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传统自然观和园林艺术形式差异的比较研究

2011-04-12丽,许

关键词:园林艺术中西古典

许 丽,许 颖

(1.烟台大学建筑系,山东 烟台 264005;2.烟台市广播电视局,山东 烟台 264005)

1 引言

园林艺术是人与自然交接面上的特殊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翻开世界园林史,我们可以看到,以中国古典园林和以欧洲园林尤其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中西古典园林,是有其共同性的,这就是二者都是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的王国”。然而,作为具有各自特性的系统,中西古典园林又有着截然对立的品格,而这种对立,从外部关系来看,不但受时代、社会存在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到邻近的精神形态——哲学、美学、科学、艺术的渗透,因而蕴涵了不同的造园思想。其中,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差异,为中西园林艺术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拉开了鲜明的距离。由于古代学者思想意识中存在着不同的自然观念,即对于自然的不同看法,所以表现出不同创作手法。中国传统自然观山水园林艺术着眼于自然美,追求一切服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体现出天趣盎然、气韵生动的风格;西方传统造型观园林艺术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体现出布局均匀、秩序井然的风格,强调人工的创造之美和技能之美。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但是在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园林却处于尴尬的境界,表现在:由于园林艺术理论的落后,不少人只是从表面上来“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把片面的形式,僵硬地照搬来,做一些毫无历史价值的假古董,致使仿古之风盛行;另外,改革开放,我们有更多机会了解西方园林,在赞美西方文化艺术新奇的同时,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刮起“草坪雕塑热”,其结果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造了很多的园林,却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中国的园林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复古”还是“崇洋”呢?

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日益增长,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特征。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古典园林艺术进行研究,目的是促使园林工作者从全球的眼光来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我国的造园艺术,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和存在问题,立足本土,汲取中国传统精华,借鉴西方园林的长处,克服上述那些不切实际的偏向,使我国的园林建设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更加健康地发展,为我国的园林建设事业寻找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2 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观的体现

儒、道、佛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意识,它们的哲学思想之间并无尖锐的冲突,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均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中国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老子与庄子他们生活在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那些自信心崩溃、理想幻灭的士大夫阶层心中确立了自然、适意、清净、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他们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和共鸣。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自然审美中来寻找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机会。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以道德审美观念来看待自然山水的美,也强调了人与自然间的可比性和协调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发自然”,庄子讲“无为”,都是强调了人与自然相比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相互依赖的。人要“安之若命”,进入一种与自然完全同一的境界。作为中国佛家主流的禅宗也主张人和自然的调和。因为禅宗的“顿悟”,常常是在与自然山水的亲密的关系中获得的。这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气,促使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是,人必须依靠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中国自然观的体现。这些自然观理所当然地反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首先反映在文学上的山水诗、田园诗;反映在美术上,就产生了山水画。独立山水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园林的诞生,它以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为起点。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家大都是文人、画家,他们喜欢把诗、画、书法艺术的境界反映在园林艺术中,中国的山水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3 西方传统文化造型观的体现

西方古代以认识论作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纲。很多哲学家都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们从探究外在自然的本质开始的,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探求未知的精神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但也往往会过分地强调功利,人们每认识一点自然规律,就会用来改造自然,使自然服从于人,所以人与自然便处于对立关系上。另外,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美学家,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标榜“理性”的思想,在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提倡明晰性、精确性和逻辑性,他们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几何学和数学是包罗一切的,认为美来源于数的协调,不管在什么种类的艺术中,都要调整好了数量的比例,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正如他们得出了“黄金分割规律”,用来判断美与丑。这种“唯理”的哲学思想支配下,自然会把美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笛卡尔认为,“应当制定一些牢靠的、系统的、能够严格地确定的艺术规则和标准……艺术中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要合乎逻辑。”这种数学的或说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统治着西方的各种艺术门类,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园林艺术,自然之物是粗糙不美的,唯有通过人的加工,使它们严格服从于数、秩序、匀称、整齐等,才能用于园林欣赏。所以追求园林的整齐、规整和比例秩序便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4 中西园林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

4.1 自然、曲折与轴线、对称

崇尚自然,以再现自然山水的美为自然观来指导园林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首先表现:池塘、山体、湖石、树木等造园要素尽量以自然形态出现,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环境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但尽量不露斧凿之痕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来强调“天成”。所有景物如路、桥、廊、水池、溪流、山石、树木等均作不规则、非对称、曲线的起伏和曲折,呈现自然所特有的形状。树木、水都保持自由生动的自然形状,因势随宜,就连建筑虽不能改变造型来摹仿自然之物,也尽量小巧轻盈而融合在山水花木中。以组织游览的园路为例,它经常是宽窄多变,曲折有致地蜿蜒在池畔林下,一反城市中的道路的平直、宽畅、捷达等常规设置的原则,古典园林中经常提到“曲径通幽”一词,其中“曲”是模仿自然形态的手法,也是通向“幽”、“深”的审美境界的重要手段。除蜿蜒与平地的曲径,中国园林还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曲溪、曲岸、曲堤、曲廊曲室等等,它们都构成了诗情画意、幽境静趣的自然之美。

“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的西方古典园林,从总体布局来看,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整齐一律的对称美。以建筑的轴线作为园林的中轴,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左右布置,讲求绝对的对称和均衡,无论数量还是造型几乎完全相同。以法国孚·勒·维贡庄园为例,宽阔笔直的大道,它是建筑的轴线,也是园林的轴线,自西向东延伸,它的功能却比较单一,就是解决景点与景点、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交通问题。道路两边的景观是完全对称的,草坪修剪得象地毯一样规则而平整,路旁的树木修剪成统一的圆锥形,等距地排列着,象绿色的雕塑。建筑物的布局是对称而庄重的,位于道路的终点,花坛、水池、喷泉、雕像等等都围绕这条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园林完全是出自理性主义的指导,表露“人是万物之灵长”的思想和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

