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特征
2011-04-12李克
李 克
一、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
作为造型艺术的两个重要表现方式,再现与表现一直以艺术家反映现实或人的意识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艺术作品是对主体的表现和对客体的再现的统一。在艺术创作中,既能够依照艺术家对客观的认识而再现客体,也能够依照艺术家对本人的审美意识表现主体。不同的艺术种类对于表现与再现的成分侧重不同,因而产生了上述两种不同的艺术。
李泽厚在《略论艺术的种类》一文中将表现与再现的差别,作为艺术的分类的第一原则,对艺术本质而言,“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征。具体地说,它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①李泽厚:《略论艺术的种类》,《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 389页。他认为表现艺术以描绘对象为媒介,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感受、意趣、思想、意念等主观世界为主,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予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如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等;再现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是与我们视觉感知的现实世界相一致的,以认识为主,如雕塑、绘画、小说、戏剧等。前者是情感的概括,表现一种“广泛朦胧的情绪,”后者则具有特定的思想和内容。
表现艺术是对人尤其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它是从创作主体——艺术家的视角观照艺术,它的成熟和繁荣与人类文明进程和人主体观念的觉醒有关。再现客观对象特征,形象具体真实,富有文学性的内容;艺术形象向典型化靠拢,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形式手法隐藏于形象的背后。然而,由于艺术创作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表现与再现的情形也经常是相互渗透的。比如音乐,作为表现艺术,乐曲的构成不在于客观存在的某些影响,而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来表达或欢快或凄凉或忧郁或豪迈等不同的气氛与基调。但当代艺术设计有很多作品作为表现艺术,虽不以再现客体为己任,但也不排除借助再现的表达方式而传达特殊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例如蜗牛式的展览馆,仿动植物自然形的器物,都很好地借助于形象的模仿创作具有当代性的设计样式。同样,作为艺术的绘画、雕塑艺术,有时候由于较多地体现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也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客观物象自然形态的制约,出现大量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的绘画、雕塑作品。以上现象的产生仅仅可以作为一般中的特殊来认识,并不以此而否定再现与表现这一从宏观层面的艺术分类方法。在这种分类基础上,把握灵活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艺术才能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精神财富来见仁见智地补足、充实形象,来各自进行形式语言的“再创造”,也正是通过这种“再创造”,才能使客观的直接形象与主观的情感体验在设计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审美层面的升华。
二、表现艺术中的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中的表现艺术。在造型艺术中,艺术设计中的工艺美术作为表现艺术,与一般绘画、雕塑作品相比较,在表达方式与造型语言的转换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工艺美术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是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为第一要义,而非客观物象的再现。换言之,工艺作品都在试图最大限度地传达创作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也正因如此,秦汉瓦当、漆器等工艺作品才成为人类艺术创造的最远古、最鲜活的见证。
秦汉瓦当在古代建筑檐头简瓦前端主要起到遮挡作用,具有实用目的。瓦当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居主要地位。远古时期认为四神兽能呼风唤雨,主宰宇宙,成为部落图腾形象,并装饰在建筑及工艺作品之上,以示人们的崇拜。四神瓦当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有驱邪除恶,镇宅吉祥的含义。其造型考究,体现了秦汉时代艺术家们朴实、浑穆的审美理想以及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情。汉代漆器彩绘图案以云纹为多,极富动感,间有羽人神兽等具有想象意味的图样,传达出向往神仙世界的乐观态度。飞舞流畅的云纹,富有美妙的韵律感,特别是细劲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流利而生动,极度自由地描绘呈现出浪漫的气息。汉代的纹饰也如同造型艺术一样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蕴含纯正的民族气质和以线为主的造型理念。汉代图案中的神仙观念是显而易见的,个别生动的形象必须依附于幻想流动的天体之中,具有充沛的浪漫情调。
然而,尽管工艺美术的形象在创造过程中,也会对于自然物象的借鉴,但也仅仅是借鉴,而不将再现自然为己任,犹如上海世博会建筑装饰的花型的华灯,简洁明快、富有生气的美感。但人们所感觉的是“灯”而不是“花”。再如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建筑之一——国家游泳中心,在建筑上大胆借用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建筑元素,通过水泡组合的造型方式特点,但在功能上不影响人和自然光线,结构合理形式变化多样。同时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能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而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乐园,所以设计者特别强调通过这种设计,可以探寻水可以提供的各种娱乐方式,开发出水的各种不同的用途,他们将这种设计理念称作“水立方”。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记忆的载体。为达此目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深化,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让“泡沫”理论的设计灵感,贯穿到整个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工艺美术之“后”的设计艺术
在我国“艺术设计”一词出现之前,关于产品形式的美的塑造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工艺美术的范畴。工艺美术在学界和实际生活中影响之深,以至于提及艺术设计时,人们还认为是工艺美术的发展、更新,甚至许多名为艺术设计的书籍,实质仍以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其实不然。
