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视角的西方信息技术哲学
——论温纳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
2011-04-13卫才胜
卫才胜
(武汉体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9)
政治视角的西方信息技术哲学
——论温纳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
卫才胜
(武汉体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武汉 430079)
兰登·温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从政治的视角研究信息技术。在他看来,信息时代信息处于意识形态的地位,信息技术并不像乐观主义者所期待的那样必然带来平等和民主,反而带来诸多的政治问题。温纳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既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我们要批判地吸收他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为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提供警醒和借鉴作用。
温纳;信息;技术;政治
兰登·温纳(Langdon Winner)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主要从事技术政治学的研究,为技术政治学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由于他在技术政治学方面的建树,温纳被《华尔街日报》誉为“技术政治领域的学术领袖”。温纳不仅从整体上探讨技术的政治影响,而且还关注具体技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政治问题。作为对当代影响至深的前沿技术——信息技术,自然逃不过他的审视。温纳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政治影响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目前,国内学界对温纳的技术自主性思想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信息技术思想关注较少,特别是他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更是很少涉及。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温纳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揭示,为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时代信息处于意识形态的地位
温纳认为,信息在当今社会已处于意识形态的地位。这里意识形态的含义是从社会科学一般意义上讲的,它指的是一套信仰,体现的是一个团体、阶级或一种文化或亚文化的需求和愿望。信息成为意识形态并不奇怪,因为人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几乎依赖于大大小小的计算机,社会的计算机化使得信息成为意识形态凸显出来。
是什么使得信息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如此地珍视?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人们面临“数字洪水”的威胁。温纳认为,今天人们崇尚的是通过大型、复杂的组织来从事生产的模式,而这些组织的活动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这样,信息量就成为一个可怕的挑战,它会使现代组织持续地面对超量的、难以捉摸的“数字洪水”的威胁。面对这个问题,计算机提供了一个方法:以速度来征服数量[1]。第二,人们需要即时地获得信息。信息具有即时性,像股票交易的价格、航班情况、天气状况、军事情报和民意测试的结果等类似的信息在非常短的时间是有效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这些领域的电子数据必须是最新的。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获取关于商品价格的信息迟了甚至只有几秒钟将毫无价值。正如温纳所言“信息本身是一个易腐烂的商品”[1]。因此,信息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在生产中,复杂的人机系统需要持续地提供关于它们内在状态和外在操作环境的电子信息,否则将面临瘫痪甚至失去控制的危险,而现代计算机和通信装置的快速信息加工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在生活中,信息处理将成为人们日常需要。随着家用电脑时代的到来,管理一个家庭就像管理一个小生意一样。就家庭收支来说,涉及的信息是琐碎的、不断变化的,也需要很好的信息处理手段,而计算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常态,信息在一些人眼里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谁拥有了信息谁就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虽然信息时代带来了失业、去技能化和众多社会模式崩溃等问题,但那是值得容忍的。因为他们确信,信息时代将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前景。
二、信息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平等和民主
信息时代人们最关注的话题是信息技术是否带来平等和民主的问题,乐观主义者对其充满了期盼,而温纳则表示怀疑,并对信息技术乐观主义者的思想进行了批驳。
(一)乐观主义者对信息技术带来平等和民主的期盼
乐观主义者认为,信息技术将带来社会的平等。有学者预言,互联网将提供给弱势群体获取技能并实现社会平等的机会。另有学者预言,由于信息在网络上自由快速的流动,网络上每一个节点对于所有人在权力上是平等的,将不会产生传统形式的分层特性。针对传统形式的社会分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被替代,一本畅销书宣告“计算机将粉碎金字塔形式,我们创造等级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保持人们和人们做事情的秩序;随着用计算机来保持秩序,我们能够水平地重建我们的制度”[2]。与此类看法相似,乐观主义者对信息技术促进民主的进步充满期待。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改变现有的民主参与模式,扩大人们直接参与的机会。
信息技术带来社会的平等和促进民主的进步,在一些乐观主义者看来,这是一个自动产生的过程,不需要人们尽力去塑造。他们认为,民主、公正将单纯通过物质的富足来实现。以前,富足因此民主、公正的社会通过无数住宅、电器和消费品的供应来显现。现在,将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来实现。一些乐观主义者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假设并根据这些假设来论证他们的看法,这些假设主要是:(1)人们信息短缺;(2)信息是知识;(3)知识是权力;(4)信息获取的增长将促进民主的进步和社会权力的平等[1]。按照他们的理解,民主的缺乏和社会的不平等是因为人们信息短缺造成的,而计算机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易于获取信息,信息是知识,知识是权力。随着人们信息获取的增长,将促进民主的进步和社会权力的平等。
