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要闻

2011-04-13

科技传播 2011年3期
关键词:干细胞科普

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四个“不相适应”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日前举行的中科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四个“不相适应”。

路甬祥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是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中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能源、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过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故频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间发展差距继续扩大,这种以付出巨大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实现我国经济、产业和科技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协调、绿色智能、普惠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路甬祥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发展规划,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支撑。中央和地方、企业和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彻底改变了科技投入不足、人才流失、设施落后的局面,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中国科技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四个‘不相适应’。”路甬祥说,这四个“不相适应”表现为: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社会、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

《科技日报》

2010年度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1月26日,中国科协召开2011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会议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勤主持。会上,由科技界、科普界、科技新闻界的院士、专家评选的2010年全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2010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是:

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科技馆,同中外少年儿童一起参加“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

六集专题电视片《钱学森》热播,科学家题材首次进入中央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行列。

“低碳”成为年度流行语,节能减排深入人心。

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科技改变城市生活",公众尽享科普盛宴。

探月工程嫦娥2号发射成功,传媒直播推动航天科普升级。

张悟本等褪去光环,“科学养生”成传媒热点。

舟曲泥石流和上海高楼大火凸显公众安全知识不足,应急科普成社会热点。

转基因食品再起争议,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热切关注。

科幻大片《2012》热播,公众更加关注地球与人类的未来。

“日环食”千年一遇,大规模观测再次引发天文科普热潮。

“全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活动自2002年开展以来,主要通过评选活动展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年度进展情况,促进全社会对科普事业的关注和了解,激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科普工作、支持科普事业。经过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和媒体的大力支持,已逐渐成为我国科普宣传中的一项品牌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科普传播方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次全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继续秉承“主题突出、事件重大、影响广泛、鲜明独立、客观公正”的评选原则,由中国科协支持,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大众科技报联合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协办。活动成立了评选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评选工作办公室等相关工作机构,制定了科学的评选规则和程序,确保评选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中国科协

日本研究所开发出红外线夜视彩色成像新技术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永宗靖2月8日宣布,开发出了红外线夜视彩色成像的新技术。此前的红外线夜视技术以黑白和单色为主,新技术有望提高监视摄像头的性能。

红外线夜视通过被拍摄物体物体反射出的红外线显示图像,通常只能显示白色和绿色。

永宗等研究人员发现,除了被拍摄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外,物体自身的颜色也会对反射的红外线强度产生影响。通过图像处理,研究人员成功捕捉了被拍摄物体的颜色差异,基本再现了原色。目前只能识别距离约30厘米的物体的颜色。

永宗说:“如果能够判定在黑暗中拍摄的作案者的衣服等颜色,就可以提高破案率。”

中国新闻网

全球互联网IP地址总库正式宣告枯竭

全球互联网IP地址相关管理组织2月3日表示,现有的互联网IP地址已于当天分配完毕,IP地址总库已经枯竭,互联网未来发展将系于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下一代互联网通信协议。

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发布的新闻公报说,在3日于美国迈阿密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最后所剩的5组IP地址(基于互联网通信协议IPv4)被分配给了全球5大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第一代互联网地址的“池子”已经全空了。

有关“基于IPv4的IP地址将全部耗尽”的新闻近年在全球引起关注,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一些混乱。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在公布IP地址(基于IPv4)分配完毕的消息时指出,该公司与其他一些机构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准备,新一代互联网通信协议IPv6能提供巨大的地址空间,人们不必为此担心。

该公司解释说,基于IPv4的地址于当天分配完毕,就好比最后几箱产品离开了仓库,运往地区性的商店或配送中心。各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将会继续分配最后所剩的这些地址,一旦这些地址被分配完毕,将真正意味着“供货枯竭”。

该公司总裁贝克斯特罗姆在一份声明中说,基于IPv4的地址分配完毕并没有让人猝不及防,互联网业界已为此谋划了一段时间。尽管如此,采纳IPv6目前对互联网业界来说已成为首要的事情,它将帮助互联网继续保持惊人的发展以及推动全球创新。