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也在许多方面存在区别。工艺美术是一种以装饰为目的的手工业,讲究生产者个性情感的表达,其制作的物品供玩赏所用兼具实用功能。而艺术设计与工业时代的批量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有强烈的现代工业文化的属性。艺术设计要求形式应服从功能,对产品外形、图案、装饰、色彩的关注,必须以产品特定的功能和内部结构为基础,是在实用性基础上的美化。艺术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讲究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不过,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亦有联系之处,而且艺术设计也并不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由工艺美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化而来。艺术设计的观念早已存在,我国先秦著名的《考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译为“审视曲直,观察势态”的第一句被认为最早关于艺术设计的思想。这种使用的艺术设计观念与工艺美术纯装饰的观念一直并存,只是由于设计隐含于生产过程中,运用于生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独立存在的形式与价值往往容易被忽略。从“手工艺”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体现了不同时代艺术教育的特征,亦是中国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所走过的和要走的路径。如果忽视承载传统工艺文化语义的“工艺美术”概念的做法,仅仅将其定义为在西方有着工业革命文化背景下对“艺术设计”设计一词的英文翻译,势必在文脉传承上切断其与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思想与文化积淀的联系,自然会让这种指导思想的艺术设计缺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许平教授就曾指出,从利奥塔所谓“科学知识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借用“基于表现的合法性”这样的工具概念,为定义、解释、评说中国设计、包括工艺美术增加了一种视角,也为传统的理论思维模式弥补了某种不足。他指出,中国设计不能再靠与“工艺美术”划清界线的方法来解救自身,在中国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设计,事实上是综合了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其中也包括以数十年时间探索的“工艺美术”发展路径,逐渐形成自身的成长模式。事实的确如此,近50年来支撑着中国设计在自身文化条件下走出一条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方法,恰恰与工艺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总之,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虽然面临的问题与侧重的方向有所区别,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创造的内核却是一致的,关键是要基于自身文化条件和原有的概念语境而提出的一种策略主张,如此,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才能有身后的基础作支持,从而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自应有其相应的地位。而且从外在表现来看,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均是一种造型艺术,强调为人服务。正是这种共同之处,使得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存在联系,有些工艺美术作品存在艺术设计的倾向,具有了实用功能,与艺术设计作品区别甚微;艺术设计同时也借鉴了工艺美术许多元素,工艺美术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艺美术这种适应于传统经济的活动,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其生产的产品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玩物。工艺美术退到了历史的角落,大众消费市场为艺术设计提供的工业产品所占据,工艺美术的服务对象为艺术设计所取代。1998年国家教育部用“艺术设计”取代了“工艺美术”的用语,标志着我国关于产品美的塑形进入了艺术设计时代。故而,“后”艺术设计为人所关注是在工艺美术之后,并非顺承关系。设计本身是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物质与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之特征。因此,设计艺术学科也就更应与国际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密关联共生并存。这样才能让学科发展在融入世界不丢失传统的精神内核,真正完成多元的知识构架体系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但是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得不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新挑战,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都会孕育出不同的设计,也会有对设计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近百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等国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影响下,原有的“工艺美术”所面临的问题和语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有论者提出“艺术设计是在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设计。”①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3页。艺术设计是 20世纪产生的一个独立的职业,此时由于工业社会下对利润的追逐,批量生产出的产品外形千篇一律,已无法满足生理需要和多样化的社会需要。人们抵制这种没有美感、缺乏人性的机器产品,为挽回顾客,在功能基础上对产品形式美的追求成为商家的自觉行为。由此设计从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直接为消费者服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产品功能的实现依靠科学技术的帮助,而且科技为艺术设计提供新的素材和制作手段,艺术则提供了审美因素,科学的逻辑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融合于设计思维中。在艺术设计中,形式与效用得到统一,形式是为效用服务的,形式可以帮助效用体现功能之美,效用在美的形式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四、应用艺术设计的美与人性特征
表现艺术,是对人类以物质功利为目的所独创的物质组合形式的美化。再现艺术之美,着重于再现并渲染客观物质的美。作为表现艺术的应用艺术设计,作品的美感主要来自形式,这与一般绘画、雕塑等再现艺术是不同的。
再现艺术使受众者为之感动的主要是作品本身的显示的生活形象的美——即通过特定形式而体现的内容的形象美,包括画面整体形象的美。而借以表现内在的构成形式,包括各种形式法则等表现手段,却隐隐融合在形象之中,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杰作,无疑是因为画家独创、深刻地塑造了那位少妇的动人形象,以及整个画面宁静幽雅的气氛。在当时的阶段,尽管有些类型,有些流派的绘画雕塑也较多地强调形式的视觉感受,讲求形式美,但归根结底,还在于表达某种特定的自然物象,以及对这一物象的感受。同时更集中、更概括、更鲜明地以再现这一物象的精神特质为前提。一切都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而应用艺术设计则相反,因为它的内容不是直观可视的形象,而是以其物质形式的体现的与人的物质关系,只有通过实际验证才能真正感受是否正确。比如一个沙发的内容就是坐卧休息,内容的优劣主要表现为与这一特定功能的适应程度。这种适应程度一般也不涉及外形的美丑,不属美学的范畴。但是一幢成功的建筑,总是具有美的视觉特征,这一美的根源便是它的形式。
