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在高职“后进生”转化中心理效应的运用

2011-04-12

时代农机 2011年9期
关键词:门坎旷课刻板

尚 婷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琼海 571400)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对于相同的情景之下的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应的现象,它是一种有规律的心理。如果辅导员在“后进生”转化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心理效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醒悟阶段,克服“刻板效应”

他人的关爱是一个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笔者在与 “后进生”接触中发现,他们较少受到来自家庭和他人的关爱。他们大多来自于问题家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去世,而且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忙于生计,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关心较少。②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但是父母往往过分注重物质方面,对于孩子心理方面关注较少。③父母对孩子要求较高,要孩子承载其未完成的“梦想”,拿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在学校,“后进生”也或多或少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一些学生一旦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老师、同学无形中会对他们“另眼看待”,老师见了头疼,同学见了躲避。这些“后进生”由于长期缺乏关爱,他们内心孤独、自卑,外在表现为偏执、冷漠,渐渐形成了很强的戒备心理,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 笔者认为,“后进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更需要引导,更需要倾诉,更需要一个宽容的环境。

辅导员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这点至关重要。笔者发现,如果辅导员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那么辅导员和“后进生”之间就始终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你做再多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是无济于事。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能够在你的引导之下渐渐醒悟呢?笔者认为,辅导员自身一定要克服“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即出于偏见或道听途说形成的对别人或一个群体的固定不变的印象。“刻板效应”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说起东北人就是豪爽、上海人就是精明等等。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也会不自觉的产生“刻板效应”,好学生就是全身闪光点,“后进生”永远是与惹事生非、麻烦不断连在一起。试想,如果一个辅导员总是对“后进生”抱持这样的观念,难免会在工作中见到“后进生”就头疼,不会给他们什么好脸色。人必先爱人,而人后爱之。孔子云:有教无类。作为陪伴学生成长的辅导员更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在工作中应该克服“刻板效应”。笔者认为,辅导员在“后进生”转变的工作中,首先只有克服了“刻板效应”,才会相信他们能够转变,才会真心地关爱“后进生”,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真诚的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真心的爱才能取得“后进生”的信任,他们才愿意在你的教育和鼓励之下,主动地反省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且愿意试着努力去改变自己。如此,辅导员才能完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第一步——醒悟。

2 转变阶段,巧用“门坎效应”

“门坎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提出的,又称得寸进尺效应。“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别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笔者发现,“门槛效应”在解决“后进生”旷课问题上效果显著。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社会一些偏见人士将他们称之为“三流学生”,这些“后进生”可以说是“三流”之中的“三流”,他们更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非常差,考试同时挂几科的现象也不足为怪。由于成绩不好,上课也听不懂,老师也不喜欢,上课就如上刑场,所以一些“后进生”干脆就不进教室,旷课成了家常便饭。

有的辅导员在对“后进生”谈话教育时,总是以训斥的态度要求其不要旷课,如果再旷课将给予什么处分等等。在笔者看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明代洪自诚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所以,辅导员在“后进生”转化中,不可急于求成,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些他们稍微努力就可以完成的目标,就像挂在低矮树枝上的果子,他们只要踮踮脚就可以够到。比如一个“后进生”上个周旷课十节课,辅导员在对他进行谈话教育时,除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外,应该对他提出合理的要求,可以跟他说:“老师知道让你一下子完全不旷课有点难,但是希望你下周旷课不要超过六节,相信你可以做到。”这些“后进生”会认为这个辅导员还挺人性化的,提出的要求也不难做到,最重要的是他感受到辅导员的信任,他就会在下周中有所克制,不会旷课超过六节,甚至更少。如果他们顺利达到目标后,辅导员再能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的心里会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辅导员再给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时,他们也会欣然接受并努力完成。在这种不断提出要求、不断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后进生”实现了完全转化。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在“后进生”达到目标时,一定要及时表扬,这是他们完成下一步目标的动力,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可能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二是注意目标的连续性,不要中途断裂或停止。这样,才能够引导“后进生”不断迈过一级级的“门坎”,直至实现完全的转化,这就是“门坎效应”的神奇功效。

3 反复阶段,避免“超限效应”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会完全按照既定计划顺利进行的。由于“后进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和养成的不良习惯,加上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不小心犯错,出现反复的现象。所以,在这个重要阶段辅导员一定要防止“后进生”出现“超限效应”。所谓“超限效应”,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无法忍受和逆反的心理现象。“后进生”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就是批评,对于负面评价的心理负荷早已达到饱和,如果辅导员在其转变的过程中因为一点错误就对他们严加批评,可能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放弃努力很久的转化行为,功亏一篑。如何防止“后进生”产生这一效应呢?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现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辅导员对待再次犯错的“后进生”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不要妄加评断,应该耐心听听他们犯错的缘由是什么,从中尽量找出积极点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顺利跨过“反复”阶段。在笔者的工作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情况,一个正在积极转化的“后进生”突然旷课一天,笔者第一感觉是非常生气与失望,但是在与其谈话中发现,他是到外地去照顾生病的好朋友,由于事发突然,没来得及向老师请假。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辅导员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提醒他下次不论有什么事一定先请假,同时也应该表扬和肯定他这种关爱他人的行为。

4 稳定阶段,巧用“共生效应”

“后进生”不良行为转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稳定”阶段,其实,进入这个阶段的“后进生”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后进生了,他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身的转化,不再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再封闭自己,而是变得乐观努力、积极向上,他们开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开始主动和同学接触、交流。他们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拥有归属感。笔者认为,最能带给“后进生”归属感的是他所在的班集体,最能带给他们温暖的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所以让“后进生”融入班集体,获得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在班级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辅导员这时应该巧用“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整个自然界就像一个“共生圈”,一个小的班级体也是一个“共生圈”,在这个“共生圈”里,有表现优秀的学生,有表现一般的学生,也有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后进生”,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辅导员应该引导优秀的学生带动已经转化完成的“后进生”,对于他们遇到的困难及时施以援手,用自己的日常行为影响他们,带动他们共同进步、共同优秀。同时鼓励“后进生”主动与优秀的学生多多接触、交流,渐渐让优秀也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这样,在一个班集体里,没有所谓的后进生,只有暂时落后的学生,大家你追我赶,积极向上,使整个班级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好景象。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肖蒙.高职“后进生”现象探因及转化[J].职教论坛,2005,(23).

[3]吴加军.巧用心理效应引导学生进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3).

[4]张丽君.“后进生”转化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

猜你喜欢

门坎旷课刻板
对社会失望,新西兰学生频频旷课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高职辅导员对旷课学生的管理初探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从门缝掬接月光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西部放歌八之五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旷课行为及原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旷课现象多因素分析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