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众不同的小镇故事——读《小镇喧嚣》

2011-04-12

时代农机 2011年7期
关键词:运作小镇乡镇

胡 轩

(武汉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社区研究在中国乡村研究中日益张显出其独特魅力与观察深度。吴毅教授的力作《小镇喧器——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便是社区研究中的佼佼者。与以前的社区研究作品所不同的是,尽管本书仍然是研究乡村政治,仍然属经验研究,也仍然是田野研究,但其研究单元则有了提升,其研究单元不再是村庄,而是乡镇。该书由若干组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事件交织而成,这些事件虽然复杂,却各有脉络,且全都指向了当下有关乡村治理研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的生存与互动逻辑。正如作者所言,“笔者所与探讨的,仍旧是国家——社会理论视角下一个有关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主题。”

笔者认为,作者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展示了研究单位选择、理解性叙事、理论建构三方面的特色。

1 研究单位的转变:从村域到乡域

研究单位由村域转为乡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传统的乡村研究中,研究单位一般都为“村”。在费孝通那里这是有着明确的方法论的。费先生认为:“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而吴毅却在本书中尝试将研究对象从传统的村落转向乡镇。“乡域政治”是作者在《小镇》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在作者看来,“乡镇政治中的‘域’无疑是一个布迪厄意义上的具有相对自主意义的完整的时空关系网络,而在此处则更是相对于已成研究规范的作为研究单元的村庄政治而言的。”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转变,是他发现若从地理空间层级的基层政治发生的角度去把握作为研究单位的村庄,会发现作为政治学意义的基层政治运作过程未必能为村庄所包容。更近一步来说,是因为“乡域政治无疑更能体现出乡村基层政治在体制与非体制、结构与非机构以及制度与文化的贯通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时空统一性和完整性。”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既然本书是在布迪厄的 “场域”意义上理解 “乡域”,就意味着强调作为研究对象的乡村政治社区的时空化特征,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基层政权的层级结构来看待。”因此,在该书的叙述过程中,作者着力展现了乡村政治过程本身穿插互切于各层级之间的逻辑。繁杂的事件过程,统一于小镇的政治逻辑之中。

2 丰满的叙述:理解性叙事的妙用

叙事如果不能被正确理解的话,几乎有可能会被业内和圈内人称之为材料的堆砌,称之为日常生活琐事的流水帐。这是对叙事的误解。叙事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事件中的意义,而正是这种意义,才是作者所要关注的焦点,才是作者的兴奋点和研究的基点。对此种意义的构建需要作者本身有自觉,需要作者进行自我解释;而要理解这种意义同样需要读者有耐心,有破解叙事的能力和韧力。于是,怎样运用一种成功的叙事手段,既成功建构起各种意义,又能层层深入地引导读者去体会、理解,就成了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小镇喧嚣》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它的“故事性”特色贯穿全书,将一个小镇的政治生活描述的生动有趣,绘声绘色,但这之中却不乏深刻的解读与思考,这归功于作者对理解性叙事的妙用。所谓理解性叙事,在笔者看来,就是在生动描绘事件——过程的基础上,穿插入作者的主观阐释与理论解读,从而使叙述与理论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本也就此丰满了起来。具体到本书来说,(1)从纯粹叙事的角度来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场景化的叙事展开了当下中国乡村政治的类型化和动态性的画卷,此画卷给我们展示的并非山水,亦非人物,而是关于小镇日常生活的相关焦点性事件。作者对小镇2003到2004年迎检、征地、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税收等等的展开记述中,焦点性事件的高低起伏和来龙去脉被描绘逼真而又理解深刻。同时,作者对故事的展开,始终都是在虚实结合中施展,虚实有界,张弛有度。所以,作者给我们呈现的关于小镇的画卷线条清晰、丰满而有力,关于小镇的故事展现得栩栩如生、完满而简洁。(2)从理解的角度来看。作者讲故事其实只是一种表达策略抑或权宜之计,作者真正的关怀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完成自己对所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或常识进行解读和把握,而其捷径未免就正是在于正确地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正是作者田野经验的提炼,是作者在田野素材上的回归,同时更是作者的学术指向和归依所在。没有这种对田野的理解,没有作者对小镇故事背后所展现的政治运作逻辑的理解和阐释,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整体思路与意图。作者的理解紧扣着事件,几乎在对每一个事件的叙述中,都有着作者的理解性阐释。这种理解又与既有的关于乡村研究的种种理论密切相连:或是对理论的说明,或是对理论的应用,抑或是对理论的质疑与反驳。看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那些高度概括化的抽象理论有了一个实体性的回归,理论由于有具体的事件作为理解的载体而被充分认识并且发展了。空洞的理论叙述在此就变成了实质化的、有所附着的可以被理解的文本。这一方面大大增强了理论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则使文本的理论建构更有说服力。从而增强了研究的内部效度。总的来说,作者的叙事是和作者对乡镇政治运作逻辑的理解是合二为一的,离开叙事,作者的理解和表达就会空洞;而没有理解,作者的叙事就显得盲目、华而不实。因此,作者行文和理解时就是在田野中叙事,在叙事中理解,理解之后对田野的回归,而这形塑了作者表达自身对小镇政治运作的把握和理解。