“数字资源组织”(NRO)的负责人劳尔·埃什贝里亚也发表声明说,“互联网的未来在于IPv6”。该组织主要负责对全球5大区域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进行协调。埃什贝里亚说,对这些注册管理机构来说,拒绝新的IPv4地址申请将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部署IPv6不再是选择,现在已成为一种要求”。

《科技日报》

我国科学家完成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

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1月30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共同宣布,来自浙江海洋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所的科学家已绘制完成大黄鱼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序列图谱。

据介绍,这是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第二个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世界上首个石首鱼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

大黄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优质鱼类,也是中国海水网箱养殖产量最大的鱼类品种。

项目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刘赟副教授说,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基因组包含48条染色体,比人类多两条,全基因组大小在750M左右,相当于人类的四分之一。

“一个物种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对这一物种生命密码天书进行人工编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这一物种学科和产业发展的新开端。”该项目负责人、浙江海洋学院副校长吴常文教授说。

据介绍,大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国内和东南亚等已形成“大黄鱼文化”色彩浓厚的消费市场。历史上大黄鱼年产量最高近20万吨,由于多年酷渔滥捕,自然资源已近枯竭。近年来,养殖大黄鱼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更是困扰着大黄鱼产业的发展。

吴常文说,大黄鱼全基因组的测定和序列图谱的成功绘制,将会对大黄鱼基础生物学研究和大黄鱼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更深入地了解与大黄鱼生产性状如生长、抗病、耐寒等性状的遗传机制,为性状改良和遗传育种奠定基础,快速开发出大黄鱼部分疾病的有效药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生产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等。

项目组同时表示,希望大黄鱼图谱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与致力于大黄鱼研究和保护的研究人员共享,相关网站建设预计于2011年6月完成,届时研究人员可以下载到大黄鱼图谱完整的数据库。

《科技日报》

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 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趋势。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最新成果表明,利用多年遥感监测技术进行青藏高原冰川、雪线、湖泊、湿地等变化情况遥感调查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小近5%。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趋势。青藏高原边部现代雪线退缩强烈,腹地逐渐趋于平衡。退缩最大距离为350米,一般为100~150米;调查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腹地现代湖泊和湿地出现明显扩张或新生,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萎缩或消亡。青藏高原现有湿地总面积88715.5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8731.6平方公里,占近10%。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监测报告认为,冰川退缩与雪线上升为高原及周边提供了大量水资源,短期内造成部分区域河湖湿地面积的增加。但随着高原冰川大面积减少和雪线不断上升,“中华水塔”蓄水总量正在下降。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是目前国际地学界重要研究领域。从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项目。4年来,在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等机构100多名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取得大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占我国大陆面积的近1/4,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

《科学时报》

英研制新型流感疫苗通过人体测试

英国科学家研制的一款新型流感疫苗近期通过人体测试,效果良好。这一新型流感疫苗属全流感疫苗,或称通用流感疫苗,可促使人体对各型流感产生免疫力。

如果这款疫苗顺利通过临床试验和安全测试,流感免疫学科可望发生革命性转变,未来的流感疫苗可不必随流感病毒的变异而不断更新。

打“共性”

作为这款新型疫苗的“制造者”,引领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萨拉·吉尔伯特博士说,之所以能对所有形态流感病毒产生抗体,是因为这款新型疫苗改变以往流感疫苗的“攻击对象”,转而“扼杀”病毒蛋白质,从根本上抑制病毒扩散。

现阶段的流感疫苗本身就是一种去除了病毒复制功能的流感病毒抗原。这种抗原保留了病毒外衣壳,使人体免疫系统提前对这种病毒产生免疫因子,保留免疫记忆。当“同穿一种外衣”的真正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可及时调取“记忆”,产生抗体,杀灭入侵病毒。

吉尔伯特说,传统流感疫苗靠病毒“外衣壳”识别特定病毒,但不同种类的流感病毒“外衣壳”特征不一,因此传统流感疫苗只能对特定类型流感产生作用,不具备跨型免疫能力。

由这一弱点入手,研究人员对不同型号的流感病毒毒株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流感病毒之间共享两种通用蛋白质,而且这两种蛋白质不随病毒变异而变化。由此,针对这两种蛋白质的新型疫苗产生。