4.2 建筑在园林布局中的关系

中西古典园林从总体布局来看,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山水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以花木池沼山石之类自然物为主要构成物,将规正的建筑化整为零,使之园林化,将人工美与自然山水美高度统一,获取和谐的效果。从总体布局来看,一般都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建筑物的体量、尺度、以及在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很小,只处于从属于自然山水的点景地位。建筑的布局强调“依山就势”、“自然天成”,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使自然之美注入人工美的气息,以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

相反,西方艺术家认为,建筑形象是自然界所没有的,它的体量集中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因而在园林的总体规划上,就必须以建筑为中心,其它花草树木、水体雕塑等景物必须依附与建筑,于是建筑轴线便成为了园景设计的重要依据。所有小广场、花坛、水池、喷泉、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等均要按建筑轴线而定,实际上园林便成为了建筑艺术的正面延伸。纵观西方园林,无论是希腊柱廊园、还是罗马郊区台地式别墅园林、以及法国宫廷花园,建筑轴线或者由它派生出来的次轴线,均左右园林的布局。显然,这种园林完全是出自理性主义的指导,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驾驭和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是“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

4.3 显而不露、动点观察与一目了然、定点观察

中西方园林在风景美表现上的差异,还直接影响了观赏的方式和习惯上。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开门见山、无保留的全盘托出,而是采用含蓄隐晦的方法显而不露。把某些精彩的景观藏在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观赏者通过循着一定的方向与途径去发现景之所在处,每走一步,便会有新的风景出现,正所谓“廊引人随,步移景异”。观赏者进入景园后就开始了起、承、转、合,空间层层变化的景观序列,一般园林,以主要的厅堂为核心,与周围水池、山石加上植物配置,往往还通过廊、墙、台、榭等分隔区划这些建筑,既通透观景,同时细部的漏窗、山石、一草一木都不值得恰到好处,令人驻足细品。这种美的获得要依靠观赏者真切的体会和情感的交流,对某些含蓄的景点往往要仔细品味,所以其游览方式也多以缓步慢游或静态观赏为主。

西方园林西方园林是建筑的延续和陪衬,一般采取显露的手法,对园林既不加任何掩映,也不区分层次,平坦开放,一览无余,透视感强,很少有含蓄性。西方统治阶级为了显示其权利和野心,一般园林占地面积都很大,往往看不到边际,为了能从整体上把握园林风景的形式美,要设立居高临下的欣赏点,从高点可以发现整个园子的造型艺术,而主体建筑往往处在这个高点上,推开窗户,均衡对称、整齐一律的设计意图,便一目了然,草坪象经过精心整烫过的地毯,花卉的选择只重视其色彩的搭配,而不考虑其它功能。如法国凡尔赛宫苑和孚·勒·维贡庄园都是建筑位于园中的高处,也是最佳观察点。同时,由于不少园林占地面积较大,轴线长,园中常备有车、马,以供游览者驰骋快游。

4.4 诗情画意文人的花园与自由奔放骑士的花园

除了园林风景布局上的差异,中国园林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于风景形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上。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品德非常巧妙地于园中的景物结合起来,如岁寒三友,是古代文人寄寓自己情操理想的主要观赏植物,这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在游园赏景时往往将自己与园中景物置于同一位置上,对它们倾注着较深的感情,“以情看景,以情悟物”,只有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真正领悟其中之美。我们在游中国园林时,随处可见景名匾额、楹联替对、石刻、游廊碑帖等文学艺术景致,它们直接将诗情画意融入园林,是激发游览者萌发情思意蕴的极好引信。所以说中国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把大自然中的美“景”加工、概括、升华,并与主观的“情”相融汇,通过各种物质手段,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意境,从而使人的身心获得最大的满足与享受。

西方追求的是园林图式化,突出人的力量和人工的雕琢,西方花园每每放置许多表现人体美的雕塑。人体的比例和形象自古以来一直为西方人所崇尚,在他们的传统艺术中,绘画和雕塑表现的是人,建筑也是按人体的比例来设计的,在园林中,造园家也常用人体的雕塑作为风景构图的重点放在林荫道的尽头、广场的中心或是喷泉水池中。在西方人看来,没有人体形象美的点缀,风景就不完美。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表现人体美的雕塑大量问世,并与园林艺术巧妙的结合,确实给西方园林添上精彩的一笔。

5 小结

总而言之,由于对待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西方造园刻意摆脱自然美而追求形式美。形式美既然能够抽象概括成为法则,便有章可循,并且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凡是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都能给人以清晰的次序感。中国则顺从自然倾心追求意境美,所讲的是含蓄,虚幻,显而不露,言外之意,这自然也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通过比较,从中西园林各自的文化立场本身去看问题,排除了对某个文化系统园林学的偏见和偏爱,客观而公正地寻根探源,从而更好地认识各自的风格、特色和规律,同时这也有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寻求中西园林的共同的发展规律。

[1] 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91-94

[2] 刘天华.凝固的旋律 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240-244

[3] 赵爱辉.“交融”——中西园林艺术之根[J].科教文汇,2008,01:189

[4] 杜春兰.中西园林设计的哲学思辨[J].新建筑,2003,4:4-5

[5]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2-94

[6] 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3-66

[7] 刘破浪.园林造景艺术学习方法的反思[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12:52

[8] 范玉洁,唐 文.试论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文化根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68-270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中西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怎样读古典诗词?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