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疟疾1例
2011-04-12宫春飞王援朝
宫春飞,王援朝
患者,男,36岁。6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寒战,体温最高达38.6℃,伴乏力、纳差,5 h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8℃。查体:急性病容,中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叩清音,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肋缘下未触及,脾肋缘下4横指,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2.72×109/L,RBC 2.42×1012/L,PLT 134×109/L,Hb72 g/L,N 0478,L 0397,单核细胞 0.12,骨髓细胞学检查除外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疾病。查铁蛋白>2000 ng/ml,血清铁6.8 μmol/L,胃镜示贫血胃。患者已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抗生素4 d,治疗效果差,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继续PPD试验、肥达外斐反应、大便中找虫卵、血中查找疟原虫等。结果血中查找到疟原虫,确诊为疟疾。后患者本人更正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曾至非洲刚果共和国务工20 d,考虑患者曾隐瞒病史。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当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后,由于异性蛋白反应而出现寒战、高热,最后大量出汗而热退。可有肝脾肿大及贫血。按各种疟原虫增殖周期不同,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外周血涂片找到疟原虫是确诊该病的依据,在寒战时和高热期采血阳性率更高。近年来,北方地区疟疾的临床检出率比较低,①可能基于疟疾发病率的降低;②临床检验工作中大量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涂片镜检相对较少;③很多年轻的检验工作人员对疟原虫缺乏感性认识和镜下识别的能力。因此,检验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对疟原虫的识别能力的培养,以免漏诊、误诊。在日常工作中,显微镜检查大多数只重视白细胞的形态学检查,而经常忽略红细胞的形态学检查,尤其是寄生虫的检查。通过此例,应该吸取教训,在细胞形态学检查方面,不能顾此失彼,一定要细心谨慎,以防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