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习目标偏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作用

2011-04-12冯小明

关键词: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班主任

冯小明

(山西师范大学校医院,山西临汾041000)

心理健康问题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严重时可以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对他人和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或对自身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多与个人所生长的社会环境的好坏、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阅历的多少和自身修养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生长环境好、文化高、阅历多、自身修养能力强的人群发病率较低,这个道理早在我国 《孟母教子》故事中就有所体现。按说大学生作为层层选拔出的高智商群体,又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很小。但恰恰相反,作为国家倾心倾力正在培养的未来社会主流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心理不健康和亚健康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06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和亚健康的比例高达50%,[1]反而成为了社会中的心理弱势群体,这不能不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注意和重视。为此,不只教育部做出了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1]等多篇相关文件,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2~4]等各界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很多学术文章,并出版了 《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学》[5]等多篇专著。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原因的论点主要集中在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环境问题);家庭教育原因 (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暴富家庭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经济原因 (边远贫困、落后地区大学生的心理落差问题);网络原因 (不能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的区别);交流障碍原因 (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由于宗教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就业压力的原因;恋爱的原因等。[6~11]综合以上论点,笔者认为造成心理疾病的根源应该是学习目标的偏差。

一、学习目标的偏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期节目,就是在多所大学校园中随意向被访学生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上大学?结果,一期节目有近30人的答案竟然是:为了找工作;为了父母;有的竟回答不知道,自然而然考上就上呗。笔者在临床接诊时,也曾向就诊的1000多名大学生提过相同的问题,其结果与央视节目中的回答差不多,只不过贫困落后地区的学生多回答是为了脱离落后的生存环境。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毕业的去向根本不去想也不敢想,对于将来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更是无所谓。所以像这种思想状况,他们对于为什么去学,学了能干什么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目标,就极易迷路,在迷茫中,很难适应生存环境,导致心理失衡,现在不少大学生就处在这样的险境中。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老师和家长给他们设定的目标和灌输的思想就是:只要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光宗耀祖。老师和家长给学生灌输的这种思想其实完全歪曲了上大学是为了学习了解自然,利用自然而改变人类生存质量的根本概念,让学生以为只要上了大学一切就可以垂手可得。为了鼓励他们考大学,只要文化学习成绩好,不管是社会、家长、老师在名誉上,经济上都会给予他们极大的奖励,即便是生活中有违反做人基本准则的事出现,也一俊遮百丑没有人去过问纠正。[12]

常言道,欲做事,先做人,而他们恰恰缺少了做人的基本训练,一旦进入大学新的环境,原来的荣耀随着目标的达到而一去不复返,让他们觉得原来的想象与现实完全不同,而新的学习目标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自己难以确定。再加上新的生活环境对自身的生活规律和习惯的限制,使不少学生难以适应,进而使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所有一切事失去了着力点,思想处于茫然境地,这就可能在生活上形成攀比之风,造成心理落差,进而仇视同学,仇视社会;也可能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还可能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以一种非理性的心态对待恋爱问题等等。当这些心理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或这些事情造成的矛盾不能得到正确处理时,就可能对学生造成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和愤怒等心理疾病。[12]

二、纠正学习目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事由心起,一个人如果锁定目标去干一件事,他不仅能把事情办好,而且也能使自己身体的生理指标健康。在医学上的很多报道中,不乏身患绝症者,为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而全身心投入工作,结果最后不但事业成功,且身体也得到了康复。在医学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好的心态能促进自身免疫功能的加强[13~15]。有些大学生由于在进入大学前只顾学习,一切生活和社交活动都由家长和老师代理;一些生活的艰苦、生存环境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家长为不影响他们的学习,尽量不让他们知道和参与,更谈不上教给他们适应环境的方法,训练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缺少了生活对他们的磨练;加上升学的压力,老师和家长对同学们的交往也有一些限制,造成他们的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当他们进入大学,在一段新鲜感过后,由于教学模式、生活模式的同时改变,那些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由于缺乏自主意识就会无所适从,往往将生活与学习弄成一团乱麻。心理自救能力较弱的学生为了逃避现实就会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或沉迷于网络;或以恋爱方式寻求刺激;或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致使思想滑向道德底线,甚至参与犯罪;或自己闷闷不乐导致生理疾病的出现等等。而往往这些症状又容易在同学们中间蔓延,在心理医学中称这种现象为心应性传染。

笔者在工作中曾对本校10名大学生进行过学习目标纠正实验,受试者往往在我们的帮助下十天内就能在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上有很大的改善,经过一个月的调整他们都步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并且身体的生理健康也得到了改善,最后有8人进入研究生生活轨道,另2人也顺利进入教师队伍就业。所以,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笔者认为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班主任 (辅导员)在纠正大学生学习目标中的作用

班主任 (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最早也是交往最多的老师,当学生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失去原来的依靠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经常会处在盲目境遇中,最需要寻求新的依靠,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班主任 (辅导员)往往就成了首选目标。如果班主任 (辅导员)本人在道德品质,专业技能俱佳的情况下,再加上强大的责任心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纠正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仅能使学生少患或不患心理疾病,还能为国家培养和造就更多人才。

