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
2011-04-12吴学满
吴 学 满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
吴 学 满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工具,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微博的流行,其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它是一种网络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发挥着传播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价值观导向功能。微博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之加以重视和研究,思考和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式。
微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微博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其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它是一种网络工具,它还发挥着传播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价值观导向功能。微博在为当代在校大学生提供信息交流、互动学习新平台的同时,难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形成产生一定的冲击。
一、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所造成的冲击
(一)主流价值观的传统引导方式受到冲击
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朝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但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功能,电视、报纸、广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主流媒体,如广播、电视和报纸,特别是广播和电视,一是大学生们接触的机会较少,二是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性较强,三是当代大学生不太喜欢这些过于正规和严肃的主流媒体。简言之,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没有电视可看,也不愿意收听广播,网络几乎代替了广播、电视和报纸的功能。
2.关于传统的网络媒体形式,一方面,由于党和国家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网络监管部门能够适时地对网络动态给予监督和控制,网络世界里价值观的建构还不至于过于变异而反常规。另一方面,传统网络媒体虽然也设立了各种网络评论的平台,但却更多地局限于单方面信息发布方式,其影响力毕竟有限。
3.作为新兴的网络一代,微博则更能迎合年轻群体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接收信息的习惯和渠道,也更加符合他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虽然传统媒体弘扬和彰显的是主流舆论和核心价值观,但由于技术条件、时空制约因素等所造成的大势所趋及时代潮流均倾向于新媒体一边,传统的主流媒体对于社会的主流舆论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彰显功能必然会遭遇相当程度的削弱。
网络社会的形成将对传统的价值观引导方式产生冲击,而不断更新的网络传播形式,特别是当下微博网络形式的兴起,更会对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及核心价值观领域的占有方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微博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其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它是一种网络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发挥传播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价值观导向功能。
(二)信息更为纷繁复杂,容易导致价值认知的偏差
微博网络空间的信息内容往往涵盖着各个主题、各种门类,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且信息又繁杂而零乱,难免良莠不齐。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定型,因而他们对大量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和辨别能力还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海量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对垃圾信息在脑海里进行有效过滤,带有个性化和感情色彩的事件描述以及其中蕴涵的非理性的价值指向和映射力,容易导致信息接受者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且,即使是主流媒体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充分证据对网络信息加以判断辨别,无法通过廓清和解释性的措施来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微博用户不论是在对事实关注还是在价值观的认知上,都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和偏差了。
(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正向引导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宣传部门的文化宣传以及各种形式的课余文化活动来实现。但是,以上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具有正向导向功能的各种形式,其各自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1.作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往往只片面地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训,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观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则容易被忽视。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虽然是在校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遭遇了诸多尴尬。在信息爆炸、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追求越来越世俗化,使得一些在校大学生容易接受比较落后和腐朽的思想文化,从而对专门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产生厌弃情绪。此外,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而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使少数在校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人类的消极价值观念。这些情况虽然只是在校大学生中的个别现象,但由于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对集中,其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特别是微博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逐渐盛行,这种影响力非常容易经过碰撞、整合和交融,从而形成更大势力的网络舆论洪流。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就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更加普遍的厌弃甚至抵制情绪,从而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但不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还可能遭遇更多的困难而难以为继。
3.校园内部的文化宣传以及各种形式的课余文化活动则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较之于新兴的网络媒体,其爆发性和实时性要弱得多。
二、微博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新思考
微博的兴起在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促使我们对之加以重视和研究,思考和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式。
(一)重视和研究微博的传播功能,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
我们在提出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冲击的同时,并不忽视或否认微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因此,对于正在兴起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微博潮,正确的态度只能是鼓励和疏导,而不是反对和禁止[1]。当然,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如果仅仅是消极或被动地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必须积极疏导。要进行有效的疏导,就必须首先对之加以重视和研究。只有高度重视、积极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信息动态,才能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形态的制高点。可以说,重视和理性、深入地研究微博,已经成为高校特别是高校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重视网络法制与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监管。目前,对于微博的管理和监督还处于真空状态,对于大量不良信息还难以及时屏蔽和疏导,这就容易导致一定范围内的有害信息和消极亚文化在微博空间里的传播和辐射。因此,学校及其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的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对大学生的微博空间进行即时跟踪和监管,对于发送和传播不良或有害信息的行为要坚决查处。这样,既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又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网络观。
2.弘扬网络道德,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优化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状况,就必须从思想上做起,必须将网络道德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建设中来,大力弘扬道德主旋律,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巨大声势。
3.开设网络文化选修课。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学校的责任就不仅限于教会大学生如何上网,如何使用计算机,还在于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网络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网络世界里,要引导学生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增强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辨别网络世界的虚实真伪,不迷失方向。
4.利用大学生的自治组织,强化网络使用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近年来,高校的学生自组织社团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而且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对此,学校及教育者应当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挥学生自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和管理作用,以增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自律性。
(三)利用微博,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鼓励大学生建立和使用微博,仅仅从外部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仍然远远不够,还必须进入微博、利用微博,从内部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1.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借鉴“微博问政”,形成“微博问教”的教育管理机制。博客兴起后,许多官员先后开通了博客,实现了网络问政的进一步优化。如今,微博问政又成为一种新潮和时尚。高校也应该主动借鉴“微博问政”模式,努力搭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教育桥梁”,以形成“微博问教”的教育管理机制。
2.各级宣传或文化部门利用微博形式,在各个层次和范围内经常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利用微博形式,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也是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在2010年“首届杭州大学生旅游节活动”中,就有一项以“爱上杭州”为主题的大学生微博征文大赛[2]。微博征文的内容不限题材、风格,既可以是博文,也可以是照片。其中博文不需要长篇大论,字数控制在140字以内,照片无关拍摄角度,只要是参赛者的原创即可。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大学生简单灵动的文字或图片表达,激发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美感和意义体验,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价值观。这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无疑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3.建立教师微博,营造师生之间“关注与被关注”的互动关系。第一,由于缺少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交流习惯,目前高校中的师生关系较为冷漠,大学生缺乏归属感,对学习丧失兴趣,对教师缺乏信赖。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甚至偏激。通过微博建立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失。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塑造、价值观引导的主力军,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成为这部分教师的与时俱进的选择[3]。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冲击下,已经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可以也应该利用微博与学生沟通。这样既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而亲近,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情基础,又能够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学生一道共同关注实时性的社会舆情,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传统灌输模式向紧密联系实际、师生共同探究方式的转变。
4.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设微博群,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以辅导员为核心,以学生会干部和学生党员为主,建设一批微博信息员队伍;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应加入进来。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彰显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又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拓展和丰富微博文化,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及价值观建构的良好环境。
[1]毛向辉.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2]首届杭州大学生旅游节开幕 四大活动让大学生爱上杭州[EB/OL].(2010-09-15)[2011-02-03]http://edu.hangzhou.com.cn/jyzx/content/2010-09/15/content_3439049.htm.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0-09-22)[2011-02-04]http://baike.baidu.com/view/3319885.htm.
[责任编辑孙景峰]
G641
A
1000-2359(2011)04-0258-03
吴学满(1968—),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9sk371)
201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