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知识社会化与公共史学

2011-04-12韩俐彦

关键词:历史学家通俗史学

韩俐彦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历史知识社会化与公共史学

韩俐彦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当前中国出现的“历史热”现象充分表明了公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与喜爱,但是国内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市场和传媒中低俗、媚俗倾向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美国公共史学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从历史学家自身、社会写手、培养公共历史学家和公众自身四个方面加速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

“历史热”;公共史学;历史知识社会化;通俗历史读物

2010年 11月 20—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与会者就当前出现的“历史热”现象与如何促进历史知识社会化问题献言献策,讨论热烈。当前的历史热现象表明了公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也证明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价值与意义。然而,由于一味地迎合市场,当前的历史热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若从公共史学的角度来探讨历史知识社会化,将对我们深化认识,提高质量,改进方法,以及有效地培养相关人才,提供很有价值的借鉴。

一、历史热浪潮与历史知识普及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和社会化。历史学者刘志琴认为,中国历史在进入 20世纪后,经历了三次历史知识普及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民国时期由梁启超掀起的“新史学”与“白话史学”革命。自此,帝王将相的旧史学开始转向国民社会生活的新史学研究。这一时期以吕思勉、张荫麟为主要代表。第二次浪潮是在上个世纪 50年代以吴晗、陈翰笙发起的历史小丛书写作为代表。第三次浪潮是 1990年代以来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影视史学”与“电视讲史”[1]。

进入 21世纪以后,历史热一浪高过一浪。除了娱乐味道浓厚的各种历史剧、历史小说外,电视讲史与网络写史也带动了历史热的不断升温。《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历史讲座,如易中天的《品三国》、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纪连海的《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王立群的《读史记》以及孟宪实的《讲唐史》、毛佩琦的《细解明朝十七帝》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创下了收视奇迹。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发行总数超过 100万册,《品三国》(下),更是高达 170万册。这与印数常常在几千册的专业史学著作形成天壤之别。而发端于网络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三个月之内,点击率高达 100万,而后推出的出版物更是突破 500万册。近期走红的袁腾飞更加具有戏剧性,体现了网络传播与电视传播、图书传播的立体效应。其主讲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4),被出版社誉为一部“开启全民学史新潮流”的著作,上市一个月销售量就达到 60万册。这位被誉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当红主讲,其教学视频点击率超过2 500万。

从以上这些惊人的数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

(一)以调侃侮谩的语言,博得关注。以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例,书名就曾遭到了广大网民的质疑,不少人对此非常反感,对此,作者做了回应,说明是出版商的意思,自己也感到不妥当。由此可见,作者和出版商缺乏对历史和广大读者最起码的尊重。在书中,袁老师对明代历史更是极尽讽刺与谩骂。如说朱元璋,“你看那厮长得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那脸跟鞋拔子似的,对,就像鞋拔子,又像瓦刀,跟瓦刀似的满脸麻子”[2]96,“所以说这家伙贼王八出身嘛,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2]196,等等。很多网络作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以所谓的个性、夸张的市井语言来博取公众的喝彩;以现代人的观念谩骂、嘲讽历史人物来迎合公众的口味。感觉到公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与喜爱。可是当前,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市场和传媒中低俗、媚俗倾向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二)以揭示历史真相为卖点,真假难辨。以网络写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为例。作者一方面称自己坚持以史料为基础,探求历史的真相,一方面又承认自己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有很多演绎的成分。然而作者并未对哪些情节、哪些材料是想象出来的予以标示,这对普通大众来说是难以分辨的。更重要的是,这类具有“强烈真实性”的史学作品很容易误导读者忘记它的文学成份,而把它当成历史著作来看。当下很多历史读物都存在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俨然一本正规严谨的历史作品,细读起来发现存在很多常识性错误,对于以此来获取历史知识的公众来说,是很难借此建立正确的历史观的。

(三)以低俗或颠覆历史的内容,误导公众。在关于历史人物的读物中,有“实说”、“正说”、“戏说”、“闲说”等多种版本。由于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迎合低级趣味,这些作品往往热衷于渲染宫闱秘事、阴谋权术,歪曲真相,为统治阶级人物甚至是反动历史人物随意翻案,严重违背了史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历史学者夏春涛指出,《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康熙王朝 》、《康熙微服私访记 》、《戏说乾隆 》、《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历史剧,清一色地聚焦于帝王将相,而且侧重于对帝王将相的美化,让许多中小学生产生错觉,觉得封建专制时代的皇帝是如此的可亲可敬。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剧又过多渲染历史阴暗面,描绘权力倾轧,声色犬马。这都反映了某些编导在创作态度上的不严肃和历史知识上的捉襟见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3]

