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机制构建
2011-04-12李伟明
李伟明
(常州大学 宣 传部,江苏 常 州 2 13164)
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和易发群体,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部门。高校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相对来讲比较齐全,但应急能力和应急体系相对弱小。作为典型的松散结合组织,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同价值取向一直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导火索”。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并不一定产生在“某个特定阶段”,甚至更可能在既定阶段干预后又立即反弹,这就大大增加了高校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难度。因此,建立高效、科学的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体系,实现全面整合的管理模式,将常态管理的思路纳入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范畴之内,对于提高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效果,改善高校的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常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一般被视为由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引发的偶然性事件,一般处置思路为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完公共突发事件以后也不会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原有的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策略与体系完全是非常态下作出的应急反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日渐突出,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也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异常的事情。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已经由一种“非常态”情景演化为“持续”状态,因此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实现常态化管理,对于提高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改善处置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常态化,就是按照日常工作的标准要求的管理过程和措施。其实质是在“常”字上提要求,在“态”字上下工夫,在“化”字上做文章,将突发事件的处置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人人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时时都管理。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的常态化管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和有限的资源与信息的约束条件下作出的一种决策。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导致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决策的价值取向、约束条件、决策程序及其效果都有别于一般的决策,很难确切地明晰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非程序化的随机变量。高校应在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常态化运行机制,通过常态化管理对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的记录和反映,实现“机构”与“事件”的有机结合,达到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趋同。
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常态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动态地分析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的有些因素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发生变化的,而有些因素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对于静态的不变的因素要作好分析,对于动态的因素更要根据现有情况,充分考虑未来的变化发展趋势。这就需要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状况对决策方案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正,达到决策与事件的最佳耦合。
(二)合理地配置资源
高校面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用各类资源,在一系列目标约束条件下的决策与决策实施过程的集合。高校应急能力和应急体系相对弱小,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相对有限,这就要求高校在利用与配置资源时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进行管理与调配,从机会成本的分析角度出发,最大程度地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合理处置的目标。
(三)实施过程管理
高校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公共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处置、恢复、评价等诸多节点,这就要求决策者依据最后的决策目标,实施决策过程管理,以体现常态管理的基本要求。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过程包括很多重要环节,只有实施过程管理,才能达到决策者的预期目标,才能圆满地处置突发事件。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常态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常态化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决策主体、事件和决策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决策主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决策过程、决策结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决策事件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恰当,决策管理是否符合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对于正确、高效处置突发事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网络化的舆论应对机制
现代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网络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网络,成为最重要的社会信息源泉。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大众以及大众舆论对其关注度上升到空前高度,大众会更加关注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与评价,积极的媒体引导可以起到舆论缓释的作用,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帮助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形成真实的认识和评价。从这一方面来说,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
对突发事件的披露,高校首先应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用客观、公正、翔实的报道引导舆论,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透明、迅捷的信息服务,使流言谣言迅速被戳穿。其次,要发挥好“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大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社会公众往往无所适从,他们对于评论权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舆论领袖”为自己解惑。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1]。最后,选择联系媒体的适宜方式,建立与新闻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所有重要事项都应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媒体,并为媒体的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条件,和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构建多元化的群体决策机制
由于受到时间、资源、信息等约束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公共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的决策环境、价值取向、约束条件、决策程序及其效果都区别于一般事件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建立智囊和群体决策机制,实现决策主体的团体化、多元化,最大程度地保证决策质量和效果。多元化的群体决策可以使决策者充分地利用每个群体成员所掌握的信息,谨慎权衡各种备选方案的利弊,以作出更为理性、更为有效的决策。
高校在决策过程中还应当建立伴随决策全过程的专家咨询程序,发挥智囊作用。这种智囊作用不仅体现在决策前为决策者献计献策方面,还体现在对决策实施方案进行跟踪研究,以帮助决策者调整决策和从战略高度运用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关于未来趋势的建议方面。
(三)构建规范化的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应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确立恢复与教育并重的目标。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往往在危机过后,教育作用突出,恢复作用略显薄弱。从突发事件的开始到结束,教职工和学生经受了外在的打击和压力,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舒缓其心理震荡,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突发事件。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是学校精神文明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在危机时刻对学生心理的救助,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一个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这就要求:一是在组织进行全局性规划的部门中,指定专门的人员行使危机管理部门的职能。二是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在没有发生公共突发事件阶段,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干预对象进行一定的模拟干预,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地启动心理干预机制。
(四)构建模型化的决策管理机制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决策是非常规、非程序化的决策,在事件问题的界定、设定决策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实施行动方案、决策绩效评估上,要建立决策模型对整个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事件问题的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和限定问题,从考虑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确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对问题作出陈述,通过确定事实根据,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寻求可能的最佳决策路径。依据价值准则和技术可行性,确定解决问题的底线目标和上限目标。拟订备选方案实际上就是决策过程;评估备选方案是对备选方案可能发生的结果逐个作出评价,对不确定的因素作出估计,最后展示决策选定的满意方案;实施行动方案过程是决策作用发挥的过程,也是决策绩效验证和不断校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制定决策执行、监控过程以及防范意外情况的详细计划。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用这种明确的模式来分析复杂的问题,使分析简单而明晰,避免思维和决策过程的紊乱,要能抓住关键环节,在重要问题上进退自如。
(五)构建科学化的评估反馈机制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受到有限时间、资源、人力和物力等硬约束,对高校的治理能力是个严峻考验。在错综复杂的情况面前,决策者需要思路清晰、敢于负责,有很强的动员组织、综合协调能力,能审时度势,快速作出决断,驾驭突发局面,稳定高校秩序。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建立科学化的评估反馈体系,对于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评估反馈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本身,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反馈,包括评估高校宏观层面的制度和机制缺陷导致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演变、升级的可能性,评估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采取的各种对策、措施的效果,评估今后防范公共突发事件的思路、措施和管理办法。第二,突发公共事件被控制或平息,并不意味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过程已经完结,它只标志着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恢复阶段,突发公共事件恢复机制可以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个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恢复机制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延伸,是评估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应该包括:进行全员危机意识教育,树立转“危”为“机”的思想意识;科学评估损失、明确恢复内容;按照秩序恢复与重建,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建立相关制度,妥协安排和处理相关人员;让信息公开成为惯例;更新工作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准备和整合充分的资源,提供应急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立法[2]。对于高校来讲,全面评估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是不断改进工作、推动组织变革、重塑对外形象的一次契机。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机制,体现了高校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认识,有利于高校治理能力的提高,对于高校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维护高校自身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5):103.
[2]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