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011-04-12刘晓苏

关键词:行政德育专业

刘晓苏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教育与改革】

试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刘晓苏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改善,但传统教学模式仍在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以及加强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等途径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质量。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世纪后叶,工业革命催生的生产社会化趋势要求政府管理活动科学化,行政管理研究应运而生。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ffairs at Syracuse University)于1924年首次设立面向行政管理领域的硕士培养项目[1]。罗纳德·怀特(Leonard D.White)于1926年出版美国第一本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出现。此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等都设立了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在推进政府改革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中国,行政管理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年,原国家教委首先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批准了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2]。此后,其他高校也陆续设立行政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初具规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逐步建立。特别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将行政管理的专业设置及相应的学科建设作为工作重心之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所改善,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一些课程在思维训练和人才培养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容否认的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特色、理论与实践脱钩,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需要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适应政府管理信息化和国际化趋势加快形势下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优化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专业长期隶属于政治学学科门类。在这种学科门类的建构思路和学术渊源下,不但教学内容缺乏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背景,而且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重宏观轻微观、重理论轻实证的倾向,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学科门类中提出来,列入管理类学科门类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导向性不言而喻。虽然如此,长期以来的教学设计的惯性依然没有完全消弭,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迫在眉睫。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造就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具备从事行政管理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知识拓展能力,适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展开,贯彻“强化通识与彰显个性相结合,拓宽基础与加强实践相结合,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精选主干课程,精炼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建立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教学内容还需要精选授课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是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因此,有些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常将关注的重点倾向于课程设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授课内容的强调,以致教学内容僵化、知识陈旧、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授课质量,专业教学过程精选授课内容势在必行。授课内容的精选要注意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使学生尽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二是授课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将授课内容与教师的科研兴趣有机联系起来,切忌泛泛而谈而沦于平庸;三是授课内容要及时更新,尽可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四是授课内容要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行政管理实际进行学理透析[3]。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大多停留于统一性的教学模式。这种统一性的教学模式下大多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相当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师生之间较少交流与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独立思考,把精力主要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还有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照本宣科,讲得过多过细,导致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但耗时费力,而且课堂教学的效率较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为“教学相长”的创造性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则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在激发、培养、引导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主要涉及三个阶段:一是课前的案例准备阶段,即事先对教学案例进行详尽透彻的剖析,布置讨论的问题以及安排组织案例讨论的方式等。二是课堂的案例使用阶段,即创造自由讨论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充分挖掘和分析,使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案例讨论的总结和反馈阶段,即提纲挈领地归纳出案例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并对课堂讨论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案例教学的信息反馈,对案例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促进案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专题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围绕行政管理的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专题研讨法区别于罗列式的篇、章、节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避免知识讲授的重复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集思广益,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专题讨论法要求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作为经常性的手段贯穿于教学过程,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提高专题讨论的质量,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讨论的内容,明确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要提前给出讨论提纲并简单讲解,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发言后及时给予归纳。为了强化和巩固课堂讨论的效果,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作必要的讲评和总结。

三、改革考核方式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对于不同课程而言,这两部分成绩所占比重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大部分课程重视期末考试而忽略平时考核。长期以来,由于将结果性的期末考试作为衡量和评价阶段性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的手段性功能,容易把学生引向为考试而学习的歧途。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忙于期末突击复习,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不重视平时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就期末考试本身而言,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这种“重分数、轻素质”的评价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分低能”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需要在完善考试内容结构设计的同时,实行平时作业论文化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完善期末考试的试题内容结构。期末考试内容结构的改革,需要改变过去只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识记,忽视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做法。为此,需要根据命题的科学性要求,包括总体框架的科学性,试卷的各知识点的科学性,试卷的难度、信度与区分度的科学性,遵循命题的基本原则,按照教育目标的认知分类系统拟定试题,科学确定考试内容,使考题涵盖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总之,期末考试内容结构的完善要求由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量”向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和“思维能力提高”转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5]。

实行平时作业论文化改革。按照以往平时考核的要求,学生大都会有3—4次的作业要求,但这种考核方式很容易流于量化的形式,学生习惯于去抄课本,很少去主动思考,课本以外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师也仅按照作业的形式,如书写是否规范认真、作业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去给予评价,这种考核形式很难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此,在讲授完某个专题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围绕某些主题去完成一篇论文,并不限定论文的题目和字数,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去检索相关文献,自己确定论题,教师随后对学生论文的论题、框架、格式和具体内容进行详尽批阅并给出修改意见。通过实行平时作业论文化改革,虽然教师的工作强度加重了,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资料运用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差,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弱,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制的通病。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学科特征,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也必须适合于并能够应用于社会实践。知和行的统一是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还应该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行政管理实践,实践教学为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平台。

为落实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切实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在大量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制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大纲和实践计划,联系相关单位建立行政管理实践基地,为将知识传授、理论教学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做好相关筹划工作。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形式。比如,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结合所学课程和行政管理的热点问题,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再如,采用现场观摩的方法,让学生到政府机关的工作现场去感受工作环境、了解工作情况,通过亲自接触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和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程序、方法,以及处理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机关工作人员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解机关的工作实际以及行政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总之,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深化学生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教学的德育渗透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习行政管理理论为先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是研究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但可以为转型期的中国行政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行政管理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政府工作人员,提高其行政管理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就学科课程本身而言,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渗透,以保证课程德育功能的实现。换言之,不能把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看作是一门单纯的行政管理知识传授课,而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维方式、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终极目标,尊重德育渗透规律以及学生成长和认知的规律,寓思想教育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为了达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德育建设的既定目标,需要制订详细且切实可行的课程德育计划并严格执行。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准备、认真备课、熟读深思,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寻找专业理论和德育渗透的契合点,坚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证地分析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把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外显为品德行为,做到通情达理、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总之,通过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德育计划的贯彻和实施,使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得以较好发挥,提升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德育建设的有效性。

[1]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博士访谈录[J].中国行政管理,2000(11):44.

[2]薛澜,彭宗超.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47.

[3]何颖.改革行政学教学方法与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10.

[4]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60.

[5]张忠福.试论高等学校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改革[J].天津电大学报,2010(3):45.

G642

A

1007-8444(2011)03-0410-04

2011-03-25

刘晓苏(1971-),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孙义清

猜你喜欢

行政德育专业
行政学人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