据 2001年 2月 27日《北京晚报》的一则报道,对青少年有关中华文明历史知识的一项调查表明,历史知识及格的只占 1.5%,反映了青少年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但耐人寻味的是,被调查者中有七成以上对历史有兴趣,认为历史重要的在九成以上。民众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烈的,这也解释了历史小说、历史影视剧火热的原因。所以,在历史的“真实”与民众对史学的“求知欲”之间做好协调,提高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是当前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白寿彝先生说:“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是历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4]那么如何把一部分历史工作者培养成公共历史学家,让他们在加速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呢?我们可以从美国公共史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公共史学的特征中得到一些借鉴。

二、美国公共史学的简单介绍

(一)公共史学的兴起和发展。“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兴起于 20世纪 70年代中叶,现在已经颇具声势和规模。20世纪 70年代中期,美国史学界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危机:传统史学博士培养过多,许多史学博士完成学业之后,无法在大学里找到合适的教职,被迫改行,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传统的史学研究 (也称学院派史学)越来越成为象牙塔里的学问。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历史系教授、公共史学的创始人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ey)与他的同事韦斯利·约翰逊(Wesley Johnson)对此十分担忧,并进行了积极探讨。公共史学便是他们找到的既能扩大史学研究生就业渠道,又能继续吸引爱好历史的青年前来就读,使本系的研究生项目能够继续保持活力的方法。

在 1978年《公共历史学家》的创刊号上,罗伯特·凯利第一次公开使用了“public history”(公共史学)的概念,并对其作了如下定义:从最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公共史学指的是历史学家就业于高校之外,并将史学方法应用于政府部门、私有企业、媒体、地方历史协会和博物馆,甚至一些私有领域之中①。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于创造历史知识的传统史学,公共史学将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公众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

1976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最先开设公共历史学研究课程,如今全美有近 100所高校设置了公共历史教育课程,其中 60多所授予公共历史硕士和博士学位。1978年,美国史学界创办了专业期刊《公共历史学家》(The Public Historian),还有其通讯刊物《公共历史学消息》(Public History News),之后还建立了Internet交流网 ——H-Public,这些都为公共史学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学术平台②。1980年,全国公共史学委员会 (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History,以下简称 NCPH)成立,它成为来自不同领域的从事公共史学研究和公共历史实践的“公共历史学家”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与包括美国历史学家学会(OAH)和美国历史学会 (AHA)在内的全国历史学专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NCPH在鼓励公共历史学家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研究信息,尤其是推广和普及公共史学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在《公共历史学家》创刊号的“编者按”中,同为公共史学运动发起人的约翰逊对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归纳如下:1、政府机构 (参与行政运作,帮助各级政府作出政策分析和评估);2、商业 (研究商业决定的起源,作出政策分析,撰写公司史,探讨领导能力);3、研究机构 (进行人物传记和家庭史研究,以及开展口述历史等项目);4、媒体 (为电子、电影和印刷媒体的作品提供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书籍的编辑与出版等);5、历史遗址保护 (进行历史遗址的测绘、调查、评估及环境保护等);6、历史协会和博物馆(对博物馆、国家及各州公园提供历史解释,对社区及各州历史提供专业咨询等);7、档案和历史资料管理 (对档案、资料的保存进行评估,提供适合的保存项目等);8、公共历史学教育(在课堂上进行公共历史学教学,培养公共历史学家)[5]。这些领域基本涵盖了当时主要的公共史学种类。

(三)公共史学的教学特征。尽管目前美国公共史学在教学课程设置、确立专业规范和评估标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美国各高校的公共史学教学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根据长期从事公共史学教学的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教授、公共史学项目负责人舒尔茨 (Constance Schulz)的总结,美国公共史学教学在目的、主题和构成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在目的 (purpose)上,公共史学训练学生掌握传统史学研究、解释和写作的技能,帮助他们将这些技能应用于众多的公共领域,使历史知识和历史阐释有助于思考现实问题,并力图准确理解原始历史材料。在主题 (theme)方面,公共史学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了解和理解原始的历史材料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材料,而是包括建筑物、遗址、场景、文物、口述记忆、影像资料和电子文献等;公共历史学家必须学会在兼顾地方、区域、民族国家、文化和主题历史的背景下来思考具体的历史问题及其细节;历史学家的工作经常是团队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学会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在教学内容 (elements)方面,公共史学教学应做到:保证学生拥有史学研究和写作的过硬技能,并熟悉至少某一领域的史学发展;学生应掌握在某一公共领域 (如博物馆、档案馆、公司或企业、历史遗址)进行研究和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技能;学生应该拥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实践的机会[6]。这些教学共识既保证学生们接受到扎实的史学训练,又为他们将来在某一公共领域进行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对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美国公共史学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我国历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

