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2011-04-12段晓红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

徐 方,段晓红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徐 方,段晓红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全面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明确目标,其核心就是人文教育,它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结构性缺失,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和重要性做了阐释,并观照当前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匮乏和人文教育存在的瓶颈和困境,提出存在的现实困境,分析症结以求改进。

人文教育;文化素质;重要性;困境

“通识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在探讨并实践的重要教育理念,在港台和西方,关于通识教育的目标,虽提法不尽相同,如“全人格教育”“博雅教育”“有教养的自由人”等等,但宗旨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心的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柏拉图到孔子,从纽曼到洪堡,从传统的“大学”到现代大学理念,无不强调教育绝不仅仅是职业训练,还要培养目光远大、品德高尚、有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全人”,这对于国家社会的走向和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社会品位甚至道德水准、创新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学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而非仅仅培养“工具”和“高级器材”,这样的“大学”岂不是成为了“技术培训所”和“学徒的作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从何而来?

笔者十五年来致力于人文教育,深感文化素质教育尤其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和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对面临的现实瓶颈而困惑,更为缺失“全人格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的大学教育现状感到担忧。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正式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在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文件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1]这就为在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打开了政策通道,针对学科分割、重理轻文、专业先行,技术至上,忽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对心灵的滋养精神的引导等现象,许多高校开始通过课程、讲座、文化艺术活动配合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杨叔子院士的带头倡导和弘扬,在全国有很好的反响和示范效应,随后,在一些重点院校,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也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鲜明的理念,文化素质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但客观地讲,十几年来,商品经济社会的浸染、信息时代资讯的发展、大学急剧扩招带来的管理粗放化和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功利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巨大,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尤其近几年,文化素质教育在很多大学雷声大雨点小,逐渐形式化和边缘化,可以说是日渐式微,以至于一些学者痛心地指出:“大学、教育者、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者失去了‘人类良知大本营’、‘社会的良心’的良好声誉,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真正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急功近利和金钱权力所扭曲,一件件发生在‘文化殿堂’的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人格的行为和事件,折射着大学教育中令人担忧的有知识没教养、有技能没文化的,理想真空、精神失血、道德迷失的现实。所以重申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视其‘边缘化’的现状,是承担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重任的大学刻不容缓的大事。人文教育是在传播宇宙和人生的‘大道’,绝不是‘拾遗补缺’,决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多此一举!”[2]所谓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而高质量人才的特征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和统一。大学的功能究竟是什么?除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为国家社会培养大量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建设者和专业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有教养、有文化、有正确的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培养明辨是非、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情怀的“好人”,培养内外兼修的“君子”,总之,是在一个人价值观的塑成期,也就是18岁到22岁这个重要的“灵魂发育期”,通过人文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做人”的头等重要的问题,毕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育人”而非“制器”。

张汝伦先生曾发表长文,对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了非常准确的总结:“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一分子对于全体人类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总之,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既能“成己”,又能“新民”。……人文教育的状况是衡量一般教育状况的指针。教育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则必然以人文教育为教育的基石与核心;如以市场需要或功利目的为转移,则人文教育必然萎缩乃至名存实亡,因为人文教育更多地是培养人的人格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格调趣味,明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3]真希望所有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领导者和管理者能有这样的理念和认知。

二、加强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几年前,原哈佛商学院长刘易斯著书质疑当代大学教育的渐趋功利化和实用主义,极度忧虑“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的现状,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哈佛大学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公司了。”而哈佛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也有些变味了,纯净的大学精神难觅。对此他指出,仅仅在专业上精通是不行的,那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卓越”。[4]事实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功利化和世俗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难题,对人的精神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变成了更加需要关注和探讨的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中国教育现状更加令人忧虑,违背“自由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宗旨的应试教育,社会上对大官“大款”“大腕”追捧的功利化和浮躁的社会文化氛围,严峻的生存竞争就业形势,对处于成长期的年青一代的熏染可想而知,而大学本身也早已不再是一片净土,教育官场化,教育目标的实用化,教师形象的“矮化”等等,也使学生不再是追求真知捍卫真理怀揣理想的莘莘学子,迷茫、郁闷、浮躁、消沉是不少学生经常遭遇的精神寒流,有利无利、有用无用是判断一切的准则,以至于混学分、作弊、逃课、浑浑噩噩、沉迷网络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功利化、粗鄙化、实用化成了一种与“文化殿堂”“精神堡垒”极不和谐的精神气场。有学者谈到我国当下的大学存在着三个缺失:一是知识缺失,过早的分科和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知识面狭窄,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历史、社会、人文知识和艺术素养严重欠缺,直接影响了人文精神的汲取和人文情怀的生成;二是价值缺失,急功近利和物质至上的大环境,旧价值观崩溃后没能有新的健康价值观的树立,出现了一个“价值真空”,而在市场经济冲刷下,大学与社会“无缝对接”,功利、物欲、浮躁成了一代学子相当普遍的精神气质,令人担忧;三是道德底线缺失,缺乏道义感,同情心、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惜。虽然这样的三个特征不能用来概括所有中国大学生,但理想和信仰缺失,精神贫血、道德底线下移、急功近利和粗鄙浮躁等确是在大学中弥漫的现象,而且,从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看,也有很大的偏误。在人文教育课程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我们缺少什么?”“我们为什么‘郁闷’”等进行讨论,经过学习和反思,不少同学发言写感想,说这些缺失和表现自己都有,认识到人文教育、灵魂教育、公民的教育的重要,这说明学生渴望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时代呼唤真正的人文教育。

