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在英联邦之内”
——英国从印度撤退背后的策略安排(1945—1947)
2011-04-12姚远梅
姚远梅
(北京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00871)
“独立在英联邦之内”
——英国从印度撤退背后的策略安排(1945—1947)
姚远梅
(北京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00871)
二战后,英国的帝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为维持英帝国带来的大国地位,英国决定大力发展英联邦,拟以英联邦取代英帝国,继续保持原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在英联邦战略中,印度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此,英国政府决定让印度“独立在英联邦之内”。在移交权力谈判中,英国紧紧遵循这一战略目标,直至印度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接受自治领地位。
英国;国大党;穆斯林联盟;英联邦
二战后,艾德礼政府决定从印度撤退,“日不落”帝国拉下落日帷幕。艾德礼政府缘何选择如此方式解体英帝国?国际学界对此讨论热烈,说法众多。有学者主张这是英国完成传播英国文明使命后的功成身退[1]442;有学者认为这是英国殖民统治遭到殖民地人民强烈反抗后的被迫撤离[2]47-73[3]93-114;有学者说这是因为英国遭受二战的致命打击[4]367-368;还有学者强调这应该归功于美苏的反殖民主义[5]114;也有学者说这是英帝国衰落的结果[5]116。笔者认为,这也是艾德礼政府为保持英国大国地位而做出的调整,具体表现在艾德礼政府发展英联邦的策略上。
一、发展英联邦
二战后初期,英国实力衰落,加上殖民地要求独立和美苏成为超级大国,英国的帝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英国朝野一致认为保持英国的大国地位是战后英国的首要目标[6]89。艾德礼政府很清楚:英国能从岛国走向世界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外殖民地。为维持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艾德礼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英联邦。艾德礼政府为何挑中发展英联邦作为维持英国大国地位的出路?有如下几点解释:
其一,继承传统。历史上,英帝国与世界其他帝国不同,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靠贸易公司。由于贸易公司只对英王负责,它们的殖民地相互之间联系不多,各自保持自己的特色。19世纪中期,加拿大要求自治,经过协商,1861年英国授予加拿大自治领地位。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在20世纪早期也分别获得自治领地位。此后,这些自治领又联合向伦敦要求赋予其在法律上与母国完全平等的地位。英国政府采纳了莱昂内尔·柯蒂斯(Lionel Curtis)等人的建议,拟建立机制以促进英国与白人自治领的密切合作。这样,1926年,英国与各自治领达成《贝尔福宣言》,宣布:“英国与各自治领共同忠诚于英王,自由地联合在英联邦之中,地位上相互平等,无论在各自内政还是外交方面,彼此没有臣属之分。”[7]随后,英国议会通过《1931年威斯敏斯特条例》,给予法律保证。至此,大英帝国内诞生出一个“白人俱乐部”——英联邦。此后,印度等非白人殖民地也要求民族独立。二战后,英国已无实力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艾德礼政府决定继承传统,以英联邦代替英帝国,欲创造在英联邦之内的独立模式[8]335。
其二,有效对付反殖民主义。自一战以来,世界反殖民主义呼声甚高。作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首当其冲,成为被指责与批评的对象。威尔逊提出“十四点”,指出任何民族都有权利争取自由与独立,列宁也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战胜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而斗争。有美苏的支持,殖民地人民强烈要求民族独立,二战以后反殖民主义斗争更为激烈。在印度、锡兰、缅甸、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反殖民主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而英国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护其在殖民地的强制性统治,它面临两种选择:其一,完全撤出殖民地,英帝国瓦解,英国回归小岛国地位;其二,不完全撤退,以作出适当让步满足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愿望,换取与殖民地的进一步合作。相对而言,后一种选择比较适合英国。这样,英国失去的只不过是帝国的外衣,而维持英帝国的内核——殖民地合作、贸易、海权——依然存在,英国还可以继续发挥这个没有帝国外衣的帝国的作用。毋庸置疑,发展英联邦策略符合第二种选择,通过这种方式移交权力给殖民地人民,英国将脱掉殖民帝国的外衣而换上英联邦的新装。表面上,英帝国解体,英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的谴责,而事实上,它却是“英国阵营”力量的加强[8]358。正如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所说:这样的一个英联邦是东西方合作的伙伴,是反共产主义的武器,是小联合国,是英国的“板块”(block),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8]xlviii。因此,艾德礼政府授予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过程被一些英国人誉为伟大的“去殖民化”。