调“精兵”

通用流感疫苗带着这两种流感病毒蛋白质特征进入人体,一方面教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这两种蛋白质,另一方面促发人体T细胞对受感染细胞发起旨在去除这两种蛋白质的攻击,由此实现免疫效果。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内一种自带毒性的细胞,受激活后,它可密切贴近靶细胞,促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是免疫过程中的“主力部队”。所有人都拥有T细胞,但不同人群调动T细胞的能力不同,先前的流感疫苗也不具备“调动”T细胞的功能。

吉尔伯特带领的团队对一小批志愿者展开临床试验。试验中,11名志愿者接种通用流感疫苗,另外11名未接种疫苗。当全部志愿者置于甲型H3N2型流感病毒环境中后,研究者观察志愿者患病症状和体内T细胞数量及活跃程度。结果显示,接种疫苗者感染流感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接种疫苗者。

尽管这一小规模临床试验群体尚无法完全论证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吉尔伯特说:“测试结果不仅显示这种疫苗降低患病率,而且我们发现,接种疫苗者体内的T细胞数量和活跃程度明显高于未接种疫苗者。”

可“通吃”

通用流感疫苗的长处显而易见。

近些年,各种流感病毒在全球肆虐,H1N1型禽流感、甲型H5N1流感等接二连三地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群体发起攻击,而且,病毒变异活动明显,传统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遭到挑战。

“流感有许多不同毒株,而且总是不停变异,”詹纳研究所所长希尔说,“一不小心,野鸟或者猪就会将流感传染给没有接种特定疫苗的人,因此,我们需要新疫苗。”

按照《卫报》说法,通用流感疫苗不仅可实现“一针无忧”的长期愿望,而且可抑制流感病毒变异,同时为各国政府节约大量资金,实现对老流感新流感的全面封杀。

吉尔伯特带领的团队下一步将对通用流感疫苗展开多轮大范围临床试验,每轮最少需要数千名志愿者进行比对接种试验,而后由药物监管部门分析疫苗安全性,预计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获准投产

《文汇报》

MHTML漏洞或引发大规模攻击

微软近日证实Windows系统MHTML协议中存在一个高危0day漏洞,可能导致用户密码、电子邮件等重要信息泄露。微软官方随即提供了临时补丁,但因该补丁与Google等国内外知名网站存在较大兼容性问题,致使已安装网民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又撤销了该补丁。为此,360安全卫士昨晚紧急升级,为用户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热补丁”方案。网民只需升级安装最新版360安全卫士,即可拦截针对该漏洞的各种攻击,同时也能避免电脑与知名网站出现兼容性问题。(最新版360安全卫士下载地址:http://down.360safe.com/inst.exe)。

360安全专家石晓虹博士介绍说,很多网民习惯在私人电脑上对邮箱、微博等常用帐号“记住密码”,相当于把这些帐号的“通行证”保存在了Cookie文件中,下次再访问就可以直接登录。而微软Windows系统最新的MHTML 0day漏洞会导致网民电脑中的Cookie文件被黑客窃取,造成电子邮件泄露、微博帐号被黑客冒用等后果。该漏洞影响各个Windows系统中的IE浏览器,涉及全球高达9亿IE浏览器用户。目前,Google等不少全球知名网站均存在可触发MHTML漏洞的缺陷,因而该漏洞的影响范围相当广泛。

据安全专家介绍,微软此前针对MHTML 0day漏洞提供的临时补丁,是通过“锁定MHTML协议”的方式防范漏洞攻击,但同时也会导致部分国内外知名网站的正常功能出现兼容性问题。为此,微软同时提供了“撤销锁定MHTML”的恢复工具,用户在遇到兼容性问题后可单独下载使用。而根据360安全中心的监测,截至2月6日24时,在已经安装了微软官方临时补丁的用户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很快又通过微软恢复工具撤销了该补丁。

