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的变化

2011-04-12任玮

关键词:姓氏

任玮

(河南平顶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的变化

任玮

(河南平顶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南北朝时期姓氏分布的变化,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引发的,包括因封王和赴任产生的迁徙、强制性迁徙以及自发性迁徙。迁徙之后的人们大多定居在新的居住地,引起姓氏分布的变化。那些自发性的迁徙,往往是从战乱涉及区和经济落后区迁徙到安定的经济较发达的环境当中。这种变化体现了南北朝对峙下战争和民族融合等政治因素对于姓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姓氏分布;迁徙;原因

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较少的姓氏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但人口多的姓氏却遍布全国各地。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然而,自中国成为一个定居的农业社会,安居乐业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士民心中,一个家族除非有特别的原因,否则绝不会离开故土家园。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灾害频发。在战乱、灾害和瘟疫中余生的百姓纷纷迁往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的地区。各割据政权为了增强实力,也常对百姓采取强制性的人口迁移措施。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迁移规模与涉及的地区都相当大。随着他们迁居各地,这些姓氏也得以更为广阔地分布。关于南北朝时期人口的迁移引发的姓氏分布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因封王和居官产生的迁徙与姓氏分布的变化

(一)封王出镇就藩而将姓氏带往封地 我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喜欢将本族子弟分封到各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权威,同时又体现皇族的光荣与尊崇。这些贵族出镇就藩之后,大多在封地定居下来,他们的姓氏也随之分布到各地,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南方继东晋而起的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王朝,四朝合计才160多年,北方在北魏灭亡之后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各自统治也不过几十年。但是,南北朝时期称帝者较他时为多,北方拓跋(元)氏、宇文氏、高氏,南方刘、萧、陈氏,都各自建立了政权,皇族子孙开枝散叶,比起其他统一的封建王朝来说,这些特定的皇族姓氏的人口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扩展到其他地区,改变了姓氏的分布。

南北朝时期开国之君虽节欲俭约,但后继者多荒淫无度,广置后宫。南朝刘宋太宗“留心后房,拟外百官,备位置内职”,[1](卷1,《后妃传》)北周宣帝就同时拥有5个皇后。封建统治者设立各种后宫妃嫔的品阶称号,美其名曰“广子嗣”,而广置后宫的直接后果就是皇族子孙枝叶繁茂,并不因王朝短命而减少数量。北方少数民族生育年龄较早,如北魏献文帝与孝文帝父子仅仅相差13岁。他们的后代除继承帝位之外,大多都被封为藩王。如北魏道武帝的7个儿子分别受封为清河王、阳平王、河南王、河间王、长乐王、广平王和京兆王,南朝萧梁太宗文皇帝萧纲的儿子也有11人封王。南朝政权更迭较为频繁,虽然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几乎在每次禅代的过程中,都有新帝诛杀前朝宗室的纪录,但是该政权存续期间仍然呈现皇族人口的激增和分布的变动。到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陈朝宗室都被北迁,士族也被迁徙于京。由于陈氏子孙众多,以后又得到隋朝的优待,派往各地当官,形成陈姓人口遍布各地的局面。

关于册封的异姓王,因为大多存在时间不长或不得善终,所以在封地继续繁衍的后代并不多,对于姓氏的影响也不占主流,例如在北朝,太和十六年(492年)改降五等,异姓王绝大多数被降为公,连文明太后冯氏家族也未能幸免。

