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盐文化的历史流布、传承与开发战略研究

2011-04-12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海盐盐业文化产业

赵 鸣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连云港 222005)

淮盐文化的历史流布、传承与开发战略研究

赵 鸣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连云港 222005)

“淮盐出,天下咸。”淮盐是中国海盐的经典,而淮盐文化连接历史,承载未来,是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精粹之一。如何将历史上的淮盐文化与现代产业衔接,从多元、开放、战略的文化视角去审视淮盐历史和淮盐文化的传承,找准淮盐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将淮盐文化的历史传承、保护、利用综合起来考量,才能有效地开发淮盐文化产业。

淮盐文化;流布;传承;开发

一、序言

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盐业生产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据史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文字记载就有2000多年。《中国盐政史》中写到:“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 ,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煎盐之法,盖始于此。”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后,最早出现有关盐业史料是《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而最早提及吴地产盐,当首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重要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浙江南则越……夫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亦江东一都会也。”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海盐生产随着沿海海岸线的变更不断向东延伸,形成了现在的生产格局。

淮盐业生产是顶戴淮盐文化的载体。我国所产的盐主要有海盐、井盐、池盐、矿盐等,分布广泛。其中海盐生产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海的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淮盐是中国海盐的代表,产地分布在今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同时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场,这里均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盐产区之一。这一带生产的海盐统称淮盐。淮盐具有“色白、粒大、味美”的特色,是海盐中的精品,自古就有“淮盐出,天下咸”之说。从古到今,淮盐属天下之珍、一国之粹,为世人所公认。淮盐,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淮盐文化版图已刻下了许多历史的屐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谈,她积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类文化,更重要的是她以一种精神流芳于世。

二、淮盐文化的流布区域和内容

1.淮盐文化的流布区域

根据淮盐的生产以及文化传承的流布,淮盐文化的主要流布区域集中在江苏沿海地区的连云港、盐城地区,并沿大运河辐射到淮安、扬州、苏州、南京等地,形成了海洋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厚是许多地域文化所不可及。

2.主要内容分类

以往对于淮盐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战略方面,而缺少战术上的细致分类。纵观历史演变,淮盐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淮盐风俗

淮盐风俗是在数千年盐业生产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习风俗、生产风俗、生活风俗和祭祀风俗等,盐俗事象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有些风俗,实为盐业发展的缩影,主要集中社会风俗、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祭祀风俗等,涉及到盐业常年生产、盐民日常生活、重要祭祀活动等,以及饮食习惯、商务事宜、称呼称谓等,林林总总,气象万千。这些风俗往往是数千年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积累而成,反映的历史的变迁和积淀,影响着数代民众,社会影响大,文化作用大,持续时间长。有些特色文化具有独特性。比如除了崇拜“盐婆婆”和龙王,历史上盐民和盐政官吏及经营盐业的垣商、掌管尊崇管仲为祖师,因为管仲主张用官府的力量来发展盐业生产,并从国家到地方,设置各级盐务机构来加强管理,他的一系列的盐业政策促进了齐国沿海地区盐业生产繁荣。故每到春节,要挂起管仲像,侍奉香火以示纪念。又比如连云港当地的风俗中有盐民敬孝妇的礼俗,传斩孝妇时六月飞雪,盐民也希望产盐像雪一样白。

(2)戏曲音乐

历史上盐商除了富甲一方的声誉和奢侈外,优雅和闲暇的生活也是名声在外。淮盐文化的核心区连云港曾经流传着“穿海州,吃板浦,南城有土财主”的顺口溜。当时海州是淮盐的管理中心,板浦则是淮盐的集散地和储运中心,而扬州、苏州更是盐商的集聚地,这些地方官宦、盐商云集,纸醉金迷,小曲流行。著名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剧、秦腔、梆子、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等均得益于当时盐商的资助和欣赏。盐商们争奇斗富,文化的奢侈和精神的浮华造就了一批著名艺人,如唱京腔的苏州艺人扬八官、安庆艺人郝天秀;唱五大宫调的板浦镇艺人赵广江、王金奎、王寿成、樊厚章等;唱淮海戏的艺人于登元、杨如刚、王大娘、吕桂生、葛兆田、霍启台等。盐商们竞相开设自己的戏班子,聘请专业写手撰写曲目;有些痴迷者甚至自己操刀,投身其中。如板浦海州五大宫调艺人于成浩出身当地盐商世家,父亲于少章生意做得不是很大,但爱好风雅,不但海州五大宫调唱得好,还擅唱清丽婉转的昆曲。受父亲熏陶,于成浩也是唱“五大宫调”的一把好手,与父亲不同的是,他不唱昆曲,唱京剧,与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有私交,可见戏曲音乐与淮盐文化的关系。