三、人文教育实践的现状和困境

如果留意一下各个大学的育人理念,尤其工科大学,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使综合大学,也绞尽脑汁在寻找和市场接轨的途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轻视和“边缘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有:

(一)课时不足,有进一步缩减之势 素质教育应有相关的课程和学时,这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前提保证,但在这方面,要么是安排的课程和学时很少,要么是偏重,有的学校只有一两门,而且只是公共选修课,比较实用的管理类和个人形象技能类课程,真正的人文学科课程很少,使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缺少人文滋养影响。很多学校不是在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手段下功夫,也不是通过提高效率,苦练内功,而是压缩学制,以“与实践接轨”作为减少课时、甚至降低教育成本的方式,这就势必在选修课上动手术,一减再减,人文教育完全没有保证。

(二)师资匮乏,质量堪忧 在一般院校,所有开设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的老师。都是兼课,也就是自己的专业教学外再开一至两门选修课,因各属不同院系,不仅内容缺乏呼应,而且教师个人没有沟通,甚至从不进行研讨和交流,各自为阵,瑕瑜互见,也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认同。更何况,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研究课题,与职称、科研项目等教师的切身利益和评估体系关系不大,所以,学术热情和授课的投入大受影响。

(三)因人设课,缺乏系统性 由于没有指导性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和衔接,不能按照不同学科领域的要求,有层次地开设诸如情趣性的课(音乐赏析、桥牌等)、知识性的课(诗词鉴赏、社会心理、应用文写作等等)和文化修养层次的课(如人文素养、传统文化评介等等)。加之选修课对到课率、考核难度、方式和讲课水平都不予评估和规范,所以有点流于随意,在校方和学生眼中变得可有可无。

(四)研究成果多,但没有形成教育者的共识由于对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外延,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描述,差距甚大,所以尽管论著颇多,但属于各抒己见,仍感理论研究不足,可以用来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可操作研究成果更少,也形成了文化素质教育成功经验稀少和不可复制,理论成果的相对单薄也成为被认可和被推广的瓶颈。

当然上述情况多存在于一般的院校,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地方普通工科院校,在一些设有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都有各自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从学分、学时到课程领域都有自己的划分,学校也有通识教育的专设机构,即使如此,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功能仍不能充分发挥,并且与现在的大学氛围和工作重点多有矛盾,但我们仍认为,教育管理机构和大学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起着指导、扶持和保证的作用,这涉及大学的理念和功能,以及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着力探讨并付诸实践以取得实效。

[1]徐 方.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需要人文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0(1):10-11.

[2]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出路[J].新华文摘,2006(5):110-112.

[3](美)哈瑞·刘易斯著,侯定凯译.没有灵魂的卓越[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2003.

〔编辑 郭剑卿〕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the Dilemma

XU Fang,DUAN Xiao-hong
(School of Engineering,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13)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explicit aim of our college education,and its core is humanistic education,whose importance cannot be neglected.The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foster well-educated graduates who develop comprehensively.Targeting the current condition in which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almost void,the author expounds on the ideas and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on cultural qualities,and points out the dilemmas in reality,and analyzes the causes so as for improvement.

humanistic education;qualities;importance;dilemma

G640

A

1674-0882(2011)02-0090-03

2010-10-28

徐 方(1952-),女,天津市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段晓红(1970-),女,山西侯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大学
人文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