比如我校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王满喜老师,在我校原农艺系任0101班班主任时,在纠正学生学习目标偏差方面,经常组织并参与班级讨论,从而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地给予了帮助与指导。因此,他所带班级与同系同年级其它班相比较,在相同的代课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全班28名学生无一例发生心理障碍疾病,并在2005年有19名学生顺利考研,升研率达67.86%,与同期全国研究生升学率10.65%相比较高出57.21%。2006年王满喜老师调任化材学院接任化材0501、0502两个班的班主任后,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两个班的同学,使两班同学迅速改变了精神面貌,无一例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就连平时生理门诊病例也有所减少,到2009年两班共109人中有58人考上研究生,升学率达53.21%,高出同时期全国升研率的8.6%的44.61%,并且,他所带班级的学生整体素质也有大幅度提高。

由此看来,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还能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发挥强大的作用。在以自修为主的大学教育中,科研成果只能说明学校的科研水平,学生的成才率才能说明学校的教育水平,班主任 (辅导员)在体现高校教育水平的作用与一些专业知识的专家教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应重视班主任(辅导员)的考核选拔工作,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在高校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好的中医师在防治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由Deutsch P在1922年首先提出的,并定义为心身医学,后来Halliday J L在1943年又将其定义成心身疾病,到1950年在A lexander F的影响下才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在近60年的研究发展中才逐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就注意到了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在 《皇帝内经》等多篇经典医学著作中就有充分的论述,明确阐述了七情六欲对身体各器官生理活动的影响和生理疾病对情绪的影响。

人在社会活动中,任何人都可能在交往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产生情绪变化。而情绪的变化又会对自身脏器功能产生影响:如高兴时心率加快;思虑时不知饥饱;愤怒时两肋疼痛或四肢痉挛;恐惧时全身冒冷汗或腰腿发软;悲伤时胸憋气闷等等。久而久之,当脏器失去代偿能力,就会形成疾病,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情绪:如肝病患者易怒;肾病患者易惊;肺病换着易忧;胃病患者易沉闷等等。[16,17]如此循环往复,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情会逐步加重,在行为上就可能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类由心理疾病引起脏器生理功能改变的患者如能及时由中医师用药物调理,打破疾病循环链条,就会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要比单纯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来得快捷便利。如生气后胸闷合理用一些开胸顺气丸;生气后肋痛食差合理用一些逍遥丸或舒肝健胃丸;生气后形成的咽炎用二成汤加减法治疗等等,这些方法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且中医师还能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怎样顺应自然而强身健体。

在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上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运用中医药调理的方法要优于西医药治疗的效果。所以,学校卫生应当重视中医师的引进和培养,让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中与班主任 (辅导员)的工作有机结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减少和消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进而改善校园和谐奋进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关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重视程度,多数专家学者通过调研都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措施:比如心理教师的配备和心理学教研的配置;增加校园活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等等。但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工作还只停留在口头或文件上。

据2010年彭玮婧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调查研究》[18]中提供的资料显示,被调查的27所高校,有7所不清楚自身的心理健康目标,制度建设中仅有75%的高校出台了相关的文件纲要,仅有60%的高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的定位又各不相同,在已定位的机构中,行政管理岗位占了大部分,另一部分行使的科研职能的人员只有14.5%承担心理教学任务,师生比从1∶1000到1∶18000不等。[18]同时,开展这项工作还需大量的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如资讯室、接待室、资料室及资料库、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室[18]等等一大堆基础设施建设与必要设备的投入,这也影响了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顺利开展。[19]

所以,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当重视起班主任(辅导员)和中医师的选拔工作,请他们及时帮助大学生纠正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减少和消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的成才率,如此看来,这不失为一种四两拨千金的的方法。

[1]慕淑珍.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51-53.

[2]黄建华,郭秀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方法 [J].法制与社会,2010(1):232.

[3]王宏光.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62-163.

[4]林岚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J].科技资讯,2010(5):192.

[5]朱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花的鲜艳绽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3):113-114.

[6]崔邯鹰,吴光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维护措施研究 [J].心理健康教育,2010(15):67-69.

[7]雷叔长,张琳,张互助.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与对策研究 [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300-301.

[8]姜海燕.科学构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现实价值与着力点[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296-310.

[9]陈翠,张红静.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683-686.

[10]陈利民.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J].医学与社会,2010,23(3):86-90.

[11]王小倩,汪凯.大学生心理理论与抑郁、述情障碍、社交技能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43-1345.

[12]罗治红,张瑜涵.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校园心理,2009,7(2):136-137.

[13]董湘玉.心身疾病的概念及中医理论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2):1-2.

[14]朱新秤.心理因素对免疫和疾病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1999,20(2):51-53.

[15]何宗池.躯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关性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6(4):92-93.

[16]潘洪峰,曾强.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心身疾病观[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193-194.

[17]张丽萍,颜红,侯冬芬.心身医学中医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3):206-208.

[18]彭玮婧,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调查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123-125.

[19]张静.大学生心理教育多元主体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5-76.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夸夸我的班主任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