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经济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研究
——以俄罗斯为例
2011-04-12王铁山郭得力
彭 玲,王铁山,郭得力
(1.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影子经济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研究
——以俄罗斯为例
彭 玲1,3,王铁山2,3,郭得力3
(1.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3.西安交通大学 丝绸之路欧洲研究联合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对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影子经济对经济安全的作用机制是:首先破坏经济秩序,使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无法支配经济运行;然后危害经济关系中各主体的安全,进一步摧毁正常的经济关系,破坏经济安全;最后给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直接危及经济安全。对俄罗斯影子经济的分析有利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转型国家保障经济安全提供借鉴。
俄罗斯;影子经济;经济安全;经济秩序;转型
影子经济现象在经济体制转型国家中普遍存在,俄罗斯是其典型代表。俄罗斯在极短时间内,在政治上从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上试图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激进的转型及特殊的国情使俄罗斯成为影子经济滋生的温床。影子经济已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安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前对俄罗斯的论述逐渐增多,但尚未见到有关影子经济对经济安全影响的文献。本文以俄罗斯为例分析影子经济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及其参与主体、作用方式,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转型国家在制定有关体制改革和经济安全的政策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借鉴作用。
一、影子经济及其成因
(一)影子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影子经济,国际上通常称为地下经济,是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的、政府未能控制和管理的、产值和收入未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经济活动。《俄罗斯环球百科辞典》将影子经济定义为游离于国家统计和监管之外的,不反映在国家统计中的经济活动。《俄罗斯经济术语词典》强调影子经济未统计和隐蔽的特点,将其定义为不被人们所知的,被其参与者隐藏起来的,不受国家社会控制的,未列入国家官方统计的经济活动,包括犯罪的、被禁止的、违法的、为了避税或隐瞒收入而隐藏起来的经济活动。
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影子经济可以进行多种分类。第一,根据活动领域,影子经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生产过程中的影子经济;以不合法的途径(如无许可证或不经特别允许)从事合法的经营项目,合法经济中的隐形生产、非正式就业,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黑色市场”),分配和流通过程中的影子经济,各种类型的经济犯罪(如行贿受贿、金融诈骗、通过腐败组织关系取得额外利润和优惠)[1]。第二,根据内容性质,拉达耶夫将其划分为非正规经济、非法经济、虚假经济三部分[2]。第三,根据经济主体,瓦西里耶夫把影子经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指犯罪成分的主体,如贩毒者、贩卖武器者、雇凶杀人者、皮条客、勒索者;二是中层,指普通影子经济主体,如商人、金融资本家、银行家、中小企业家;三是底层,指受雇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3]。
由影子经济的定义和分类可知,影子经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隐蔽性。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影子经济的缘故,因为它是躲藏在阴影中难以公开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没有受到政府认可和保护,在政府的各种正式统计中看不到。二是非法性。虽然俄罗斯学者费图宁认为影子经济既包括合法的,也包括不合法的活动,但因为其目的是为了逃税、逃避社会和行政义务或其他一些规章制度,影子经济还是以非法为主[4]。因此,与影子经济相关的概念还有非法经济、黑市经济、未注册经济、非记账经济、非正式经济等。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出台的《关于评估隐形(非正式)经济的方法论原理》一针见血地指出影子经济的本质是具有“隐蔽性、非正式性、非法的经济活动形式”[5]。
(二)影子经济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所有国家都存在影子经济,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只不过是普遍程度或规模有所不同。影子经济产生的最基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国家法制相矛盾[6]。在俄罗斯也是如此,影子经济早在苏联时代就已存在,并非体制改革的产物。俄罗斯影子经济经过10年改革而空前壮大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影子经济的主体,而在于这个国家所特有的政治经济关系及其矛盾,即不合理的制度导致合法经济部门效率低下,从而把某些积极而健康的经济部门推入到影子经济中。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其生产经营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它如何通过不法手段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7]。
影子经济产生的背景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首先是早在苏联时期就已存在的历史原因,如公民与国家之间传统上的对立,苏联解体后国家对产权及合同的保护能力大大削弱,国家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垄断的存在及新的垄断的出现[8]。其次是改革后出现的社会现实原因。这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有着紧密联系。经济体制的彻底重组使与其相联系的一切发生了变化,原先由中央计划供给改为由市场决定一切,但俄罗斯在此方面却没有任何经验[9]。社会现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剧烈的社会转型。俄罗斯激进的改革导致体制真空,私有化在没有任何法律基础和监督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为走私、诈骗和垄断提供了获取暴利的机会,也为影子经济的爆发式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受约束的空间[10]。二是法律保障缺失。体制巨变使俄罗斯法制陷入困境,国家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不力,经济犯罪席卷俄罗斯,这助长了影子经济的蔓延。令人心惊的是,官僚政客、新兴工商阶层互相勾结,以权谋私,利用各种手段盗取大量国有资产,成为影子经济的主角之一。三是税负繁重。企业为了躲避高额税收、维持正常运转,不得不采用提高成本、压缩进款等“影子”方法瞒报真实利润,助长了偷税漏税、资金外流、经济犯罪等一系列消极后果。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俄罗斯巨变导致经济状况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普通劳动者不得不在正式工作之外寻找各种隐性收入或工资外收入的机会,助长了影子经济的盛行[8]。