(一)重视通俗历史读物的撰写。对于通俗史学,史学研究者似乎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可读性强的历史作品必定是肤浅的、粗俗的,没有水平,所以不屑于写。有感于此,白寿彝先生说:“通俗工作并不是多么简单的工作,没有一定的深度是搞不好的。通俗不是粗俗,不是浅薄,而是既有充实、正确的内容,又要能看得懂。写通俗读物,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既要能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水平,又要在文字表述上能够准确、生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写通俗读物比写专门的文章还要难,绝不可轻看。”[7]

齐世荣先生在“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开幕发言中一再强调现在学院派的历史学家应多写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多写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小册子。可以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晗组织编撰《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常识》、《外国历史小丛书》的成功经验。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建立一套有效的奖励机制,给予通俗历史读物作品恰当的评价,并在评职、晋级中结合其他科研成果予以适当考虑,以激发史学工作者参与和撰写通俗历史读物的积极性。

(二)提高社会上通俗历史读物写手的素质。当前通俗史学成为大众日常了解历史知识的主渠道,而非专业人员在传播历史知识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虽然百家讲坛以“学者品位、权威解读”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也聘请了一批史家专家,但具体到讲史这个系列,并不一定就是特定领域的专家。至于网络写手,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也不一定靠历史研究、历史写作为生,而是把写史作为一种爱好。有更多的人关注历史、从事历史写作,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社会上写手们的素质不同,写出来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为了能让通俗历史读物得到健康发展,一方面,写手们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多读一些历史书籍,多储备一些文化知识,尊重历史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学院壁垒,历史学家们应多开展一些面向社会公众的讨论会,让更多的历史爱好者参与进来,从中汲取知识。

(三)培养公共历史学家,加速历史知识社会化的普及工作。美国公共史学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当前也培养了大量的历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也遇到了当年美国历史学专业所遇到的问题:大量的历史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很大;大部分学生不能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 (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工作),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历史学专业的招生也面临困境;等等。我们也可以尝试在高校中开设公共史学专业,让学生毕业后在各个领域内仍可以从事历史工作。这种既经过了历史专业训练,又有某一其他领域特长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他们由于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同时又能较快地掌握社会各领域人们的需要,所以其作品会更尊重历史,更注重当下性,也更容易让公众接受和普及开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学有所用,又加速了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工作,可谓一举两得。

(四)创新历史教育的形式,提高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分辨力和鉴赏力。历史学者与教育、文化部门要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进行历史教育,如鼓励公众参与口述历史的书写、重视通过历史影视作品传递知识、利用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诠释历史知识等。同时,应当重视提高公众对于通俗历史读物的分辨力和鉴赏力。如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手机、网络等新型媒体,开展通俗历史读物推介系列活动 (优秀通俗历史作品评选、读后感、读书评论、网络论坛等)。

注 释:

① 参见 Robert Kelley:Public History:Its Origins,Nature,and Prospects,载 The Public Historian,vol.1,no.1(Fall 1978),第 16页。美国学者对于“Public History”的定义有多种不同观点,可参见姜萌《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和公共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 4期,第 132页。笔者认为凯利的定义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② 任何人只要通过简单的注册成为 H-Public的成员后,就可以通过 H-Public网站和 E-Mail进行各种问题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网址:http://www.h-net.msu.edu/~public.《公共历史学家》网址:http://www.ucpressjournals.com/journal.asp?j=tph.。

[1] 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N].中华读书报,2008-02-27(09).

[2] 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3] 夏春涛.历史剧媚俗何时休[N].人民日报,2003-08-13.

[4] 白寿彝.白寿彝文集:历史教育、序跋、评论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89.

[5] G.Wesley Johnson,Jr.Editor’s Preface[J].The Public Historian,vol.1,no.1(Fall1978):6-7.

[6] 王希.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J].历史研究,2010(3):39.

[7]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71.

K062

A

1007-8444(2011)02-0209-04

2010-11-30

韩俐彦 (1981-),女,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

猜你喜欢

历史学家通俗史学
Sumo Wrestling
凡尔赛宫在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史学漫画馆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