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词汇的发展演变
2011-04-12徐秀花
徐秀花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网络语言中词汇的发展演变
徐秀花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网络语言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一个标志性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中词汇的发展演变是词汇规律在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另类展现。
词汇;网络语言;词汇的发展
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和活跃性,总是率先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促进语言系统的变革与完善。人们常把词汇比作记录时代脉搏跳动的晴雨表,正是对它功能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尊重,网络词汇亦如此。网络语言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一个独具标志性的交际工具,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普及而产生、发展的。网络语言中词汇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演变;词语语法的创新等。
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来,就要求产生能够记录该事物现象的新词汇,新词的产生是构成词汇发展的主体,大都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
(一)复合式新词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它分为以下五种方式:
1.偏正式:词根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有定中式和状中式两种,如:
网友 聊天室 防火墙 电子信箱 个人主页 转发 自动登录 在线视频
2.并列式:词根之间是相关、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如:
登录 发送 浏览 粘贴 点击 询问 指令
3.补充式:词根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如:
激活 刷新 置顶 雷到
4.动宾式:词根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
上网 上线 离线 加密 冲浪 灌水
5.主谓式:词素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如:
手机上网 文件传输 桌面管理 数据处理
(二)附加式新词 是指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词。有以下两种方式:
1.前缀加词根,如:半双工、抗锯齿、非对称数字线
2.词根加后缀,如:帖子、坛子、泥巴、自动化、伊妹儿、艳照门
(三)重叠式新词 是指由相同词根重叠构成的词,如:
东东(东西)、饭饭(吃饭)、觉觉(睡觉)、漂漂(漂亮)、片片(照片)、一般般(一般)、一下下(一下)。
(四)文字法造词 就是运用汉字字形结构的特点进行拆分式造词。新词的产生有“合”也有“拆”,古代有例证,如把“谢”叫“言身寸”、把“刘”叫“卯金刀”、把“李”叫“十八子”。现代网络新词汇中,这种造词方式又重新复燃,如把“超强”写成“走召弓虽”、把“骚”写成“马叉虫”、把“嘿嘿”写成口黑口黑。这种造词法产生的新词字体简单清晰,但运用起来较为繁琐,理解起来费时费力,依旧称不上理想的新词。
新词不断产生,词汇系统也在不断扩张,但它不会无节制地肆意膨胀,而是受系统内部规律的制约,有词汇产生就必定有词汇消亡,这样词汇系统才能保持自身的平衡不断求得发展。旧词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它产生时看是新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事物消失,该词会由新词变为旧词而自动消亡或处于边缘化状态,不为人们重视和使用。如网络词汇中的“286电脑”、“386电脑”、“奔腾4”这些词汇之所以会被人淡忘,是因为它们产生于计算机水平较低的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产品代替旧产品,新词也代替了旧词。
二、词义的演变
对于一些原有词汇,由于使用环境的改变,词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交际用语中出现了许多旧词新义的现象:
(一)运用修辞的方式引申 引申义是由基本义推演发展而来,运用修辞引申出的意义形象生动、韵味浓厚,鲜明地体现出汉语博大精深、优美含蓄的文化特点。
1.比喻引申,如用“恐龙”比喻长得难看的女生,用“青蛙”比喻相貌丑的男生,用“纯净水”比喻无内容的帖子;
2.假借引申,如借“美眉”指称美女,借“楼上楼下”指称帖子中的上下部分,借“沙发”指称第一个回帖的人;
3.仿词引申,如“菜鸟”指初级水平的新手,仿词“老鸟”指某行业领域的能手行家;这些词汇都失去了原先的意义,在网络交际中具有了新的词汇意义。
(二)运用语音的相似替换 网络语言词汇在使用时为体现谈话者之间的逗乐和趣味,就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音近的词来代替本应该使用的词。如:
偶-我 泥-你 斑竹-版主 大虾-大侠
稀饭-喜欢 霉女-美女 菌男-俊男
竹叶-主页 驴友-旅友
(三)拆解、别解创新义 网络语言打破了词与短语的结构规律,对一些原有词汇进行故意拆解、曲解、别解,从而滋生新的意义,以达到一种幽默轻松的愉悦效果。如:
可爱-可怜没人爱 讨厌-讨人喜欢, 百看不厌 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 天生丽质-天生没有利用的价值 非凡-非常平凡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四)双音节化词语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总希望用最精简的表达传递意义,汉语由多音节向双音节的转化就证实了这一点。如:
电脑-计算机 内存-内存储器 网址-网络地址 网购-网上购物 旅友-旅行的朋友
三、语法的创新
在网络语言中,一些词语由于使用习惯而使它的语法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具备了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特点,成了一个兼类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名词作动词。在网络语言中,名词作谓语、带宾语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
1.别忘了伊妹儿我!
2.你雅虎了吗?
3.视频一下。
汉语名词不直接充当谓语,更不能带宾语,例1中的“伊妹儿”是E-mail的音译,即“电子邮件”,是名词,在此处却作了动词。例2中“雅虎”是网站Yahoo!的中文名称,是典型的名词,被用作了动词。例3也是名词动用。
第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如:
1.澳大利亚政府被黑。
2.一旦被黑,不要轻易放弃,什么手段都应用一下……
以上二例中的形容词“黑”均被用在了被动句里。而汉语句子中,“被”字多由“被”+动词构成,而非形容词。显然,这里“黑”已转为动词。
第三、动词独立。在网络语言中,“汗”、“倒”、“晕”、“闪”之类的词语,都可以独立运用。如:我倒(我要倒下了,用于表示佩服或出乎意料)
第四、词序颠倒。如:闪人先;走先(先走)
还有一些外语语法的表达方式也被网络语言借鉴使用了,如:“……ing”是英语中表示进行时态时动词所加的词尾。如:吃饭ing(表示正在吃饭)、睡觉ing(表示正在睡觉)、苦闷ing(表示苦闷中)等。
四、词汇发展的趋势
网络新词汇中,网络专门术语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随着社会成员对它的广泛认识和普遍运用,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网络交际用语中的词汇,是网民在交际时追求快捷方便、求新求异心理的产物,它的功能和价值只能停留在网络,只能在网络这一特定领域发挥作用,但它作为网络语言的一个独特存在,丰富并活跃了整个网络词汇系统,对词汇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应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不等于放纵其任意发展,我们应积极引导和正确规范,让网络词汇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同时,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杨国旺.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7(3):94-95.
[3]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47-49.
[4]姚智清.略论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现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99-103.
[5]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海辞书出版社,1998.
[6]根 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李如龙.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5):68-76.
〔编辑 冯喜梅〕
The Glossary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XU Xiu-hua
(School of Chines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network language is a computer network time symbolic human relations tool,in the network language the glossary developmentevolution is the glossary rule in computerdomain in addition kind of development.
glossary;network language;glossary development
H033
A
1674-0882(2011)02-0085-02
2010-10-28
徐秀花(1971-),女,山西阳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