(二)因为家族中某人封官赴任的迁徙 对于百姓来说,不少家族是因为族中有人做官去外地而跟随迁移的。如《魏书·高道悦传》载:“高道悦,字文欣,辽东新昌人也……父玄起,武邑太守,遂居渤海蓚县。”《北齐书·郑颐传》载:“郑颐,字子默,彭城人。高祖据,魏彭城守,自荥阳徙焉。”《周书·侯植传》:“侯植,字仁干,上谷人也。燕散骑常侍龛之八世孙,高祖恕,魏北地郡守,子孙因家于北地之三水,遂为州郡冠族。”《北史·梁昕传》载:“梁昕,字元明,安定乌氏人也。世为关中著姓。其先因官,徙居京兆之盩厔。”另外,有些家族中因为出了出镇的武将,家族跟随到边镇去,使得他们的姓氏得以扩展到边关地区。如《周书·贺拔胜传》载:“贺拔胜,字破胡,神武尖山人也……祖尔头,骁勇绝伦,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北齐书·窦泰传》载:“窦泰,字世宁,大安捍殊人也。本出清河观津胄,祖罗,魏统万镇将,因居北边。”《北史·王士良传》载:“其先太原晋阳人也。……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另有独孤信、王盟、阎庆、段永等等,也是同样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所赐田产在外地而迁徙过去的,例如薛端,“河东汾阴人也,本名沙陀。魏雍州刺史、汾阴侯辨之六世孙。代为河东著姓。高祖谨,泰州刺史、内都坐大官、涪陵公。曾祖洪隆,河东太守。以隆兄洪阼尚魏文成帝女西河公主,有赐田在冯翊,洪隆子麟驹徙居之,遂家于冯翊之夏阳焉。”[7](卷 35,《薛端传》)

二、强制性迁徙与姓氏分布的变化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首都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实力,或者为了打击敌国,削弱或消灭反抗势力,历来统治者都曾实施强制性的迁移,用行政或军事手段,将某些地方的人口迁入指定地区。这类迁移中,既包括平民百姓及贫民、流民,也包括被贬斥的官员、俘虏、罪犯等,这同样引起当时姓氏分布的变化。

(一)军事强迫与战败被俘之迁徙 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因为与军事相关的迁移有继续南迁的情况。如“(451年)春正月丁亥,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余家以北,徐、豫、青、冀、二兖六州杀略不可胜算,所过州郡,赤地无馀。”[4](卷2,《宋本纪》)于是,刘宋方面 “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于姑熟,合万许家。”[1](卷5,《文帝纪》)

同样,南方因战争而迁徙的也不在少数,如《魏书·天象志四》载,公元540年,“梁师败绩于鼓城,捕虏五万余级,江淮之间始萧然愁欢矣。”梁末陈初,北齐求割广陵之地,于是陈霸先引军还南徐州,“江北人随军而南者万余口”。579年,吴明彻大败北周以后,诏令南、北兖等三州和盱眙、山阳等九郡民,“并自拔还江南。”[9](卷173)

这一时期,兵荒马乱中北朝统治下的人民也被迫进行了频繁的迁徙。如《北史·蠕蠕传》载:“及昭成崩,缊纥提附卫辰而贰于魏。魏登国中讨之,蠕蠕移部遁走,追之及于大碛南床山下,大破之,虏其半部。”[10](卷98)“后太武征蠕蠕,破之而还,至漠南,闻高车东部在巳尼陂,人畜甚众,……乃遣原等并发新附高车合万骑,至于巳尼陂,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10](卷98,《高车传》)北魏拓跋嗣攻破越勤倍泥部落,“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5](卷3,《太宗纪》)426年,“帝率轻骑二万袭赫连昌。壬午,至其城下,徙万余家而还。”[5](卷4,《世祖纪》上)太武帝平河西,大量河西人士被掳至代北,其中一部分被置于北边诸镇,如张略就是被徙至和龙镇的北凉旧人,在他的墓志中还详记他所历的北凉职官。[8](P48)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为了巩固洛阳城防,开始用兵襄樊,并拉拢蛮族首领,使他们北附北魏,蛮族的姓氏从而得以向北扩展。北魏灭亡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方后来出现北齐和北周的对峙局面。554年,西魏破江陵,“虏其男女十余万人”。[7](卷15,《于谨传》)《周书·文帝本纪下》载:“其日克之,擒梁元帝,杀之,并虏其百官及士民以归。”《周书·武帝纪下》载:北周574年“克晋州,……俘甲士八千人,送关中。”577年,迁并州军人4万户于关中。北齐时,又有六镇北人南迁。

