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对策的思考

2011-04-12朱余杰阎军印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朱余杰,阎军印

(1.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2.河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对策的思考

朱余杰1,阎军印2

(1.河南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2.河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正视死亡,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文章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入手,详细阐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因,探讨和分析了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缘起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及伤他事件不断从校园里爆出,见之于报端,呈现在世人眼前。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尊重和伤害乃至杀害他人他物。第二、自我伤害和自杀。是什么原因使得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存在对生命权利及尊严的漠视现象,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残害生命?这种现象表明,生命教育是学校工作不能回避的任务,生命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摇篮的高校更应该担负起关怀学生生命的重任。真正做到以学生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所有教育的最终落实和人性塑造也都应该回归到生命这一根本上。高校在做好书本教育的同时,更应该从生命层次上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只有这样,生命才不会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才有更深、更高意义上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才能促进生命价值的延伸与拓展。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历史的产生、发展及所有的人类活动。哲学家们对于人、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诠释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

二、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法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于1903年提倡的“Thanatology”(死亡学)的概念。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1ife education)这一思想,并在加利福尼亚创办“阿南达村”以及阿南达学校,首次在学校里倡导和推行了生命教育的思想。而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明确化的,则是197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1ife educationeenter,LEC)。

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生命教育”一词在我国大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视为一种“生命教育”。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要关注和重视生命教育,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

生命教育要想更好地开展,必须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但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人们对“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不同的研究者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刘济良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3]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4]王北生、赵云红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5]王学风认为,学校“生命教育就是培养中小学生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其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6]综合有关专家和学者理论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生命教育就是在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体验生命和敬畏生命,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产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和钟爱的教育。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二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即培养他们对生命现象的正确看法和观点,从而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7]三是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追求适当的实施形式,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应强调受教育个体生命的体验过程。通过生命教育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开发受教育者的生命潜能,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命,关注受教育者情感心理的变化,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是在关注人类社会文明的同时,更关注人的发展,引导人追求生命的完善、生命的智慧、生命的超越的过程。只有在了解生命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详细分析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因,以利于生命教育对策的提出。

三、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应试观念较重,生命教育观念淡薄 叶澜教授认为,传统的教育“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8]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场所,虽然不存在升学等方面的压力,但仍将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传统的学校教育抛弃了人的感性、自然性等方面的内涵,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不计,使其处于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导致教育主体性的丧失和知、情、意的割离,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评价机制依然是对书本知识的复制和重复,依然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优衡量指标,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体会不到生命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变成一个个生命空洞的人,大学生的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也就不足为奇。

(二)学校教育的工具化,培养出“单向度的人”当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价值取向迎合了大众的口味,教育便成为人们谋求生存、获取晋升的阶梯,外部环境迫使当代教育部分异化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学校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工具性。工具化的教育淡忘了对生命的思考,忽略了对生命情感的培养,缺少了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工具化的教育使人沦为一种“单向度的人”。

所谓“单向度的人是指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受到技术理性的规训和压制,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否定意识,从而陷入了只有肯定性一面的单面性中”。[9]而正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技术,聚合成一种全面统治人的总体力量,以无形的强制力对人进行奴役,实现了使人们直接服从经济发展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的目的,使现代人的生命观在技术理性的操控下也转变为单面性的。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人沦为知识和技术的手段与工具,人的工具化导致人性的虚无,诱发了人性的贪欲,淡忘了对生命的思索,人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

(三)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人格不健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是其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强烈、最微妙、最动荡、最危险的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阶层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型群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工作、学习、经济、人际等各种问题都会使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困扰。信息化、电脑化的普及对大学生心理空间的封闭,对感动、同情、友爱、互助等情感的剥夺,相当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出现性格和人格缺陷。

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环境、新挑战的过程中,各种压力长久得不到适时的缓解,最终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寻求解脱,才导致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