其三,有效解决英国无力维持殖民统治的问题。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已不足以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更为糟糕的是,英国向美国借钱之际,美国趁火打劫,强加给英国一些苛刻的附加条件,致使英国不得不对美国开放英镑区市场。为此,左翼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道(Nicholas Kaldor)批评说:接受这样的条件获得美国贷款,简直就是为了一包香烟而卖了英帝国[9]58。丘吉尔也对美国的做法感到吃惊,不过他调侃说:这是英国大选结果的结果,如果他当选首相,美国不会这样[9]58。尽管英国以巨大代价换得美国贷款,但仍不足以使英国继续维持其殖民统治。正如英国财政大臣道尔顿所说:“如果你身处一个不想要你的地方,而且你又搞不到兵力或可能的意愿去除掉那些不想要你的人,那么,唯一能做的事情是从那里退出来。”[8]xxv但实际上,英国不想看到因为印度的独立而造成英帝国大厦的崩塌,为此,艾德礼政府决定用现实的眼光看待英帝国问题,大力发展英联邦[10]。正如蒙巴顿所言:英王、艾德礼政府、英国民众以及他个人对英联邦(英帝国)都有深厚的感情,故此他知道他该怎么做[11]52-54。
二、印度在英联邦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既然英国准备以英联邦继承英帝国,而英帝国的基石也就是英联邦的基石,故印度也在英联邦战略中拥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其一,战略上的重要性。二战后,英帝国中要求民族独立的主要是非白人殖民地。它们有自己的民族传统,与英国文化的差距很大,对于自治领地位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印度穆斯林联盟表示不愿意离开“英王政府”,但印度国大党明确表示英国人应该完全退出印度,而缅甸昂山革命党宁愿与日本合作也不愿再与英国人合作。战后,英国首先从印度撤退,倘若印度不接受自治领地位,其他殖民地就可能起而效仿,这样,英帝国将随着印度的独立而瓦解,这不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故此,对英国来说,未来的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否加入英联邦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为争取印度独立在英联邦之内,1946年,内阁使团赴印前,艾德礼首相嘱咐:“我真心希望印度能够选择留在英联邦,我保证印度将来会认识到这样做的好处。”[12]6441947年3月,蒙巴顿赴印时也得到指示:“在印度一定做的像德勒姆在加拿大做的一样。”[6]86当缅甸昂山革命党不愿接受自治领地位时,艾德礼很恼火地说:“缅甸必须最后一个离开,否则,其它殖民地跟随缅甸不加入英联邦,这将严重降低英国的世界影响力。”[8]lxviii
其二,防御上的重要性。虽然美苏都挑战英国的大国地位,但在英国人的意识里,苏联才是英国的敌人,而美国与英国文化同根同宗,因此英国人宁愿将自己的世界地位让给美国人,也不许未来世界被俄国共产主义所控制[6]4。为防止苏联破坏英帝国,战后,英国着力建设英联邦防御圈。在这个防御圈中,印度处于重要位置。
首先,基石作用。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英帝国的建设都是围绕印度进行,如英国当初占领锡兰、缅甸、南非都是为了保护印度,故印度被誉为英帝国的基石。正因为印度对英帝国的基石作用,在移交权力谈判中,英国三军参谋强烈建议:一定让独立后的印度与巴基斯坦都加入英联邦或与英国保持密切合作,否则,这违反英国长期在军事基地、空军基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利益[13]889-900。此外,英帝国在中东和东南亚的防御都离不开未来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参与。未来的巴基斯坦是英国与中东友好的桥梁,而印度则是从中东到东南亚,或者从南非到东南亚的重要通道。移交权力谈判中,英国提出签订关于与西北边省(后来划分给巴基斯坦)和安达曼群岛(后来划分给印度)建立军事合作的建议,明显表明未来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在英联邦战略上的重要性[14]。
其次,是防范苏联破坏英帝国的重要阵地。二战后期,据英国三军参谋长估计,英帝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苏联,而印度次大陆则是英帝国安全的薄弱环节之一。他们认为苏联不想结束它努力了近两个世纪的向印度洋挺进的政策,因此战后苏联很可能继续向南亚挺进[15]93。战后,共产主义势力在东欧、中亚和中国得到迅速扩展,印度共产党势力也在扩大,这更增加了英国人对苏联共产主义威胁的恐惧。1946年,英国三军参谋再次评估:“印度需要重点考虑,因为印度西北部的空军基地价值和她的资源优势(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都使她成为英联邦防御最需要的部分。”[16]334“如果印度倒向俄国的一方,并获得盟友的稳固位置,那么,苏联阵营(已控制巴尔干和中亚)将变成一个世界组织……届时,英帝国解体自然而然,无法避免。”[15]93为防止这种局面发生,蒙巴顿赴印时,艾德礼等人指示:“你一定要向他们指出在印度洋安全方面继续合作的必要。协议或条约内容可以通过两国协商。合适的时间,英王政府将派遣军事和其它方面的专家去印度协助讨论协议的条款。”[17]16
总之,二战以后,英国意识到帝国不能长久,但又不愿意就此放弃基于帝国而建立的大国地位。为此,艾德礼工党政府决定发展英联邦战略,以英联邦来替代英帝国,以继续英国的大国地位。在英联邦战略中,印度处于重要位置。可以说,英联邦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独立后的印度是否愿意接受自治领地位。为此,英国决定实行“独立在英联邦之内”的最高原则,尽力挽留独立后的印度加入英联邦。
三、“独立在英联邦之内”
