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观演变探析

2011-04-12茅晓嵩

关键词:传统建设文化

茅晓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6)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与延安整风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被称为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1]。五四时期也是自春秋战国、两宋以来中国思想界发生的第三次剧烈嬗变,程度之深,影响之大,世所罕见。五四运动虽已过去90年,但其影响力早已穿越时空,对当代中国思想嬗变产生着深刻影响。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得到反思和批判,西方理论学说得到引进和推介,马克思主义开始得到广泛传播。总之,五四对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拟以五四为源头,深入考察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演变路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打到孔家店”——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批判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革命后的中国依然处于遭受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混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民族危机依旧深重,人民生活依然艰难。为了救亡图存,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是不够的,要在传统思想观念上作彻底的改造,力图找到根本变革中国的道路。于是,以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以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以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吴虞等为代表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人物,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新文化运动。针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过分依赖道德力量对社会的统治,泯灭人性,束缚思想,最终沦为吃人的礼教的现状,五四先贤们在反封建文化的过程中将斗争锋芒直指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号召“打倒孔家店”。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题,这引起舆论界的激烈论战,五四先贤对于尊孔复古的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新青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旧文化的浪潮。他们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解放了民众的思想,解除了封建主义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诚然,与儒家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作斗争,没有置诸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胆量,没有投鼠不必忌器的决心与气魄,就断然不能确立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但是,绝大多数五四先贤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以“中国文化一切都坏,西洋文化一切都好”的极端片面态度来看待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国外先进思想全盘接受。陈独秀提出要“拖四十二生的大炮”向封建传统文化猛烈攻击,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由此可见一斑。李泽厚也承认“如此激烈否定传统、追求全盘西化,在近现代世界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2]。五四先贤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态度在使国人彻底摆脱封建伦理思想束缚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打击则是旷古未有的。今日中国学人的历史观、哲学观、政治观、经济观和对世界的总体看法无不与‘五四’时期的种种意识形态有关”[3]。须知,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绝不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五四以激进主义方式反对传统文化,无疑给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增添了曲折性,使传统文化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建设之外,增添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中国人的固有的德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宣扬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介石别有用心地强调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极力反对破坏传统文化的言行。他认为五四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了中国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人心的不古,所以他借助宣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思想(诸如封建伦理道德等)来维护其法西斯专政的统治。在抗战后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蒋介石更是肆无忌惮地大肆鼓吹封建糟粕文化。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的反共反人民的《中国之命运》即是典型一例。《中国之命运》的基调是宣扬中华民族的所谓“固有的德性”,认为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国原有的优越伦理和宗族社会组织被破坏。他惊呼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化的奴隶”[4]72,“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极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固有文化的遗产”[4]71。他大力宣扬古人所谓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认为“社会的组织虽有不断的演进,而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上下尊卑,男女长幼之序,乃至邻里相恤,疾病相助,实为社会生活不变的常理”[4]67。最后,他又提出了所谓的“五项建设”。其中心理建设、伦理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过度宣扬封建文化的糟粕,他认为心理建设最重要的是“发扬民族固有的精神”,伦理建设就是恢复“我国固有的伦理”,其中主要的是忠孝,在社会建设方面把封建时代的乡社说成“建国的根本”,就是要强化保甲制度。

蒋介石政府大肆宣扬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思想,极力颂扬古代中国的道德文章,大力渲染古代中国的荣耀辉煌,反复论证西方文明不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封建糟粕思想作为推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手段,为其专政独裁服务。他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为借口,激发中国人在外敌入侵下的民族悲情和自尊,用传统的道德理论束缚国人思想,借鼓吹、倡导“中国化”,达到其否定民主与科学旗帜的目的,变相地为巩固其独裁体制服务。这是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冲击下所发出的一声叹息,是不甘于旧的宗法制度土崩瓦解的“招魂曲”。

三、“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面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大肆宣扬封建糟粕文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张。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他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面论述了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5]663他认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5]708-709,这就进一步指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相实际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文化发展思想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毛泽东承认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他认为新文化由旧文化发展而来,必须尊重历史而不能割断历史。“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5]708。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是照单全收或是全盘否定。“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5]707-708。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有别于五四先贤对于传统文化彻底否定的态度,既避免了五四时期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四、“破四旧,立四新”——“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贬低与破坏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当时的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十年“文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无论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是巨大的,其中尤以“文革”初期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以下简称“运动”)为甚。“破四旧,立四新”首次出现于1966年6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社论。社论指出:“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是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极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创造和形成崭新的无产阶极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6]运动以大、中学生红卫兵为主力,伴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而席卷整个中国大陆。“文革”中后期仍有“破四旧”的提法,但主要是在观念上的意识形态批判,已经没有“文革”初期那样暴力破坏文物的行动了。总体而言,“文革”早期,运动对于传统物质文化的破坏是较为严重的,“文革”中后期,运动主要从思想层面进行意识形态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诚然,传统文化中的“四旧”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是不利的和有害的。但是,以群众运动的方式采用暴力的手段,对所谓封建旧文化进行彻底的破坏,无限度地扩大封建旧文化的批判范围,客观上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造成了不利影响。

“破四旧”运动的发生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意识形态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联。1956年,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加之国内因社会主义改造过快过急而导致一些群众闹事,毛泽东提高了对国内意识领域阶级斗争的警觉。他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将会长期存在,必须以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来反对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复辟。毛泽东长期身处革命战争年代而形成的阶级斗争惯性思维,使他作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决策。以阶级斗争为纲,就是要反对封建文化的糟粕,彻底打倒封建残余势力。思想文化领域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是政治斗争的重要领域,毛泽东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问题本身并没有错,错误在于把意识形态斗争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在实践中忽视生产力发展,专注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这些失误使中国逐步陷入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之中。十年“文革”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验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

五、“弘扬中华文化”——改革开放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化建设的新阶段。从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到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形成,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从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这给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7]他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社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必然要求文化的兴盛,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必然催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9]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每一个人理应由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联系起来,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传统文化与思想观念的根本源头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7]。文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文化建设的方针已经明确,中国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不断繁荣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这必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鉴往知来,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能忽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为自身的和平崛起创设良好的氛围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纪念五四运用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79-05-07.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3]相蓝欣.传统与对外关系:兼评中美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0.

[4]蒋介石.中国之命运[M].正中书局,1943.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N].人民日报,1966-06-01.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猜你喜欢

传统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