二、影子经济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经济秩序是指包括所有经济活动在内的对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起支配作用的规则的总和。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经济秩序供其经济活动遵循,建立经济秩序就是确立经济活动的各种规范。这些规范服务于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需要具备统一性、确定性、强制性、现实性、总体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这些规范从经济主体方面可分三类:一是各经济主体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包括财产占有、生产经营、产品分配等方面;二是经济主体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包括分工、协作、交换的关系;三是经济主体与行政权力机构间相互关系的规范。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权力承担着协调、控制、引导各经济主体行为,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因此首先应对其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市场竞争、货币金融、财政税收、劳动与分配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秩序。只有这些方面的秩序得以建立和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才算形成。影子经济危及经济安全的首要表现就是造成这些主要经济秩序的混乱,表现为货币金融秩序混乱、市场秩序混乱、竞争秩序混乱、行政管理秩序混乱、分配秩序混乱[11]。
(一)货币金融秩序混乱
影子经济干扰了国家的经济秩序,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政府不能掌握真实信息准确判断形势,可能导致所制定的经济政策脱离现实。一方面,政府观察到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政府观察到税收降低。为了弥补税收损失及其引起的财政收入缺口,同时又不引起通货膨胀,政府会向社会发行国债。当国债规模达到产生挤出效应和提高利率的程度时,就会出现资本均衡水平下降,劳动需求降低,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如果政府增加失业救济金的支付,财政赤字会进一步增加,进而加剧信贷市场全面紧缩。靠发行国债和借外债弥补财政赤字,使债务像滚雪球一样增大。例如,1998年5月底俄罗斯内债余额700亿美元,外债1300亿美元,总计相当于GDP的45%,加上政府的税收缺位,政府财政缺口达实际预算收入的1.9倍,最终政府丧失了偿债能力,引起信任危机和市场恐慌,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由此可见,影子经济产生的虚假信息可以扰乱经济管理体系的正常秩序,引起经济秩序混乱。
在金融领域,一方面,资本外逃加剧了资金短缺和国际收支困难。由于影子经济活动所获财富往往具有非法性,其所有者害怕这些不义之财被政府查收,尤其是近年俄罗斯政府加强打击私有化过程中的犯罪行为,心惊肉跳的既得利益者想方设法将财富转移至国外,或是一旦遇到国内政治经济的风吹草动便随时准备将资产转移到海外。资本外逃不但加剧了俄罗斯资金短缺的矛盾,而且增加了俄罗斯国际收支困难,会造成卢布汇率持续下降,可能重蹈1998年金融危机的覆辙[12]。另一方面,影子经济导致大量资本“体外循环”。资本以影子的形式留在国内,或出逃海外后以虚假外资的形式重返国内,不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税收流失和财政损失,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加重了国内经济混乱程度。
(二)市场秩序混乱
俄罗斯改革的目的是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却跌入了一个畸形发展的轨道。正常的市场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影子经济却四处泛滥,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被扭曲。市场结构和体制上的缺陷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了市场的无序和不正当竞争。一方面,黑社会组织干预市场,不法商贩囤积居奇,商业欺诈、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横行,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与腐败官员相勾结的寡头和黑社会组织享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特权,官倒、私倒猖獗,合法的生产经营者苦不堪言。此外,逃税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逃税行为愈演愈烈成为社会风气,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被破坏。
(三)竞争秩序混乱
规模空前的影子经济在俄罗斯已成为一个社会经济体系,其中国家机关营私舞弊现象严重,而薄弱的执法和司法体系成为影子经济主体的附庸。没有法律保障的社会根本无法形成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一方面,处于地下的影子经济通过逃税漏税降低生产成本,与依法纳税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将合法企业逐渐挤出市场,破坏市场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与影子经济勾结的腐败官僚通过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来巧取豪夺,或者利用自己在信息、技术、物资、资金方面的权力向影子经济索贿帮助其发展。此外,受影子经济支配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不合理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搞市场封锁和不合理竞争。
(四)行政管理秩序混乱
