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1-04-13孙艳华
孙艳华
糖尿病是骨折患者中常见的并存症之一,是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1],易引起创伤延迟愈合、感染,全身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2010-02~2010-12笔者所在科收治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64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35~67岁,平均51岁。髋部骨折18例,下肢骨折34例,上肢骨折10例,多发骨折2例。既往明确糖尿病诊断42例,均予饮食和药物治疗,血糖控制稳定,余22例入院后发现血糖高,平均11.6 mmol/L,尿糖阳性。骨折伴有高血糖11例,心血管疾病6例。经治疗和护理,本组64例患者中61例甲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1例丙级愈合,无延期愈合。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应激性血糖升高是继创伤、疼痛之后的又一个应激源,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经常性的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使患者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及控制好血糖对手术及术后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找到不利疾病恢复的因素和解决克服的措施,使他们能自觉的配合治疗护理,树立生活的信心,保持乐观的积极态度。
2.1.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对于骨折伴高血糖患者要做到两者兼顾,富含可溶性食用纤维素的食品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血糖脂代谢紊乱,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粗谷类、含糖成分低的水果等,适量食用肉类、蛋类、限制食盐的摄入在10 g/d以下,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
2.1.3 用药护理 定时监测血糖,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用药后反应,以便调整用药,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增减,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准确使用胰岛素剂量,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时间依据就餐时间灵活掌握,注射后30 min必须进食。静脉滴注时注意匀速输入,术晨和术后禁食时段,不使用胰岛素制剂,定时监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变化,避免输液同侧采血,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 术中失血、失液和麻醉等一系列刺激因素均可引起患者新的应激反应,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等,及时监测血糖。
2.2.2 预防伤口感染 保持床单位及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减少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房间内给予紫外线照射,定时开窗通风,注意保暖,测量体温、脉搏4次/d。
2.2.3 饮食调理 定时定量进食,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
2.3 预防并发症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按摩皮肤受压处,对卧床患者给予气垫床,防止压疮的发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防止泌尿系感染及便秘。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并发症。做好口腔护理。另外,高血糖患者由于血糖高,纤维蛋白原等诸多因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尤其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处于卧床状态,应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指导患者股四头肌的锻炼,给予动静脉脉冲治疗1次/d,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循环情况。
2.4 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做各种关节的活动锻炼,制定合理的长期及短期护理目标,应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使其日常生活能逐步自理。
3 讨论
高血糖和创伤性骨折是影响人类生活健康的两大常见疾患,在发病趋势上都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特点,二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长期高血糖患者糖、脂质、蛋白质等代谢障碍,使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导致患者对手术、麻醉的耐受能力差,组织愈合、修复能力差,易引起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造成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舒萍[2]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研究证实,术前及术中血糖水平是感染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积极治疗高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所以血糖控制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2]舒 萍.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2,8(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