尽管英国非常希望印度能够独立在英联邦之内,但现实情况是印度两大政党对自治领地位持不同态度。国大党领导人认为:“印度的自由不能建立在帝国主义轨道上,故此,印度人民不接受自治领地位或其它任何帝国主义框架之下的独立,因为这不但不能给予印度大国尊严,而且将印度绑在英国政治与经济的战车上。”[18]607-608蒙巴顿曾提醒尼赫鲁接受自治领地位的必要性,而尼赫鲁回答说:“印度希望与英国保持友好关系,但她不一定要加入英联邦。”[17]15与国大党不同,穆斯林联盟认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将这两个民族强行拧在一个政府里,必将导致不满日增,进而导致连接这个政府存在的任何机构的毁灭。”[19]611为此,真纳宣布印度穆斯林接受任何不导致印度教徒占多数的议会政府,这意味着,真纳乐于接受自治领地位,只要保证他的“巴基斯坦”建国。真纳还一度对蒙巴顿勋表示:“未来的巴基斯坦肯定寻求英帝国框架内的自治领地位。”[17]15这样,能否实现让“印度独立在英联邦之内”,关键在于国大党的态度。
1946年,英国内阁使团赴印协调建立印度过渡政府。名义上,内阁使团赴印是为帮助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早日达成一致,以便英国人早日撤退,但实际上,《内阁使团方案》中关于印度土邦的处理办法,对促进国大党接受自治领地位有重要作用。具体内容为:英国撤退之后原英王对印度土邦的“最高权威”自动消失,继任印度政府不得继承[20]642-643。根据这一内容,英国撤退后,印度次大陆将是一个四分五裂、土邦林立的分裂状态。这与国大党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印度的愿望完全违背,故被尼赫鲁等人指责为:这是旨在使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21]lii。
此后,英国又规定撤退底线日期——1948年6月。对此蒙巴顿解释说:这是为了促进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尽快达成一致,因为从前面总督或使团调解失败的教训来看,不设定英国撤退底线日期,这两个政党将无止境地争吵下去[11]15。蒙巴顿说出了其中一部分原因,但隐瞒了他这么做的真实意图,即:以前英国没准备退出印度,印度两大政党争吵不休正是英国延长其在南亚统治的正当理由,但现在英国需要从印度尽快撤退,并让“印度独立在英联邦之内”,这样,对英国来说,是否保持印度统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国大党接受印巴分治和自治领地位。故此,设定撤退底线日期,促进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早日达成一致,正是英国的战略所需。
就这样,在英国种种策略推动之下,在蒙巴顿赴印后的一个月之内,国大党答应接受印巴分治和自治领地位。英国的目的达到了,故此,当真纳对分治方案感到迟疑时,蒙巴顿着急地说:“真纳先生,如果你认为我能保证国大党在一周之内不改变主意,那你是疯了。你知道这已经是沸点,国大党首次同意分治,这已经是个奇迹……如果你能在明早之前获得你组织的同意,那还好,否则,那将糟糕至极,你甭想再得到国大党这样的回应。”[11]45经过蒙巴顿的“劝说”,真纳在第二天早上之前就通知蒙巴顿,穆斯林联盟也接受了这一方案。1947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按照法案,英国授予印度自治领地位和巴基斯坦自治领地位,1947年8月,英国匆忙从南亚撤退。
四、一点启示
英国给予印度独立了,但印度独立的背后却有一种东西值得人们反复思考与咀嚼。英国是一个岛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资源也不丰富,但它却创造了史无先例,或许后无来者的世界大帝国。它的成功之道在哪呢?有人说是海权,有人说是贸易,也有人说是殖民地,甚至还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予它的领先地位。不过,笔者则认为,它还成功于“冲突中妥协”的管理智慧。以印度争取独立为例,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要求英国人退出印度,而英国需要印度维持它的大国地位,这是一对冲突。在这对冲突中,英国人没有选择其他国家常用的武力方式,而是采用先妥协一步,顺应对方的要求,而后置对方于自己的企图中,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印度独立于英联邦之内。正是这种管理智慧,使得英帝国沉落之际,英联邦冉冉升起。也正因为如此,当丘吉尔指责艾德礼的撤退印度政策为:“不成熟、匆匆而逃……沾满耻辱……英帝国就这么哗啦一声没了”[5]114,而艾德礼理直气壮地反驳说:“我不是失败主义者,而是务实主义者。”[8]xlix这种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1] [英]Wm.Roger Louis.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Vol.IV:The Twenty Centu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D.C.Potter.Manpower shortage and the end of colonialism:the case of the Indian Civil Service[J].Modern Asian Studies,Vol.8(1973).
[3] H.V.Brasted and C.Bridge.The transfer of power in South Asia:an historiographical review[J].South Asia:A Journal of South Asian Studies,Vol.17(1994).
[4] [美]Paul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from 1500 to 2000[M].London:Unwin Hyman,1988.