四、我国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对策

从学校对大学生个体生命时间的占有上来说,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做好生命教育学校旁无责贷。从生命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当代大学成长的环境考虑,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以“生命”为核心,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9]为主线,将这四部分渗透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责任感,磨砺他们的生命意志,促成他们人性美的发展与完善。为此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开展责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体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潜质,激发人们对生命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对学校生命教育而言,引导大学生个体主动承担社会人的责任,教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通过实施责任教育,有利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向善因素,启动学生的潜意识,形成积极主动的责任感,以主体的身份去思索、行动,愉快地履行作为社会人的职责。

二是开展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对生命的感激之心。感恩意识绝不只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对朋友、学校、社会的回报意识。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个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世界和人生,那么他就会很珍爱这个世界,会珍爱身边的人。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是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构建大学生关爱所有生命的意识。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来唤醒人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用交往来拯救病态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只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活得健康愉快,并能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体验他人的感受,把个人与他人的态度联系在一起。多向度的交往关系可以促进对世界的真实体验,同时也反思客观现实、反思自我的态度。

四是开展死亡教育,促进大学生认识生命有限,懂得珍惜生命。对学生进行死亡意识教育,使死亡意识成为个体思考生命的一种本能。这种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对生命有更强的眷恋与执著,还能帮助他们体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在死亡教育中还要让大学生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给他们逃生的本领,掌握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的技能。

(二)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整合生命教育的力量,将生命教育内容适当地融入适合学科中,进行渗透式的教学。所谓渗透式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育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实施,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讲授可以以三种方式来进行。具体做法有:

一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两课”教育之中。“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具体做法是: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通过某个章节增设生命教育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的看待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中学会珍爱一切生命,自觉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中教育学生运用哲学的观点,用辩证的思想理解人的生命,深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法律基础》课中使学生认识到每个自然人都有生命权,每个人的生命安危都受法律保护,任何伤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二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列入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不应当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而是应该与大学生心灵成长伴行;不应该只是传授预定的生命教义,还应当回答大学生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大学生更是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情感、意识等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克服痛苦与恐惧的困扰,坦然面对生活。

三是将生命教育内容摄入文学艺术教育之中。文学艺术中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通过传统文学经典中所蕴藏的生命热情和智慧,帮助学生稳定内心的焦躁与骚动的情绪;通过艺术中所蕴含的美,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用美的情操陶冶他们,使大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

(三)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通过有形课堂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更重视大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察,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更深刻、更直接。实践更能促进大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积极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主动地吸收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我们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10]如组织大学生观看人类起源的纪录片,学会欣赏生命;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会关爱与施予,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组织大学生到残障学校访问,激发其对生活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校生命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学校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承载生命教育的主体。

一是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及自觉的生命教育意识,启发教师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智慧,努力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更好地激发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只有生命教育主体素质的不断进步,才能为生命教育工作的成效提供一个保障。

二是施教方法应该是身教重于言教。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通过体验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教师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工作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心灵碰撞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三是施教思想不能只站在约定俗成的教材上,而应创设生命课堂,走到学生中去。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育者要将受教育者摆在一个认识过程上,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与体会,透过种种人生经验的交流与人格的陶冶,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内涵和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19-22.

[6]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的生命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7):6-8.

[7]王福中,赵淑娟.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6):155-156.

[8]柯 萌.略论马尔库塞“单面人”的幸福观[J].法制与经济,2009(8):137-138.

[9]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79-83.

[10]乔 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90-92.

〔编辑 郭剑卿〕

Thoughtson Strengthening Life Education

ZHU Yu-jie1,YAN Jun-yin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454003;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454003)

Guid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meaning of life,and helping them to learn to respect life,revere life,and look squarely at death,is an importantand indispensable content in higher education.This article,from the connotations of life education,expounds on the reasons for such education,and offers somemeasure for promoting lif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life education;measures

G641

A

1674-0882(2011)02-0093-04

2011-01-28

朱余杰(1986-),女,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阎军印(1972-),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