不少人是因为战败被俘,徙居他乡。《魏书·阉官·段霸传》载:段霸,“雁门原平人。父乾,慕容垂广武令。太祖初遣骑略地至雁门,霸年幼见执,因被宫刑。乾寻率乡部归化云中。”《北齐书·孙腾传》载:孙腾,“咸阳石安人。祖通,仕沮渠氏为中书舍人,沮渠灭,入魏,因居北边。”据《赵猛墓志》,永嘉乱后家族定居关中,祖赵鱼,“迁官河左”,为姚秦守河东,陷于拓跋,“因而家魏”。[8](P107)同样还有严棱、毛修之、刘休宾、兰钦等也属此例。

(二)豪族的迁徙 《北齐书·段荣传》载:段荣,“姑臧武威人也。祖信,仕沮渠氏,后入魏,以豪族徙北边,仍家于五原郡。”《周书·史宁传》载:史宁,“建康表氏人也。曾祖豫,仕沮渠氏为临松令。魏平凉州,祖灌随例迁于抚冥镇,因家焉。”

(三)流放罪人 不少家族因为一人坐事而举家流放,使得姓氏分布扩展向别处,而后来是否能赦免还乡,完全是出于统治者的喜好或个人际遇。如:《南齐书·戴僧静传》载:戴僧静,“会稽永兴人也。祖饰,宋景平中,与富阳孙法先谋乱伏法,家口徙青州……后将家属叛还淮阴,太祖抚畜之,常在左右。”元景皓,乃北魏宗室,“天保时,诸元帝室亲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云:‘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6](卷41,《元景安传》)

(四)充实首都引发的人口迁徙 首都的建立和迁移必然伴随着大批宗室、高官、富户从各地迁至首都,或从旧都迁至新都。这种怀柔政策,表面上体现着统治者的恩赐,实际上更多的是牢牢地看守着这些人。如樊子鹄,“其先荆州蛮酋,被迁于代”,其父亲也被封为“归义侯”。[5](卷80,《樊子鹄传》)

北魏曾将河西走廊和北方各地的重要人物及其家族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焘平定凉州之后,就迁徙了很多官员到京城,如赵柔,“金城人也。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沮渠牧犍时,为金部郎。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5](卷52,《赵柔传》)太祖建国以来,屡次举行大举移民。如进军中原后,徙中原、辽西、辽东等地居民于代郡;平定后燕,又徙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居民以及徒何、高丽等族36万、百工伎巧10余万口,以充京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批宗室贵族随之前往。在现今洛阳出土的北魏墓葬情况来看,墓主大多为元姓,说明宗室居多,且墓志载其为河南洛阳人。这就是孝文帝迁洛后以河南为鲜卑贵族郡望的一个明显例证。

还有不少平民也随之迁徙到首都。当时北方、西北以及境外的不少非汉族人口在平城周围定居。435年,“诏长安及平凉民徙在京师,其孤老不能自存者,听还乡里。”[5](卷4,《世祖纪》上)到孝文帝南迁,就将他们全部迁至洛阳。东魏迁都邺城(今河北磁县),也随之迁移了大批人口。

三、自发性质的迁徙与姓氏分布的变化

(一)战乱引起的自发迁徙 战火时息时起,百姓无法安心生活,自发迁徙逃亡。据史籍记载,刘宋大明八年 (464年),南朝有约90万户、486万多口,但到陈朝灭亡时 (589年),只有50万户、200万口,减少了260多万口。除一部分死于战乱,一部分沦为士族田庄上的部曲和佃客外,相当部分逃往他乡。战争是引起这一时期人口流亡迁移的重要因素,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妄图吞并江南,450年征集60万大军南下,并亲率10万大军进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宋军坚决抵抗,魏军败退。刘宋趁机北伐但结果无功而返。当宋军南撤时,拓跋焘攻下悬瓠、项城,直趋瓜步 (今江苏六合),准备渡江进攻建康。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惨遭北魏军队蹂躏,倍受夺地杀戮之苦的汉族人纷纷南下逃亡。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举兵南下,南齐的南阳、新野、北襄城、西汝南、北义阳皆被北魏攻占,这一地区人口又大批南迁。