[5] [英]Ronald Hyam.Britain's Declining Empire:The Road to Deccolonisation,1918-1968[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6] [英]Ritchie Ovendale.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British Labour Government,1945-1951[M].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onwealth_of_Nations,2010-11-24.
[8] CO 537/5698,NO 69,May 1950[M]//Ronald Hyam.The Labour Government and the End of Empire 1945-1951:Part Ⅰ.London:HMSO,1992.
[9] [英]Henry Pelling.The Labour Government 1945-51[M].London:Macmillan Press,1984.
[10] PREM 8/59,Attlee to Sir S Cripps and Lord Pethick-Lawrence,22 Dec.1945,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UK.
[11] [英]Larry Collins & Dominique Lapierre.Mountbatten and the Partition of India[M].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 PVT LTD,1982.
[12] Statement by the Cabinet Mission and His Excellency the Viceroy,16 May 1946[M]//Nicholas Mansergh.Documents and Speeches on British Commonwealth Affairs1931—1952:Vol.Ⅱ.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13] Memo by COS,12 June 1946[M]//Mansergh,N.,Lumby.the Transfer of Power 1942—47(TOPI):Vol.VII.London:HMSO,1970-83.
[14] CAB 121/746,a memorandom on the N.W.Frontier and Afghanistans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ommonwealth Relations on 1st October 1947 to the Viceroy,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UK.
[15] FO 479/1,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India and Pakistan,Part1,January to December 1947,p.93,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U.K.
[16] CAB 131/2,DO(46)47,'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reported by COS for Cabinet Defence Committee,2 April 1946[M]//Ronald Hyam.The Labour Government and the End of Empire1945—1951:Part Ⅲ.London:HMSO,1992.
[17] [印]Das Gupta,C.War and diplomacy in Kashmir 1947—48[M].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2002.
[18] Resolution adopted by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atits Ramgarh Session,20 March 1940[M]//Nicholas Mansergh.Documents and Speeches on British Commonwealth Affairs1931—1952:Vol.Ⅱ.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19] The Presidenial Address of Mr.Jinnah to the All-India Muslim Leagueat Lahore,March 1940,on the existence of two separate nationalities in India[M]//Nicholas Mansergh,Documents and Speeches on British Commonwealth Affairs 1931—1952:Vol.Ⅱ.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20] Memorandum on States' Treaties and Paramountcy oresented by the Cabinet Mission to His Highness the Chancellor of the Chamber of Princeson 12 May 1946[M]//Nicholas Mansergh,Documents and Speeches on British Commonwealth Affairs 1931—1952:Vol.Ⅱ.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21] [印]V.P.Menon.The Transfer of Power in India[M].Mumai:Orient Longman Limited,1999.
K561.5
A
1007-8444(2011)02-0201-04
2010-12-14
姚远梅(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外交、英帝国、英联邦等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