3 以博弈为主线:反思性的理论建构

回到对《小镇喧嚣》一书核心论点的考察中来,笔者尝试归纳出其中的理论路线:书中讲述的几个关键事件——农业税征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中的官民商博弈、私营企业主的抗争等,无不在总体上彰显着乡村政治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而这种权力斗争的背后就是我们习惯上称为“体制”的制度架构,其次还有所谓的“乡土文化”,如果再加上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经济理性”,那么整个政治活动的场景也就构建起来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各个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按照各自的行动逻辑纷纷登台,最终演绎出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权力游戏。既然各个故事本身都包含着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要素,那么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时间线索就可以被相对消解了,而代之以对结构本身的分析。“情境——争端——博弈——反馈——循环”似乎可以作为整个结构分析的基本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理论路线”问题。

作者认为当今中国乡村政治社会是一个 “丛林状态”,各个行动主体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进行着“非制度化”的博弈:一方面是广大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民面对一个难以战胜的基层政权不得不拿起“弱者的武器”进行抗争,另一方面是作为国家代言者的广大基层干部不断发展出更精致的“治理术”以驾驭形形色色的被治理者。在这样的博弈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权力格局的‘错置’与官民行为的‘悖论’”。同样,在这一过程中,乡镇干部逐渐掌握了一套熟练运用非正式权利技术的机制,这一机制使得许多难题得以在制度外解决。这是中国基层政治的一大特色。

从整体上看,作者在文中明确断言:中国仍旧存在一个“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大环境;同时他也充分感受到了经济利益在支配各种角色人物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虽然这些关键要素是相对静止的,但伴随社会发展而来的各种故事主题却是不断更新的,比如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在10年前还是一个只有在城郊地区才可以深刻感受的事情,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核心话题之一;再比如“取消农业税”即使在农民眼中也是显得有点突然来临的政策。《小镇喧嚣》一书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所选的故事主题紧跟时代脉搏,而对这些故事的深入考察又一次将传统的“理论框架”置放到了新的实践时空中来进行检验,并最终获得了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最后想说的是,作者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具有相当强的反思性。例如,他虽然承认以往“强国家——弱社会”范式的合理性,却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强国——悍民”与 “弱国——刁民”。在作者看来,当今的农民已不能被视为纯粹意义上的既听话又弱势的“羔羊般”的群体,相反,正是在这种威权体制中不断与地方官员进行斗争,使不少农民掌握了官场的处事规则与运作逻辑,并抓住其中的漏洞,不断地运用各种制度的与非制度的手段来平衡官民之间的利益,成了政府眼里的“悍民”与“刁民”。这样彻底的反思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宏大理论在解释微观现象时会在不同程度上遇到困难。要想真正认识中国农村,就必须到农村中去。从乡土中得来的理论往往比宏大叙述更为准确。

[1]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

[2]狄金华.“乡域政治”: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评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J].开放时代,2008,(8).

[3]刘涛.乡镇政权的政治运作逻辑与改革方向——从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说起[J].调研世界,2008,(1).

猜你喜欢

运作小镇乡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