应用艺术设计的形象区别于普通的物质产品和纯粹艺术作品,在于它虽然是无生命的东西,但其中倾注了艺术家的感情,并借助于特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恩格斯说过:希腊的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回教的建筑如星光闪烁的黄昏,峨特的建筑则像是朝露,这正是那些伟大的建筑艺术的灵光在其心中映起形象思维的结果,无不体现着彼时彼地人们的审美意向。再现艺术的美的深刻渊源于“真实”,在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想象的真实性,都是以高度的真实性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来打动人心的。而应用艺术设计却是通过不同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手段所构成的实际的 (而非虚拟的)点、线、面、体、空间、色彩等要素所体现的对比、节奏、韵律等形式美,以及由此形成所体现的某种并不具体但却实际存在的朦胧的情思而给人美感。真正成功的设计主题不只要引导消费,更要关注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设计所负载的文化语言必须要根植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处,只有与人类文化结合才能造就优秀的设计理念,讲究功利和功能的工业社会中,人类本原的千变万化的关于美的经验,经常被忽视和遮蔽,人对于美的感受变得越来越麻木。在人与自然疏离的社会情境中,与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艺术设计必须造就一种特殊的交流经验,成为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其审美价值和体验美好心理感受的途径。所以艺术设计也就不证自明地就具备了一种文化品格和美学属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艺术设计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勿庸置疑的。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以“民族化”为基础的现代化才会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只有负载更丰富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的背景,这种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创造物和创造理念才更能被人们所珍视。
强调人性在设计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当代应用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要求,它涵盖了从现代人的生理乃至心理、物质和精神的种种需求和寄托,但是具体落实在实践层面无外乎两个方向——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它们或是侧重于如何使产品的功用是否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或是让产品从视觉上更容易帮助消费者做出据为己有的选择,或是该产品是否促生新的消费需求等等,都是在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发生作用。
同时艺术设计是对人性的重视,也为人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以往的产品只是对人物质生理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只是人的初级需要,而艺术设计满足的是人审美需要,是对人自我实现的满足。艺术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以人为目的,考虑人的喜怒哀乐,情感体验。艺术设计为人提供了一个美的、和谐的自然环境,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作共赢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艺术设计中,人不再为技术所支配、操纵,技术文明人化,为人的继续发展服务,艺术设计提供的产品使人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
五、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特征
古希腊美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衡量美学的标准是效用。阿斯木斯在评述这一观点时又引申说: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实物在显得有价值时它所处的关系,不能离开与愿望所达到的目的的适宜性。所谓“适宜性”就是对物质需求的满足。
应用艺术设计,如通常所说,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利性,是应用与审美的统一。其表现艺术特征的根源,首先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其次才是审美的需求。如建筑对于空间的抽象塑造,其内部结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实用目的,从而也间接地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外部结构,不同器物的造型特征也是如此。现代设计将科学进步与艺术的个性表达、人性的普遍接受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产品功能结构和造型美感的和谐统一,即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强大、使用更方便,使用者更舒心愉悦。所以,人性化设计不仅仅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还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
当代艺术设计除了从技术角度为人类提供了舒适和便利,给使用者带来心理上的感动,还更加主动地尝试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法来传达设计者某些特定设计的意图。具有表现性的艺术设计多是通过某种经历、经验、习惯或情绪等多种因素的联想而引发的情感共鸣而产生设计效果的,它会受到多种艺术风格的影响。然而,对大量的物质生活、生产资料来说,人们却仍然不受“再现艺术”的影响,而保存了适用与欣赏相统一的品质。如调料瓶被巧妙地设计成一只肚皮沉在水中的北极熊形象,在用餐时提醒人们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注意节能减碳,防止全球变暖,导致北冰洋的冰在不断的融化,北极熊也逐渐失去生存栖息之地。在当代设计中,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并不单纯表现为一种“美”的表现或诉求,很多时候更需要跳出单纯审美形式的范畴,将美学品质、社会价值、商业利润、技术成就综合地进行考量。具备表现属性艺术设计作为创作主体的情感外化,有必要将人与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都应该统一到主体与客体情感的交融之中,也就是“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求平衡起来”。
对于艺术设计的构思和形象创造,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造物活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增强了自我生存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在工业化时代以来许多不合理的设计也在一定范围内带来了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种种问题,通过对设计的表现特征的讨论,更加准确地把握艺术设计的自身规律,才能做到合理化地整合设计制造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艺术设计创作永无止境,需要通过艺术表现与再现手法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从而实现作品的新创意,达到艺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