(3)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巅峰时期,滋生了大批“咸”味十足的淮盐文学巨著。其中当推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这些小说均出自于那段时间。尽管,大多小说从故事情结上不是完全描述淮盐生产、淮盐生活的文化内容,但是在具体故事情结上与淮盐文化密不可分。

(4)海盐制作技艺

制盐工艺的演绎,历经百代人之手;不同的盐有着不同的制作方式。尽管海盐制作工艺的出现大体已经有4000多年,但就具体技艺来说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演绎出绿色生态的一个进化过程。据史料记载淮盐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即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正是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编织出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四川成都附近汉墓中就出图了反映煮盐的汉画像石,尽管内容是反映井盐的《煮盐图》,但其画面中的井架、输卤的笼、盐灶和汲卤的画面描述了当时生产的技艺和现状。元代元统二年浙江人陈椿就在前人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熬波图》,收入了47幅反映海盐制作工程的图画,将制盐科技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了。该书的内容后来还被收入到《四库全书》中,可见其价值所在。明清时期,海盐的制作方式进行了变革,从淋灰取卤熬盐,到采用八卦滩日光晒盐,直至现代一直沿用的对口滩海盐晒制技艺,科学技术与文化结合,推陈出新,创新不断;淮盐生产技艺顺应历史和科技不断成熟完善,碰擦出绚丽的文化火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使得淮盐技艺正式成为文化的一类而走进了历史的新阶段。2007年,淮盐晒制技艺入选首批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经过省政府批准,淮盐晒制技艺成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淮盐文化相关文物和遗迹

淮盐文化的遗脉既体现在诗词、曲艺、小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形态,同样也保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连云港赣榆海头就留有汉代的盐仓城池遗址,记录下2000多年前盐业生产的场所。江苏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内展示出的盐敞,记录了秦汉时期煮盐的历史。据传说扬州瘦西湖边的白塔就是盐商为了讨好乾隆皇帝所仿造北京颐和园的白塔建造出来的。传说当时建设工期短,来不及用常规方式建造,所以采用了淮盐堆出来的,后来才修改成现代模样。苏州拙政园、网狮园、扬州个园等是国家级、世界级文化遗产,其出资建造者基本都是盐商。这些园林造就了吴越文化的繁荣,同时,也是淮盐文化的经典,保留下历史的印记。

三、淮盐文化的当代传承问题

淮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了淮盐文化的流布、兴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文化之一,淮盐文化的现代传承、保护、利用是当代淮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重要环节。

1.淮盐文化历史的传承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淮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如上面所提及的淮盐生、生活习俗、因淮盐而产生的传统戏曲、解说淮盐历史发展的明清文艺作品、长期积累形成的生产技艺,以及与淮盐有关的文物等,如是保留下这些历史将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提升淮盐生产地域或城市的精神的必然,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缘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保留下原来的历史,才能更好的开启未来。淮盐文化的历史遗存是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要素之一,必须很好地保存下来。事实上,现代城市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彻底打破了原来淮盐文化成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必然。应该注意到,伴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的热潮,淮盐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改变,许多乡镇撤并、盐民移居,盐田改性成为工业开发的沃土。现代文化观念极大地冲击了原来的文化,使得海盐文化基础出现了裂痕。传统淮盐文化的流失速度加快,而新兴的淮盐文化还未能产生。这些都成为淮盐文化传承的困难和障碍。由此,运用各种形式,把握机遇,传承淮盐文化历史是当务之急。

2.淮盐文化的当代保护

现代文化保护应该运用现代文化的保护方式。在整理的基础上,大量研究淮盐文化的文献应运而生,主要体现在研究淮盐文化的习俗、淮盐的祭祀和节庆活动、淮盐的经营、盐商的文化特征、明清小说中的涉盐文化等。2008年,淮盐晒制技艺入选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开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始从抢救性挖掘、保护向整体性、生产性保护方向转变,从简单的单体项目保护向整体的区域保护方向转变,从一般的传承性保护向保护与开发并重方向转变,经过省政府批准,淮盐晒制技艺成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代表着现代淮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一定的基础。

