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刀配合隔姜灸治疗背肌筋膜炎117例

2011-04-13戴朝富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经筋病证膜炎

戴朝富



针刀配合隔姜灸治疗背肌筋膜炎117例

戴朝富

(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浙江 321100)

隔姜灸;针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背肌筋膜炎

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证,多由于急慢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引起,好发于中老年人,部位在两肩胛骨之间,临床表现为背部酸痛,肌肉僵硬,阴雨天症状加重等。笔者运用针刀配合隔姜灸治疗该病117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8年至2010年在我科就诊的门诊患者,其中男51例,女66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和证候分型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疗法

令患者俯卧位,暴露患处,医者以手指反复触压,仔细在脊柱两侧背部寻找敏感压痛点和阳性反应物(条索状),用甲紫液做好标记,此为取阿是穴,一般每次在背部脊柱两侧取2穴。常规消毒,铺消毒洞巾,选用汉章牌HZ一次性4号无菌针刀。直刺进针,针刀方向与脊柱平行。入皮后缓慢推进,仔细体会针下感觉,控制进针深度。边询问患者针感,针刀至浅筋膜病变处,患者酸胀感明显,医者感针刀下阻力,稍加用力即可突破,提起针刀纵行切割病变组织2~3次,感到针刀下松解即可。然后提起针刀至皮下,刀口线调转90°,针刀缓行,作横向切割病变筋膜手法1次,完毕出针。针口处贴敷创可贴。每星期1次,3次为1个疗程。

2.2 隔姜灸

令患者俯卧位,暴露背部皮肤,取大椎、风门、肺俞为一组,膈俞、脾俞、肾俞为一组;两组穴位隔天交替进行。生姜切片厚度约3 mm,用针灸针在上面穿刺数孔,每穴每次用大艾炷灸3壮。灸治中患者感觉烫热,即再垫加生姜片。每日1次,每星期5次,3星期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背肌筋膜炎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

好转 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

未愈 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117例患者中,治愈75例,占64.1%;好转42例,占35.9%;未愈0例。

4 体会

背肌筋膜炎当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患者素有气血亏虚,背部阳气不盛,或由于外伤、慢性劳损,致气血瘀阻,运行不畅,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滞留太阳经筋,不通则痛。日久血瘀寒凝,太阳经筋气血结聚,可致背部肌肉僵硬,常可触及条索状物。劳累后气血亏虚尤甚,阴雨天寒湿嚣张,常导致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此类病证如失治则疼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痛苦。选用背部阿是穴进行针刀治疗,能直捣经筋病变之所,松解黏连,舒筋散结,通畅气血,松则不痛。《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笔者临床体会,治疗该病选用相关穴位隔姜灸既能起到祛风散寒化湿、温通经络、解痉镇痛的功效,又能起到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的作用。针刀和隔姜灸两法相辅相成,标本兼治,使外邪得泄,阳气得以温养,经络得以畅通,筋结得以松解,效果益彰。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2011-06-30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2.857

1005-0957(2011)12-0857-01

戴朝富(1965 - ),男,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经筋病证膜炎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