(二)温纳对信息技术带来平等和民主思想的质疑
温纳对信息技术带来平等和民主的思想表示质疑。他认为,要实现民主和公正的社会需要社会齐心协力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够实现,而不会自动产生。虽然计算机的使用能够对社会的权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仍然有利于那些原先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权力集团。“从信息时代目前的发展来看,权力的增长通过那些已经拥有很多权力,集中控制的提高通过已有的控制,财富的增加通过那些已有的财富”[1]。温纳认为,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跨国公司、公共官僚机构、情报机构等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获益较多。
针对乐观主义者根据一些假设推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促进民主的进步和社会权力的平等,温纳认为这些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并对这些假设进行逐一地分析和驳斥。具体如下:
1.针对“人们信息短缺”的假设。按照乐观主义者的理解,人们存在着严重的信息短缺,信息短缺如同能源危机一样,能源危机的解决通过增加新的油料供应,信息短缺的解决将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温纳一方面对人们是否真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短缺表示怀疑;另一方面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人们信息短缺,而是人们缺乏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这种能力即使在发达国家也相当地缺乏。在温纳看来,这种能力的获得非常重要,是靠计算机提供信息所不能解决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
2.针对“信息是知识”的假设。温纳认为,如果信息是知识的话,解决文盲和教育欠缺的问题只需要提供信息就可以了,最好的办法是在以前没有图书馆的地方建立储备很好的图书馆。当然,前提是人们受过一定的教育并有能力利用这些图书馆来增长他们的知识。然而,乐观主义者并不考虑这些,他们着迷于某种特殊的技术,并把通过网络提供信息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的确,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一个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但是只关注信息工具的改进而忽视人的思想的启蒙则是完全错误的。在温纳看来,信息和知识是两回事,有了信息不一定就有了知识。
3.针对“知识是权力”的假设。由于受培根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温纳认为,这是高度的误导。当然,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是力量。但是,知识和力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社会或者政治的意义上讲它意味着是权力。在许多影响权力现象的条件中,知识是一个但决不是最重要的条件[1]。对于柏拉图和凡勃伦来说,知识明显地不是权力。
4.针对“信息获取的增长将促进民主的进步和社会权力的平等”的假设。就民主来说,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认为民主的关键是获取信息,一个民主的社会公众应该是思想开放和消息灵通的,现在由于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变得容易,从而促进了民主的发展。温纳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在他看来,民主并不是唯一建立在信息可获得的基础上,民主社会应该建立制度允许或者甚至鼓励民众大范围的民主参与。如果人们依靠计算机数据库和远程通信作为运用权力的主要手段,可以想象从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将完全消失。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需要依靠人们心甘情愿地一起行动去追求他们共同的目的,它有时要求社区的成员直接面对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准备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这与现在所倡导的通过计算机参与的民主模式有相当的不同。仅仅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民主进步的思想是错误的。就平等来说,乐观主义者认为,计算机将成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有效工具。随着个人电脑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便宜,操作越来越简单,配备电脑的普通个人将能够反对大型集权组织的影响,社会将逐步地走向平等。温纳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实践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那些原先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权力集团。在力量与力量的竞争中,更大、更复杂、更好装备的竞争者通常拥有优势[1]。虽然计算机的使用能够对社会的权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并不必然改变权力的相对平衡,就像一个驾驶滑翔机的个人无法与美国空军相比一样。
通过分析可见,乐观主义者对信息社会的政治期望只是一个幻想。在温纳看来,仅仅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平等和促进民主的进步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他指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将促使等级粉碎,不平等推翻,参与活跃,集权瓦解的信念简直经不起近距离的审视,信息=知识=权力=民主的公式缺乏任何真的实质性内容”[1]。
三、信息技术引起社会政治变化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对社会的监控
温纳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人们的隐私造成威胁,一个电子信息丰富的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将以人们自由的失去为代价。当人们运用电子工具进行购物、取款和发邮件时,这些活动可能被监控。现在监控技术已发展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增加了人们隐私外泄的风险。美国权威新闻杂志福布斯警告读者,工作场所的监视、在线监控以及对电子网络中的数据追踪的能力使得一些人和组织能够获取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私密的细节。这种威胁扩展到个人领域以外,将会影响到公众的自由。监视技术将使人们变得无处可藏,记者Ann Marsh担心信息网络将带来奥斯威尔的1984,使我们所有的人成为国家的奴隶[3]。造成如此状态的原因并不必然是由人们对计算机系统的误用引起的,而是计算机系统本身就存在着这样的风险。
(二)权力的失衡