北朝战乱的影响也使得人民颠沛流离,寄居他乡。《韩邕墓志》载:“祖始,嘱燕代陵迟,魏朝龙举,昌黎骇散,流寄广平。”[8](P386)北魏太武帝灭北燕后,韩氏家族从今天的辽宁义县迁到了河北鸡泽一带。尉长命,本太安狄那人,“扶阳之乱,寄居太原。”[6](卷19,《尉长命传》)皮景和,本琅邪下邳人,“父庆宾,魏淮南王开府中兵参军事。正光中,因使怀朔,遇世乱,因家广宁之石门县”。[6](卷41,《皮景和传》)

权臣悍将称兵倡乱,也使得百姓不得不迁移避难。史载:“杜洛周、鲜于修礼为寇,瀛、冀诸州人多逼乱南向。”[10](卷15,《高凉王孤传》)“魏自永安之后,政道陵夷……寻而六镇扰乱,相率内徙,寓食于齐、晋之郊。”[11](卷 24,《食货志》)

萧梁时期发生的“侯景之乱”,当属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当时江南北逃的人数达数十万。据《魏书》记载:“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后,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为景军人所掠,或自相卖鬻,漂流入国者盖以数十万口,加以饥馑死亡,所在涂地,江左遂为丘墟矣。”[5](卷98,《岛夷萧衍传》)原本在永嘉南渡时迁移而来的北方大族,多定居在长江流域和江淮之间,其中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东部、安徽南部最为集中。在“侯景之乱”后,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又继续南迁至今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相比较而言,北方的中原、关中等地区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相对安定,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招抚流亡、奖劝农桑的措施实行后,南迁百姓每逢天灾人祸便纷纷北渡,返回中原。

(二)少数民族的内迁 由于中原长期处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位,对周边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直在进行。《梁书·康绚传》载:“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绚曾祖因为苻坚太子詹事,生穆,穆为姚苌河南尹。宋永初中,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寄居于襄阳。”很明显,这个原本来自西域的家族是一步步从边地迁往中原地区的。在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归附拓跋魏政权,如《魏故征虏将军河州刺史临泽定侯鄯使君(乾)墓铭》载:“考以去真居(君)六年归国,自祖以上,世居西夏。”《北史·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载:“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世为吐谷浑渠帅,居青海,号青海王。凉州平,后之高祖莫瑰拥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

许多蛮族在北魏时期也纷纷北移。蛮族原来居住在川东和湘鄂西部长江中游广大地区,东晋十六国时逐渐东移,到南北朝时住在川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西东部和河南南部。在南朝兵戈不息、赋役繁兴、灾荒连年时,他们纷纷北移。例如豫州蛮,先到南郡(湖北江陵县),后迁到汉水下游,最后推进到庐江。荆州蛮和雍州蛮原住长沙、武陵一带,后北到荆州、雍州归附北魏。两广、湘南山区的俚人也出居平地,广西、贵州的僚族则移居巴蜀,云南东部的爨族也北移。

(三)追随他人和归附明主的迁徙 有人是因为追随他人而迁徙定居异乡,如:《梁书·阴子春传》载:“阴子春,字幼文,武威姑臧人也。晋义熙末,曾祖袭,随宋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北齐书·皇甫和传》载:皇甫和,“其先因官寓居汉中”,魏正始二年,随其妻父夏侯道迁入魏。又如荥阳郑氏,尔朱荣之乱遭受沉重打击,郑俨之为乡人所害,郑氏子弟想掌握荥阳地方政权却得不到乡邦的支持,或许也是他们追随魏孝武帝西迁的原因。

