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共同富裕实践路径探讨

2011-04-12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陈 华

(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宿愿,又是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发达的科技和生产力等硬件作支撑,也需要崇高的理想道德和精神文化等软件为前提。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建设与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能否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案和道路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是关涉到能否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的“中心课题”。虽然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但我们不能把这一价值取向推至遥远的将来,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注意社会发展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平衡性等,应对分配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向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适度倾斜,更多关注社会公平,坚持先富、后富、共富的发展战略之路。当前,加强对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社会共同富裕实践路径选择

三十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表明,不论是与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的共同贫穷作纵向比较,还是与资本主义产生的两极分化作横向比较,我们都应坚持共同富裕基本价值取向。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和同等程度的富裕,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应选择先富——先富帮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1]149-150,否则,“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1]208。目标已经确立,道路也已选定,关键在于落实。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先富、后富、共富的大政策,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方面的路径选择。

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和制度保障。“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2]1317。资本主义之所以财富和收入分配有欠公平合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根深蒂固的私有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少数人不仅占有最大量的生产资料,而且还依其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正义,就在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总体上排除少数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权利,真正建立起平等协作的劳动关系和生产关系。所以,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有制经济作前提和保证,就能够消灭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推进“两个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是重新审视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产物。对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理念,我们不仅要从工具理性层面理解,更重要的是应从价值理性层面进行关注,这既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贯彻落实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策略的基本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515等既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工作重心,也表明了发展是解决我国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225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速推进“两个转变”:一是加快经济体制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竞争型、效率优先型经济,其功能总的来说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宏观合理配置和微观有效使用,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按价值规律进行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二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树立人才是竞争的关键的意识。“两个转变”的逐步完成和实现,可以从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方面使我们走出低效率与低公平恶性循环的阴影,为共同富裕原则和战略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第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但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对于市场无能为力的问题,只能求助于政府宏观调控这支“有形”的手,它虽然不能彻底消除市场的局限性,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克服市场的缺陷。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高收入者,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适当调节,“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2]1317。因此,必须制定实施和完善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加强税收征管,缩小贫富差距。此外,还要对弱势和困难群体实行倾斜和优惠,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形成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当然,所采取的各种调控措施和手段一定要与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脱离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的调控手段的贯彻执行将得到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的结果。

第四,加大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发展步伐,是我国新世纪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课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与希望所在。为此,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要确实帮带后富的地区和个人。当然,这种帮带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传统的救济和“输血”,更主要的应是从根本上提供脱贫致富的方法策略,帮助他们获取信息,提高技术和竞争能力,增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否则,那种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的发展模式只能导致穷人觊觎富人的财产,并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使富人已有财富得不到保障甚或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基础实施建设与开发,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与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西部开发建设,加快发展步伐。同时欠发达地区也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

第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富裕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眼前利益,也要关注未来利益;既要注重局部利益,也要注重整体利益。共同富裕所涉及的社会主体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特征,不存在地域、民族、肤色、性别、信仰等方面的限制,不仅包括东部发达地区的人们,也包括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人们,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既包括当代在位的人,也包括尚不在位的未来人。因此,以往那种快速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以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我们应坚决反对的。所以,一方面,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把沉重的不必要的代价转嫁给中西部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也不能以暂时的眼前利益为追求目标,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为代价而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人的发展决不能因为后代人的缺位而大肆挥霍资源,无止境地向自然界索要和攫取。为了后代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当代人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义务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

第六,在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绝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共同富裕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包括无形的精神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决定并制约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精神富有能对物质文明、物质富有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能保证物质文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能丰富和提升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本质。同时,消除物质贫困和消除精神贫困是紧密相联、密切相关的,二者从来都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并相互促进的。所以,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一样,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进步,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双丰收,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208“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143-144江泽民也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621

第七,既注重财富的生产创造,又注重财富的流通分配,坚持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富裕,而是存在时间先后和速度快慢的富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共同富裕,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实施五大共富发展战略。从以往的先富论到科学发展观的共富论,从注重效率优先发展战略到更加注重公平发展战略的转变,对我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必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胡锦涛认为,我们要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599。共同富裕的出发点是普遍得利,以保证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和提高生活水平,从而使改革和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动力之源。所以在分配上,一方面,既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不能按资格、资历和权力大小进行分配,努力促使能力强、技术高、贡献大和善经营懂管理的人依靠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又要兼顾公平,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部分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要帮带尚未富裕的地区和人们,保证所有的人有饭吃、有衣穿,使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人们的收入和财产差距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把贫富差距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因此,共同富裕既强调生产,重视效率,又关注生活,注重公平。

二、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在如何选择实现和达到共同富裕的路径问题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因具体情况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选择。邓小平首倡的先富、后富、共富的发展模式既是在对我国以往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又是在汲取他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它是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也是一条最快捷、最稳妥、代价小、风险低的可行性发展道路。我们在贯彻实施共同富裕战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富裕程度不能差别太大,从先富到共富时间也不能拖得过长。鼓励和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以承认经济发展过程中存有差别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差距越大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尽快实现共同富裕,这里存有一个富裕程度的差别在什么范围内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共同富裕的内涵不仅包括财富的创造和增添,而且包括各地区人们的贫富差距是相对均衡和适度的,如果贫富悬殊且任其扩大的话,不仅会使民众的心理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衡,产生沮丧、不满甚或对立情绪,危及社会稳定,而且会损害劳动者技能的培养和积极性的提高,导致技术发明和创新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过大还会滋生社会丑恶和腐败现象,导致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和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造成非法高收入群体的扩增。因此,我们在允许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拉开收入和财富差距的同时,还要考虑和顾及社会承受力与社会稳定,适时掌握差距合理的“度”。

第二,部分地区和人们先富的手段与方式要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既要保持收入差距的相对合理,又要使差距产生的原因合理合法。因为合理的差距能对社会发展起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能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促使人们努力工作,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所以我们应允许和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致富,并认为他们有义务通过多交利税、对口支援等方式帮带尚未富裕的地区和人们。相反,对于通过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侵吞公有资产等非法手段和方式牟取暴利的人,必须依法予以严厉制裁。在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通过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监督与审计等方式和途径,提高收入透明度,使社会分配更趋规范和合理,扼制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蔓延和扩张。

第三,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共同富裕既是一种目标和追求,也是一个过程和实践,它的实现要受到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国内和国际、自然和社会等诸多条件和因素的限制与制约,它的实现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动态发展过程。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256胡锦涛指出,“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我们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7]11,“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35。这既充分说明了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我国步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也充分说明了使全体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共同富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需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的伟大构想。

第四,先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共同富裕的出发点是让人民群众普遍得利,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前提下,人们在富裕程度和时间上有快慢之分和先后之别,为的是发挥先富人群的标杆和激励作用,为了是让先富人群帮带尚未富裕的地区和人们,尽早尽快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坚持共同富裕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暂时的贫富差距同阶级社会由于私有制和剥削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存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贫富差别不包含任何阶级内容,并且共同富裕道路上收入和财产差距的消极影响被限定在十分有限的范围之内。没有贫穷社会主义,也没有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要逐步增加人民收入,不允许产生剥削阶级”[2]79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增强党的群众基础,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