影子经济的泛滥加剧了政府官僚的腐败程度,政府管理部门官僚主义现象更为严重。一方面,行政权力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腐败官员通过虚报财政支出而获利,但增加的财政支出因为遭到层层盘剥最终还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下期仍然需要追加,如此循环往复。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受贿索贿现象司空见惯。例如,莫斯科房价一路攀升的原因之一是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操控,开发商行贿和政府官员受贿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个开发项目的回扣达10%~20%甚至更多,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被认为是获得开发项目的必须代价和正常开销。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机器不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许多俄罗斯商人不得不向黑社会组织支付保护费。进入21世纪后,保护费以各种回扣和好处费的形式由黑社会转移到各类官僚和公务员手中。腐败是俄罗斯改革留下的祸根,与恐怖主义同为社会公害。俄罗斯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警察、政客公务员位列所谓“最接近犯罪的职业”中的前两位,而真正的小偷、毒贩和恐怖分子反而屈居第三[13]。腐败的广泛存在,既败坏了社会风气,又引起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不信任,动摇了社会基础,损害了国家权力机构及其政策的威信。影子经济加剧了与政府腐败相牵连的有组织犯罪,加剧了对国家、社会和经济安全的危害,影子经济像铁锈一样腐蚀着国家政权甚至国家命运。
(五)分配秩序混乱
大规模影子经济的存在对收入分配也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无论国民收入分配还是个人收入分配,都缺乏统一、科学的规范,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收入倾斜,个人收入向少数富人倾斜。其结果是,国民收入中国家所得越来越少,企业自我发展基金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个人实际收入也不断下降,大量财富变成“黑色收入”、“灰色收入”流入少数特权人群的腰包,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12]。俄罗斯居民生活日益贫困化,约有4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严重的贫富分化会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数额,给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俄罗斯政府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势必会增加社会的不满情绪,引起社会问题。
三、影子经济对经济主体的影响
影子经济破坏经济正常运行,造成经济秩序混乱,进而会影响到经济安全。所谓经济安全,是指从事正常经济活动时获得正当经济利益的保证程度[14]。经济安全的内容包括与经济运行总目标相联系的整个经济关系,按经济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生产经营者安全,劳动者安全,消费者安全,投资者安全[11]。影子经济造成的经济秩序混乱危害到各经济主体的安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危害生产经营者安全
一方面,影子经济主体通过非法交易而获得巨额收入,会使社会资本结构中对生产的投入减少,引起企业生产潜力降低,投资潜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15]。另一方面,与影子经济相伴的俄罗斯黑社会组织通过控制部分经营者,靠暴力干涉经济活动,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同时,受到黑社会百般骚扰的企业不得不投靠它们以寻求保护,最后形成黑社会组织之间通过达成协议划区而治的局面,造成地区垄断,进一步危害市场的公平竞争,公平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更难维持。再一方面,得到政府支持的金融工业集团在经营权限、产品销售、资源使用等方面享有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中小企业触犯到大集团利益时,这些大集团借助行政权力进行干预,将其收购或挤垮。因此,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者无法正当生产或经营,合法权利和利益没有安全保障。此外,由于税收方面存在减免税、拖欠税等情况,企业间的纳税负担大不相同,有时竟然相差60倍,这会导致企业行贿盛行,加剧恶性循环。
(二)危害劳动者安全
人们在影子经济中从事的活动往往是违法活动,这破坏了生产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非法的影子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不能自由选择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和地点,也不能利用企业的物资资源来满足个人利益,无法保障获得相应经济报酬的权利,这也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安全[16]。
(三)危害消费者安全
影子经济损害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其不能通过公开和平等交易获得效用的满足。一方面,部分消费品由影子经济部门提供,影子经济主体在利益驱动下转换生产部门,就会打破原有的供需平衡,引起物价波动。另一方面,获得暴利的影子经济主体大肆追求高消费并产生带动效应,导致有限的资源流向高档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样会打破供需平衡,引起物价波动。此外,黑社会组织通过影子经济哄抬物价,不但直接损害了大众消费者的利益,还可能引起社会混乱,进一步全面侵害消费者安全。
(四)危害投资者安全
影子经济横行,黑社会势力猖獗,政府执法不力,政府官员敲诈勒索,以及国家政策多变,所有这些提高了俄罗斯的投资风险。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投资环境评估的排名,在《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价的130个国家中俄罗斯名列105位;在《欧洲货币》评价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俄罗斯居161位。在俄罗斯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安全保障,既不能完全自主决策,也难以获得合法利息和预期利润,甚至无法安全收回本金。
四、影子经济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影子经济在扰乱经济秩序、危害经济主体后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关系,进而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并对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首先,影子经济产生经济信息噪音,造成国家统计数据失真,导致国家经济决策的失误。影子经济规模越大,对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误导就越大。尤其是,转型期俄罗斯影子经济已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而惊人。其次,在经济利益扭曲的社会中,影子经济加剧了政府官僚和企业领导人的腐败和以权谋私程度,他们与金融寡头们甚至黑社会组织相勾结,不择手段地侵吞和掠夺国家财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并且严重影响健康的市场机制的建立。例如,俄罗斯国际集团总裁波塔宁于1997年出资1.7亿美元低价收购了实际估价3.1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镍业企业若里尔斯科镍公司,1.4亿美元的国有资产顷刻间便不翼而飞。再次,影子经济引起有组织的经济犯罪上升,并成为社会秩序混乱的直接原因,对国家正常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又次,属于地下经济的影子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逃税、漏税,大量潜在税收的流失使国家税收计划难以完成,俄罗斯政府的财政预算曾一度捉襟见肘。最后,影子经济引起资本外逃,加剧了俄罗斯资金短缺和国际收支困难。