温纳认为,一个计算机化的世界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社交环境。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大量应用,将大大减少人们做事情的中间环节。以银行为例,自动柜员机的出现,将使许多小的、地方性的分支银行消失。而这些地方以前不仅是人们办业务的场所,而且也是人们碰面、谈话和交流的地方[1]。尽管社会的计算机化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便利,但减少了人们呆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的机会,这样发展的结果带来了人们面对面联系的减少,而这种面对面的联系非常重要,它在个人和组织的权力之间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随着面对面联系的减少,人们现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公司老板、新闻媒体、广告和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导致权力失衡状态的出现,而目前我们还无法找到一种新的制度去平衡和协调这种权力。
(三)社会政治关系的重构
温纳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有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结构将面临着重铸的可能性。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征服,人们在不同的地点可以同时从事某种活动,打破了人们活动要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统,这必然会对原有的政治关系带来巨大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有的国家界限将逐步消失,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的出现就体现了这种趋势。过去公司成立分支机构主要考虑空间的邻近,现在由于有了互联网,使得进行大规模的有效管理成为可能。通过电子信号的联系,可以在世界各地建立它的分支机构,这样导致超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出现。过去的公司注重对当地社区的责任,强调“好邻居”的关系,现在由于公司可以建立在各处,这种责任容易消失。跨国公司把个人、城镇、地区和国家结合在一起,迫使它们为其服务,从而形成了新的权力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权力将下降,它只是跨国公司表面上的“家”,这样政治权威逐渐地被重新定义。
四、结 语
温纳从技术政治学的角度,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社会政治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他指出,在信息成为意识形态的今天,我们对信息技术的政治前景不能盲目地乐观,信息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平等和民主,反而带来诸多的政治问题。温纳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更多地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对信息技术革命必要的反思造成的。信息技术革命像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一样,引发了社会的巨变,导致社会产生了新的制度、新的行为模式、新的感受性和权力运用的新的背景。“我们心照不宣地承认这些情况需要反思,甚至可能采取强有力的公共行动去确保结果是值得的。但是反思、争论、公众选择的场合的确极其少见,重要的决定掌握在私人手中并被狭隘的经济动机所驱使”[1]。温纳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总的来说是悲观的,就民主政治来说,他没有看到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对民主政治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的确,民主的进步不可能仅仅靠计算机就能实现,它需要立法和道德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民主进步的事实。实际上,温纳后来也改变以前对信息技术推动政治变革和促进民主复兴的怀疑态度,促使他改变看法的是奥巴马。奥巴马不仅利用互联网成功地取得了总统选举的胜利,而且利用互联网为其施政服务。温纳指出“在总统竞选的过去两年里,奥巴马成功地利用了网络的力量,网络帮助他建立了令人惊叹的优势”[4]。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并没有放弃基于互联网的公民支持模式。他通过视频、邮件、在线提问和投票等形式,很好地实现了总统和公民的互动。互联网现在成为奥巴马总统的一项重要资源,他努力让公民更直接、更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温纳相信,“作为动员支持的一种方式,今后所有的总统都会尝试利用互联网”[4]。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互联网在参政议政方面的作用,通过网络问计于民,问策于民。2008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网同网友在线交流;2009年“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也通过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5]。各级政府官员也纷纷利用网络,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拉近了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总之,温纳的信息技术政治思想既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我们要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看到其思想的独特价值,为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提供警醒和借鉴作用。
[1]Langdon Winner.The Whale and The Reactor:A Search for Limits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2]Langdon Winner.How Technomania Is Overtaking the Millennium[N].Newsday Inc.,Culture Watch,1997-11-23.
[3]John Naisbitt.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M].New York:Warner Books,1984.
[4]Langdon Winner.复兴还是衰落?——对巴拉克·奥巴马技术政策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1):33—39.
[5]魏星河,刘加贝,聂贝妮.我国公民网络参政兴起的特点、原因及影响[J].求是,2010,(5):53—57.
B7
A
1007-905X(2010)03-0066-03
2011-03-10
卫才胜(1971— ),男,湖北鄂州人,武汉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技术政治学。
责任编辑 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