3.淮盐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演进、创新

加快淮盐文化的当代传承现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代历史变革的时空背景下,要想传承、保护好淮盐文化必须大力经营、使用淮盐文化。这是当代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传统的文化的保护存在这一个误区,往往将保护和利用割裂开,以至于经常出现对立的态势。谈保护必谈原生态,似乎离开了原来的环境保护就无法进行。事实上,现代发扬光大淮盐文化不仅是要保护好文化原有的核心价值和精髓,更重要的将这些核心价值和精髓传承下去,在向后代展现原有文化的精神高度,为后人提供前人文化成果享受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原有文化的基础,并可持续性地繁衍、发展淮盐文化。文化创新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淮盐文化是否能生存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态保护、活态传承、有效利用将成为淮盐文化未来演进的方向和趋势。

四、淮盐文化的战略开发和利用

历史造就文化,文化反映历史。伴随着现代工业转型化、城镇化和产业化,今天我们如何应对时代变革,更从容地传承、利用好淮盐文化成为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树立活态传承利用的主导思想。淮盐文化是历史留给当代人的文化瑰宝,即保存着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印记,也折射出未来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应该看到现代文化的繁荣使得当今社会和人民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文化多元,相互激荡,此涨彼消,原来淮盐文化的生态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了。另一方面,淮盐生产的继续和盐民生活的繁衍是淮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使得淮盐文化得以延续。由此可见,保存好淮盐文化产生的基础环境是当代人发扬光大淮盐文化的前提和根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保护和传承现有的淮盐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展现、运用原有的文化要素,保持文化基因,为淮盐文化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推进淮盐文化向淮盐文化产业转变。历史上淮盐文化的扬弃得益于淮盐的生产和盐商、盐民的生活,主要体现在盐业生产技能的改进、盐民与自然斗争所积累的习俗、盐商富豪们娱乐、生活所修建的园林和凝听的戏曲等。传统的淮盐文化只是历史赐予现代人的文化,而非现代经济本身。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努力提升大众文化消费水平,改善全民文化产品消费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现代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理应有所作为。淮盐文化是我国盐文化的精髓之一,浩瀚如烟,洋洋洒洒;但是,丰硕的历史积淀只是文化的高度,或是文化产业的元素之一,而不是文化产业本身,如何将淮盐文化发展成为淮盐文化产业将是现代淮盐文化的传承、利用和发展目标。

再次,破解淮盐文化产业的难题。从战略层面来分析,淮盐文化产业开发的难题主要集中在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在解决了思想问题后,战术方面成为关键。就笔者而言,发展淮盐文化产业的关键就是如何将淮盐文化的文化要素转化为淮盐文化的产业基因。由此,一方面必须要用多元的视角看待淮盐文化,放大淮盐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从各个侧面挖掘淮盐文化的内涵,提炼其文化特质和产业基因;另一方面,要用开放的视角看待淮盐文化,将各类服务业、新兴产业,如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新闻出版、科技开发等方面,融入到淮盐文化产业开发中,实现多元化的产业思路和产业链,加快推进淮盐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用新的视角规划淮盐文化旅游线路

第四,全面提升淮盐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程度。淮盐文化产业开发始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主要集中在海盐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如特色食盐、盐化妆品、保健品等。随着现代文化产业概念的明晰和产业形式的增加,文化产业的领域和形式均方式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博物馆。可以用新型业态来推进淮盐文化产业的升级。比如加快实施淮盐文化的数字化工程,尽可能将原有淮盐文化内容通过数字记录、数字保护和数字开放的流程搭建扩散式的文化空间,运用网络开展文化交流、商品交易和版权出售。积极开发淮盐文化的动漫游戏,传承和普及淮盐文化,放大淮盐文化的产业功能,适应现代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

第五,发掘淮盐文化与产业对接的切入点。淮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寻找与现代产业和现代消费结缘的切入点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淮盐生产技艺是淮盐文化要素和产业要素的集中体现,也是淮盐文化向文化产业过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应该设立永久性的淮盐生产技艺基地保护区,全力建设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将淮盐文化传承、历史保护、生产状态和社会环境等放在一个综合的背景空间内,努力营造淮盐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承接历史,也开启未来。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和理念,建设数字化生态博物馆,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生态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到淮盐文化产业开发中,为现代人群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

五、结语

淮盐文化的历史承载着我国文化的辉煌,代表着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巅峰。对于淮盐文化历史的传承应该用更加开放的思路和眼光去实施。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将淮盐文化的传承、保护、运用融为一体,才能很好地实现淮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淮盐文化演进成淮盐文化产业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满足当代民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采用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将淮盐文化转变为淮盐文化产业。

K2

A

1003-4145[2011]专辑-0138-03

2011-11-12

赵鸣,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学、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业研究。

(责任编辑:宋绪芬)

猜你喜欢

海盐盐业文化产业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漫步在海盐的山水间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