360安全专家石晓虹博士表示,鉴于微软临时补丁存在的兼容性问题,360安全卫士紧急升级,网民只需要到360官网下载安装最新的360安全卫士7.6正式版或7.7beta版,或通过360软件管家直接将卫士升级至最新版,即可使电脑获得免疫MHTML漏洞攻击的“热补丁”方案,不但不会再遇到与其他网站的兼容性问题,也无需进行其他任何手工操作,更不用考虑将来补丁的撤销问题,从而轻松实现对账户密码、电子邮件等个人重要信息的保护。

据悉,根据微软刚发布的2月补丁信息推测,微软方面最快要到3月份才可能推出MHTML漏洞的正式补丁。安全专家据此预测,木马产业链极有可能在此之前发动针对该漏洞的大规模网络攻击,因而建议广大网民尽快采取措施封堵这一漏洞。

新华网

今年中国将举行“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

2011年是第63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化学年”。为响应联合国决议,中国将在今年举行主题为“化学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的“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活动。

据介绍,2011年适值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也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成立100周年。“国际化学年”将于2011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庆祝化学科学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是中国为普及化学知识,宣传化学贡献,展示中国化学化工研究成果,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主导,全国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团体积极联合、共同筹划,并广泛发动全国高等院校化学院系、化学领域科研院所、化学化工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开展系列活动。

据介绍,“国际化学年在中国”活动包括纪念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科普活动和宣传活动。化学科普是国际化学年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将在2011年全年举办“实验设计大赛”“化学科普展览”“化学开放日”“中学生测水游戏”等各种活动。

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中国是化学研究与化工应用的大国,化学研究与应用成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已基本跨入世界前列,但中国公众的化学知识仍较匮乏。

新华网

中科院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列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由于这项研究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先导性,中科院已将其列为该院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之一予以立项。

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动物所周琪研究员介绍,目前,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基本支柱的经典医学治疗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巨大需求。“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将帮助人类实现修复创伤和病理组织、治愈终末期疾病的梦想。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引发继药物和手术之后的新一轮医学革命。”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来自中科院生物局的资料显示,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已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其研究的飞速发展正孕育着重大科学突破与产业带动。1999年以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9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10大世界科技进展,是未来10年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方向。近10年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正处于重大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前夜。

“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规模和整体水平上仍有差距。”周琪说,目前制约世界各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主要瓶颈是:干细胞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尚未阐明、干细胞治疗的核心机制尚待研究、干细胞规范化应用体系尚待完善、集成研究系统尚未形成。因此,亟须通过系统布局,集中攻关,发展学科交叉合作,突破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

据介绍,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先导专项将集中研究有关干细胞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专项将通过在细胞谱系的建立与发育调控、功能性细胞获得的关键技术、人工组织器官构建、干细胞应用策略四个方面的综合集成研究,重点阐明肝脏、神经系统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和病理过程中干细胞来源、维持、分化、功能等重要生物学基本问题,发现干细胞调控的重要机制,发展功能性细胞获得的关键技术,研发干细胞因子药物及干细胞功能调控药物,并建立干细胞应用标准体系,以达到“发现干细胞生物学的基本规律,揭示干细胞在组织器官发生和形成及再生中的作用,发展调控干细胞的新技术,实现干细胞修复病理损伤和推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总体目标。

按照中科院的部署,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先导专项将采取“以需求凝练目标,以目标设立主线,以主线整合团队”的组织形式,以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网络(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四大研究中心)为核心,形成包括全院生命科学、材料、化学、生物力学等17个研究所在内的核心研究力量的交叉整合,最终实现专项的预期目标。

《科技日报》

孙家栋: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这表明国家系列重大科技创新获得了企业界、媒体界、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等评委的一致认可。

有媒体评论说,孙家栋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的角色似乎与年度经济人物甚少关联。然而,只要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内在关系考虑进来,他的终身成就奖所蕴含的意味就一览无遗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传统工业化道路在给中国带来巨大跨越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因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到了从“依靠单纯的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关键路口。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而孙家栋的工作及其成就,恰恰契合了这个要求。

《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干细胞科普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健康成人尿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
科普达人养成记
干细胞产业的春天来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干细胞治疗有待规范
造血干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