有不少豪族识时务归附明主,如《魏书·高湖传》载,高湖,本是勃海蓚人,仕慕容垂,后慕容宝立,“宝走和龙,兄弟交争,湖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周书·高宾传》载,高宾“渤海修人也,其先因官北边,遂没于辽左。祖皓,以魏太和初,自辽东归魏。”北魏历史上名声显赫的女主冯太后,其家族乃北燕皇室,长乐信都人,后因为北燕内乱,冯太后的父亲冯朗兄弟投北魏,居于长安。

(四)避难迁徙 避难迁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如《魏书·文苑·温子升传》载,温子升,“世居江左,祖恭之,刘义隆彭城王义康户曹,避难归国,家于济阴冤句。”《北齐书·崔暹传》载,崔暹“世为北州著姓,……暹少为书生,避地渤海,依高乾。”《周书·司马裔传》载,司马裔,晋宗室,“曾祖楚之,属宋武帝诛晋氏戚属,避难归魏”。

(五)其他原因的自发迁徙 人民为逃避灾荒,不得不迁居他乡。例如茹皓家族,“父让之,本名要,随刘骏巴陵王休若为将,至彭城。是时南土饥乱,遂寓居淮阳上党。”[5](卷93,《茹皓传》)东魏天平四年,“并、肆、汾、建、晋、绛、秦、陕等诸州大旱,人多流散。”[11](卷22,《五行志》上)想必因此而流亡异乡的人不为少数。

有些人因为志向清高,看透官场黑暗,因而征辟不就,侨居他乡,远离是非之地,如《南齐书·孝义·封延伯传》载:“封延伯,字仲琏,渤海人也……以疾自免,侨居东海,遂不至京师。”

投亲靠友也是一个因素,如《陈书·儒林·王元规传》载,王元规,出自太原王氏一族,“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魏书·儒林·梁祚传》载,梁祚,本居赵郡,“与幽州别驾平恆有旧,又姊先适范阳李氏,遂携家人侨居于蓟”。

四、结语

关于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原因,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方面。封王就藩、官员赴任、军事掠夺、豪族迁徙与罪人的流放、首都的充实无一不是与政治相关,其中又体现着民族融合、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大趋势。尤其是同一家族中不同的人出仕不同的政权,各为其主,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迁徙而来的人们大多在新的居住地稳定下来,开始新的生活,姓氏分布的范围也扩展到新的居住地。关于自发性质的人口迁徙,迁出地和迁入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迁出地多集中于安定、河东、琅岈、南阳和清河等地。迁徙而来的家族虽姓氏不同,但迁入地多集中在会稽、襄阳、广陵、江陵。由此可以看出,人口往往是从战乱涉及区和经济落后区迁徙到安定的经济较发达的环境中。总之,人口的迁徙是引起姓氏分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又体现着当时社会的面貌等诸多信息。

[1](梁)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北齐)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7](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罗 新,叶 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1](唐)魏 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编辑 赵立人〕

M igration and the Changesof Surname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RENWei
(School of Continual Education,Henan Pingdingshan College,Pingdingshan Henan,467000)

The change in surname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smainly caused by population migration due to many reasons,which includes official-assignmentmigration,forced migration,and spontaneous migration.The relocation caused the surname distribution changes.As for the spontaneousmigration,people migrated from the war-torn areas or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themore developed areas or peaceful areas.The changes embody the influence of war and ethnic melting,thus it ha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distribution of surnames;migration;causes

K239

A

1674-0882(2011)02-0035-05

2010-11-12

任 玮(1982-),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人口史。

·云冈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在土地里翻找姓氏(外一章)
英国人的姓氏
藏在姓氏里的秘密
最美艺术家奖
一读就错的姓
姓氏拆解
姓氏拆解
姓氏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