综上所述,俄罗斯影子经济对经济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其作用机制是:首先,影子经济破坏经济秩序,使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无法支配经济运行;然后,影子经济危害经济主体,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增大经济运行的摩擦系数,造成利益被不合理分配,进一步摧毁社会正常的经济关系,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协调;最后,影子经济给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后果,直接危及经济安全。
俄罗斯政府为了改善影子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整顿经济秩序,纠正社会蔓延的各种恶习。一方面,通过打击国内寡头的偷税漏税、推广信用卡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减少影子经济比例[17]。另一方面,逐步降低税率,改良财产隐匿不报的现状,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安全环境。然而,这些措施不可能根本改变俄罗斯当前整个制度环境。要消除影子经济,必须采取全面措施,加强和改善国家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包括健全法制,改善经营环境,简化财会制度,逐步加强行政和法律监督,引导社会舆论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国家首先应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法律的正常实施,建立有效的法律秩序,为公众提供保护,免受暴力侵害,并督促企业和公民遵纪守法。国家应当证明,谁搞影子经济,谁就必将受到无法逃避的严厉制裁[18]。
五、结束语
中国也存在影子经济,与俄罗斯有许多相似之处。本研究总结出的影子经济对经济秩序、经济主体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安全的作用机制,可为中国进一步认识影子经济、地下经济的作用机制及危害提供借鉴,有利于中国制定相应对策作出正确的政治经济决策,同时保障中国的经济安全。
[1]Исправников В О, Куликов В В 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ной путь и третья сила.//Россий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Фонд “Заэкономическую грамотность”.1997, -№9.-С.16.
[2]Вадим Радаев. 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СССР/России: основные сегменты и динамика. ?Восток?том 1, 2000г.
[3]А Г Васильев. Оценка влияния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а на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России//Вестник молодых учёных, 2000,№(6).
[4]Л Л Фитуни.Теневой оборот и бегство капитала, М,: Вост, 2003г.
[5]B K 先恰戈夫.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374.
[6]Голованов Н М, Перекислов В Е,Фадеев В А.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легализация преступных доходов//СПб.: Питер, 2003.-C.24.
[7]Вавенко И Н,Кузин И А. 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М,:Компания Спутник, 2002.C.15-45.
[8]时映梅.俄罗斯影子经济的成因及其特点[J].西伯利亚研究,2003(2):24-27.
[9]Эрроу К.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темпы и масштабы.Реформа глазам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и российских учёных., М.,1996г, С.79.
[10]李传桐.俄罗斯影子经济:特征及成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2-114.
[11]姚先国.经济秩序与经济安全[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63-70.
[12]李永全.普京向腐败宣战[N].光明日报,2004-01-14.
[13]高延晶.梅德韦杰夫执政之路五大挑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3/09/content_7748559_2.htm.
[14] Н Д Эриашвили,Н В Артемьева. Экономика и право. Тене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учеб. Пособие, 4-е издание,изд. ЮНИТИ, М.,2008г.,с.4
[15]А И Гладышевский. Инвестиционные резервы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оста, http://www.budgetrf.ru/Publications/Magazines.
[16]А Г Васильев. Оценк влияние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на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оложение России//Вестник молодых ученых, 2000, №6, с.37.
[17]张平.中国的“影子经济”和俄罗斯很像[N].财经时报,2005-12-26.
[18]中国莫斯科贸易中心信息部.俄罗斯“影子经济”有增无减[N].国际商报,2000-12-04.
[责任编辑迪尔]
F112
A
1000-2359(2011)04-0055-05
彭玲(1973-),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讲师。
201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