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建设意义

2011-04-12赵豫林

关键词:道德民族精神

赵豫林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 4 50000)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提升整体公民道德素质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确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内容体系的时代创新

内容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之一。“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内容体系中有关伦理思想的时代创新。

创新之一是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时代的需要有机结合。依据文化的历时性规律,任何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上的文化形态既有传承的共性,也有区别的个性。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就有悠久的荣辱文化传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尽管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观的著述异常丰富,但不同时代的荣辱观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方有牢固的民族根基;反映时代精神,才能引领现实风尚。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丹青”,爱国情怀炽热、永恒;从“敬业乐群”,到“和衷共济”,“人和”总是国人的谋事之要;从“言而有信”,到“失信不立”,诚信始终是君子品格的重要内容……荣辱观中的热爱祖国、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内容,无一不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渊源。

时代精神是时代文明的结晶,“八荣八耻”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又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内涵和现实针对性。诸如热爱祖国必然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服务人民鲜明反映着当今中国主流文化的特征;崇尚科学以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体现着当前对科教兴国和创新立国战略的解读与对现代迷信现象的矫正;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的体现;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又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创新之二是将公民道德教育同主流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尽管任何社会形态对执政集团成员和一般公民的思想道德要求都有所区别,但任何国家的公民又都不是超时空的抽象概念,其所受的道德教育只有同主流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八荣八耻”十分鲜明地将对公民的“辛勤劳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基本要求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遍要求统一起来,作为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机整体予以倡导,将曾经倡导过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进行高度的整合和凝炼,集中体现了公民道德指向同主流文化指向的有机统一。

创新之三是将对高尚道德的彰显、鼓励与对非道德的监督和鞭挞有机结合。社会风尚和公民素质都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的产物。从道德内容的表现手段看,“八荣八耻”用对仗排比的修辞方法,简明扼要,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诵传,从哲学的相对性高度,对应该褒扬的“荣”和贬抑的“耻”高度浓缩和提炼。从对社会道德导引的方法看,在过去一般倡导和正面激励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道德现状和近年来的道德建设实践,“八荣八耻”将正面鼓励的“荣”与负面鞭挞的“耻”,同时对应而提,将应当被大力彰显的高尚行为和被全社会所唾弃的非道德行为鲜明地公之于众,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强化社会他律的监督,不失为加快道德建设步伐的得力之举。

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包括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思想道德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就荣辱观与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言,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道德文化建设社会地位的提升。人类社会的演进实践表明,文化被社会关注的程度直接受制于该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生产力发展成就,为文化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文化既是人们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又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支持,故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道德文化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正是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1]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迫切需要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历史证明,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文化建设向来是一对矛盾。经济往往植根于欲望,包含有许多不理智的成分,道德文化则意味着要着力去除经济中的泡沫,使其不断回归理性的轨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努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文化,逐步形成积极健康、团结向上、有序祥和的社会风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呼唤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即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2]。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社会地位的高低总是与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相关的,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尺。国民整体素质是文化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国民的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道德观念,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正如西方著名思想家罗素所说:“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灭亡;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生存也就失去了价值。”[3]

再次,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建集中体现文化建设社会地位的提升。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诸如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开发,尤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举措,不断促进文化建设。而“八荣八耻”的提出,则是中国进一步深化社会改革,把社会关注重点由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层面转移,逐步强化公民道德规范、净化社会风气的重大举措,是社会转型进入思想价值体系建构阶段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建设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胡锦涛指出的:“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1]

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社会功能的强化和延伸

作为道德层面的文化,荣辱观的内涵之一是建立社会公认的用以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尺度,即对履行道德行为的褒奖和不遵守道德要求的谴责;内涵之二是指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即在良心中所包含的知耻和自尊和自我约束的意向。这种本质性的内涵是决定其社会功能的基本依据。

首先,“八荣八耻”体现了文化智力支持功能的强化。“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应该是积极向上,代表社会发展方向,能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先进价值观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提炼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美德精华,而且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了本身的智力支持功能。譬如崇尚科学,它不仅包括普及科学知识,破除现代迷信,而且也包括追求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营造科学氛围,促进科学探索,发展科学事业,从而营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科技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其次,“八荣八耻”体现了文化精神动力功能的强化。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社会的安定与进步,离不开伦理道德文化的引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给国人指明了他律内化为自律的根本途径,提供了检验每一位公民道德自律状况的重要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种自强不息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诸如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荣,使人们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贡献祖国、服务他人一致起来,成为公民奋斗、进取、建功立业的重要动力;而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则引领人们要以科学、正当的途径,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不仅做一个守法的人,而且做一个高尚的人。文化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广大人民群众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再次,“八荣八耻”体现了文化育人功能的强化。“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4]。人类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主体,精神文化的积累、创造、发展及其光大须臾不可以缺少主体。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中心也是人。道德作为人文文化,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质。荣辱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可以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因此,文化的价值在于塑造和培养既遵守基本道德操行,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荣辱观倡导的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的价值观念,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为公民的道德行为明确了规范,为当前中国社会新风尚的确立奏响了主旋律,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功能。

就育人的方法途径与效果而言,荣辱观所倡导和适应的人群范围,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比较,体现了其施教功能的普遍性、广泛性以及层次的渐进性;从道德导引的方式看,从过去仅仅注重正面提倡,深化到荣辱并提,即倡导鼓励与抑制鞭挞双管齐下,对道德与非道德的是非观念界定分明,强化了公民对道德文化的践行和对非道德文化的抵制作用;从强化道德导引的效果看,是在带有强制性的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倡导性、自律性的道德文化,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以富有时代特点的治国文化的深化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的培育。

最后,“八荣八耻”体现了文化凝铸民族精神功能的强化。任何一个民族的荣辱观,总是折射着本民族的内在精神,因而它既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灵魂。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体现着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状态。从涵盖的内容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又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了新的发展,既是对过去不同层次道德要求的有机整合,简明而又全面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又是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民族感情的精神旗帜和凝聚国人意志的文化纽带,依此可以动员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地共赴民族复兴大业。

总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在的精神是建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提倡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教育。高远的理想不仅是引领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旗帜,而且是凝铸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元素,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充满活力的内在动力,更是一个社会保持内在和谐的必要条件。

[1]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

[2]沈壮海,张发林.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02-05(3).

[3][英]罗素.权威与个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5.

[4][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

猜你喜欢

道德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