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
2011-04-12王睿峰
王睿峰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
王睿峰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6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合理借鉴这些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另一方面是把中国的实践经验加以概括总结,使之抽象化、马克思主义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和开创中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形成的坎坷历程及其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具体分析。
一、1949年~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由建国初期的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错误判断引发的重大挫折的曲折历程。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年~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这期间,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正确方针,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增添了新鲜的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当时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它比较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经济落后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并根据条件的变化适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好了先期准备。
(二)1956年~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进一步研究。毛泽东在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如何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十个关系。并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他强调,对于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讲的话,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走。1957年4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列宁逝世后,苏联理论界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不再存在矛盾。这种观点否认了改革的必要性,导致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某种停滞与僵化。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必然性;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并且相应地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阶段 这期间,出现一系列“左”倾理论观点,这些观点被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发生了逆转。这种观点严重模糊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阶级斗争状况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得出“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论。这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背道而驰。坚持这样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偏离了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严重创伤。
二、1979年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
“文革”结束后,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分为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冲破个人崇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和“一国两制”等重要战略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丰碑——邓小平理论。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做出了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并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立足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扩展理论新视野,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涉及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着历史的借鉴。
三、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其历史经验主要表现为: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会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更谈不上中国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既存在着所谓修正主义,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教条化”,片面地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从而扭曲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倾向。在同这两种倾向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运用中,“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二)认清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的风雨历程表明,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是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前进的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几年,是对国情认识比较清醒的时候,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得到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失误的原因在于党对中国国情的错误判断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确定了历史方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立足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三)搞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问题。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邓小平强调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4]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让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武器的过程;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和基本动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前进。建国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形成的基本经验,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在新的实践中弘扬正确的历史经验,避免错误的历史教训,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编辑 赵晓洁〕
The Historical Course and Experience of Adapting Maxims to the Conditions in China after 1949
WANG Rui-f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Marxism in 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experienced a tortuous development to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for the community,and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Sixty years of Marx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in China provides a wealth of experience,and reasonable learning from these experiences will help to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y of Marxism,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rich practice ofMarxism in China's further development.
to adaptMa r 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progress;experience
D614
A
1674-0882(2011)02-0005-03
2010-11-12
王睿峰(1982-),女,山西怀仁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