览的间隔周期大多仅有三四年,因此,有的年份,会有七八个大型展览同时举行,从而形成“书法展览年”。当代书坛展览赛事的频繁出现,可以说是“紧锣密鼓,应接不暇”。
其二是形式至上。“展览至上”使书法创作走上了“形式至上”,以展览为中心的当代书坛,书法的展示场所主要是些较宽敞、高大的展厅,通常是集数百件作品于一室。这必然要求展品有气势、富有视觉冲击力,大型的作品自然也就成为展厅展品的首要选择!于是,四尺以内的作品早已被人们嗤之以鼻,八尺以上的作品在国展中屡见不鲜。另外纸张的色彩也开始被人们纳入作品的审美要素,传统的那种在一张白色宣纸上进行单种书体的创作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颜色的搭配,各种纸质拼接起来进行分主题、分段落、多书体的综合性创作。比如在九届国展中获奖提名的北京作者王付利的隶书条幅作品,共用三种颜色的宣纸拼接而成,分别用大隶书和小行书创作,而小行书又以八个小方块拼接而成。在“好色”思潮的推动下,广大作者开始留心和研究书法的材质,如水纹宣、描金宣、泥金宣等,还有各种新型材料,如报纸、牛皮纸等也时常现身于展厅。此外,在作品的制作上,做旧、仿古等手法无所不有。这些都能反映出时代的新特点,同时也说明了“形式至上”颇重展厅效应。
其三是功利至上。“形式至上”的出现很容易导致创作队伍走上向“功利至上”。[3]不少作者往往认为当代的展厅书法最重视的是形式,艺术水平尚未达到水准的可以通过作品形式上的制作来弥补其不足,因此,不少中青年书家及爱好者热衷于向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及其他形式的大展投稿,力求参展、获奖,以取得在当代书坛的地位。于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对作品“修饰”,更有甚者盲目效仿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名家与评委的书法作品,以求自己能尽快进入相类的层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长期以来被视为当代书坛的浮躁现象,当然,也不排除有淡泊名利的书家存在。
(二)当代展厅环境下书法创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内涵的缺失。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已引起中国书协的高度重视。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在“九届国展”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视展厅文化、展厅效应的客观存在”。[4]由于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电脑代替了书写,手机代替了信札,导致书法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用性。文化内涵的缺失主要体现在:1.错字、漏字时有发生。比如,有的作者将八千里的“里”写成“裏”等:2.文学修养欠缺。翻开历届较有权威性的展览作品集,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参展作者书写的内容都是一些唐诗、宋词之类,他们或许认为只需把字写好看即可。其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感情,当代也如此,唐宋人的思想感情是无法替代我们的。如果我们还一如既往地下去,再过百余年,我们的后人将很难在我们抄写的唐诗、宋词的内容中感受到我们的喜与悲。到那时,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想将无法体现出来。3.书法“雅”气的丧失。中国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是与受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的。“雅”是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文化修养,是书家通过读书而参悟的,是书法艺术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叶鹏飞先生认为,“雅”气的丧失,“匠”气作品就必然增多。[5]
二是向“单一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受“展厅至上”与“形式至上”的影响,书法创作走向了单一化的趋势,从书体的选择上论,当代书坛以行草书最为盛行,大字正书出现的不多,篆、隶书对联比较流行,而大幅且字多成篇的作品少见,尤其是写小篆的作者更是寥寥无几。
当代书法创作在形制的选择上也比较单调,比如,“条屏、楹联”还是占主流地位。对此,应加强中堂、折扇、斗方、册页等各种形制在展厅出现的频率与数量,在多元化的形制变化中推动、促进书法创作进一步成熟。
三是严重的风格雷同现象。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最正确的创作观念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然而,当代书坛仍然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出于较强的目的或是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认识比较浅俗,随波逐流,模拟跟风。艺术贵在个性,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性格及审美取向,在学习古人的同时不断加以创新,最终才能确立自己的书法风格,这一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它需要的是理智、胆识、学养、耐心。要做到既不轻视传统,也不妄言创新,讲究其法则,这样书法艺术才能走向辉煌。[6]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并不全盘否定展览对于提高书家的艺术水平作用,至少它可以激发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艺术热情,促进书法的普及。然而,艺术的认识问题从来都不能以谁对谁错而论,只能以思想境界高低问题论之。但这也不能说明书法艺术仅仅就是写字那么简单,它也有它的法则。否则,书法艺术也不可能历经千年而不息。关于书法艺术问题,可以说各自都有一个对书法艺术的“感觉”认识,但这种“感觉”并非凭空而论的,它需要的是书家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文化涵养。笔者认为对当代展厅书法创作应多做一些思考,而不要过多地去追求形式化。真正有志于书法艺术事业的爱好者,应树立长远发展的远大目标,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学会用艺术家的眼光把展厅与创作的关系分清界限,坚决把为了参展、获奖而创作的观念以及“求速成”心态弱化掉,在传承经典中探寻自身的特点,在新的展厅时代和评审机制下追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1]卫恒.四体书势[C].//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97 -198.
[2]陈振濂.近现代书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248-249.
[3]张旭光.在九届国展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书法导报,2007(11):58-59.
[4]叶鹏飞.必然以新替旧切莫以俗代雅——当代书法创作管窥[C]//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山东:黄河出版社,2007:54 -55.
[5]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120-122.
[6]张旭光.到位与味道——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J].书法导报,2006(10):98-99.
Exhibition Hal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Creation
HUANG Zhu
(School of Fine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In recent decades,Chinese calligraphy has witnessed a great historic reform.Calligraphy used to be just a manifestation of 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whereas it has now been acknowledged as a pure art in society.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tudy culture in the past to the contemporary exhibition culture is a vital symbol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which has become a“competitive”project and a weathercock in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world.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consider in an all-round manner some basic issues as to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calligraphy creation at exhibition halls”.
exhibition hall culture;the contemporary times;calligraphy creation
G245
A
1674-5310(2011)-03-0122-03
2010-12-15
黄铸(1986-),男,海南万宁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书法研究。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