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论图书馆人的智慧——国学经典的启迪

2011-04-12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

河北科技图苑 2011年4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市 116034〕 齐凤艳*

一、引言

“智慧与服务”是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先生为中山大学图书馆制定的馆训。2001年,程焕文馆长在接受《大学图书馆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智慧”的寓意时,说自己在反复阅读《圣经》之后才理解的“智慧与服务”,并说《圣经》“箴言”指出智慧是至高无上的,“箴言”反复劝导世人拥抱智慧、获取智慧、发挥智慧。程焕文馆长还引用了《圣经》中的一节著名段落[1]。

《圣经》旧约中的传道书、箴言与约伯记通常被认为是“智慧书”。《圣经》中的“智慧到底是什么?”“一个简单的定义是:智慧是在生命中选择敬畏神的能力(ThefearoftheLordisthebeginningof knowledgeandwisdom.)……‘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负责而成功的生活是智慧的目标。……传道书和约伯记用思辨的智慧来处理人生的重大问题,箴言的智慧则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的实际态度和行为。……箴言所说的是:假使一切情况相同,有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帮助一个人成长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2]

程焕文馆长在被采访中用基督教《圣经》中的言语来理解“智慧与服务”中的“智慧”,着实让笔者对深奥的“智慧”望洋兴叹,感到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一方面是因为宗教的神秘,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幸而一位贝格尔(PeterL.Berger)先生说过:“宗教是人建立神圣宇宙的活动,换一种说法,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宗教意味着最大限度地达到人的自我外在化,最大限度地达到人向实在输入他自己的意义之目的。”[3]把贝格尔的话与前文“负责而成功的生活是智慧的目标”联系起来,智慧才仿佛从彼岸降临了人间,从异域回到了本土。

笔者非常敬佩程焕文馆长用《圣经》来阐释“智慧”;但是,在此笔者更想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讨论图书馆人应有的“智慧”。

二、智慧是什么?

在对图书馆人的智慧做中国式言说之前,笔者想先简单引入有关智慧的解读。

(一)智慧的含义

《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对“智慧”的解释很简短,即“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但事实上,智慧的含义非常深奥,人类对智慧的探索从未间断,对智慧的崇敬更是高山仰止、顶礼膜拜。智慧是人类探索宇宙,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并在实践中遵循自然规律达到行为目的的能力。它即包括对宇宙万物、生命本体、人的生死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也包括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的哲学思考、领悟对待、处理方法等。总之,“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向、情感、道德观念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4]。并把这些要素“整合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即真、善、美统一的层次和境界”[5]。

(二)智慧的基本特征

靖国平先生曾经科学而详细地论述了智慧基本特征包括:(1)知识性;(2)主体性;(3)价值性;(4)实践性;(5)综合性[5]。笔者读后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在此将不再赘述。并且,从智慧的价值性中,笔者悟出了智慧的道德性,“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从智慧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中,笔者悟出了智慧的创造性。

对于图书馆人来说,无论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还是综合自身各种素质,“负责而成功的生活”都需要智慧。下文拟结合智慧的主体性、创造性、知识性和道德性等,讨论中国古代国学经典给予图书馆人怎样的智慧的根基和启迪。

三、中国国学经典与图书馆人的智慧

国学经典(如《周易》、《论语》、《大学》、《孟子》等)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浓缩了古代中国圣贤哲人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崇高的情感和精妙的智慧。国学经典在中华民族传承古代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入人心。即使在今天,国学精华在塑造人的思想意识、影响人的道德品格、启迪人的心灵智慧方面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几千年来,各行各业、妇孺老幼,都在其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图书馆人也不例外。

(一)《周易》生生不息的变化哲学与图书馆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智慧——发挥智慧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的基本原则,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一方面,古人期待得到上天的助佑,但是这个天已经不再保障“绝对正义”。因此,古人需要自己奋斗,于是他们结合一千多年的生活经验所凝聚的智慧,由圣人来设计一套卦象,借以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指引人们的行动,人们通过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吉无不利”。由此可以看出,《周易》体现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的是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与时偕行”是“自强不息”最为恰当的解释和落实(“与时偕行”语出自《易经》64卦中的《遁卦》)。“与时偕行”是因为“时”的变动不居,所以人要相时而动,同时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通变致久,即:“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与时俱进)所褒扬的奋发有为的精神决不简单地意味着鲁莽行事,盲目冒进。恰恰相反,这种积极有为是一种审时度势、进退有节的智者之举。”[6]《周易》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生存发展方式与那种保守的、平庸的生存发展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和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与智慧。

这种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智慧,对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深刻地变化。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图书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工作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到与本馆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突破口,创造性地形成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动服务,增强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图书馆在本质上是服务机构,所谓“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因此,图书馆人要做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还必须“备物”、“成器”——加强知识修养。

(二)儒家经典中有关“为学”的命题与图书馆人的知识与服务——智慧的知识性与道德性

1.图书馆人要有知性修养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便没有智慧的创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将各种知识进行类化、内化、活化和现实化,而智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化知识为生活能力、为人生价值、为实践本领的基本素质。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儒家学说虽然以“仁”为核心,主要讲伦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但对人类智能也是非常重视的,对为学的重要性有颇多阐述。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门弟子将《学而》列为《论语》第一章,表明按照他们的理解,“为学”是孔子人生的核心价值之一。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知识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知识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图书馆超越时空,保存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资产。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图书馆,概括而言,其功能都是获取和提供各种形式的知识与文献,并协助其使用者利用。有人说,图书馆的工作性质从根本上讲是服务性质的,但是,因为它是知识的集散地,它将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知识和生产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图书馆是知识型的服务机构。图书馆工作任重道远,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社会使命,每个图书馆人都应该为本职工作的知识性而骄傲和自豪,提高自己的知性修养,把自己培养和塑造成有知识的图书馆工作者,才能不辱使命。

而且,做有知识的图书馆工作者也是改变图书馆工作现状和提升图书馆员工社会地位的需要。目前,一些地方的情况是,我们一直批评社会对图书馆的不重视,埋怨图书馆员工的社会地位低,当社会强调经济效益时,图书馆员工无法直接创造财富,当社会信息化和各行各业发展需要图书馆时,图书馆员工又显得无能为力[7]。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大力提倡忠于平凡工作的同时,不要甘于平庸,要成为行家能手。“图书馆职业不仅仅是一个服务性职业,也是一个研究性职业,今天的图书馆员工已经不再是守门员,而应该是信息专家和知识导航员”[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说,学习知识,对图书馆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儒家有关“为学”的论述中得到有益的启迪。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等。《论语》中的这些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对象等的经典语句,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包括与图书馆工作有关的各种知识,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对知识的执著精神。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并且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否有这种精神呢?

2.图书馆人要以知识完善人格,德性服务

有一个事实是图书馆人必须承认的,那就是,由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为数不少的图书馆员工的工作的确停留在借借还还的初级形态,而他们的学历层次却很高,大都是图书馆学专业或其他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有的甚至是博士研究生。为此,他们感到每天无所事事,内心充满苦闷与彷徨。有这种心境的图书馆人不妨仔细研读、认真体会儒家关于“为学”的另一种解读:“为己”之学和“乐知”之学。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以仁统知,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为己之学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第一,儒家的为己之学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第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第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9]。此外,在《论语》中,“乐”字出现了许多次。《论语◦雍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述而》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如此等等。孔子快乐的人生智慧包括许多内容[10],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孔子“乐知”的智慧。对此,知识乐境从心理层面分析,亦可称之为人性的“智性之乐”,即由知识本体的审美状态,包括时空延伸、义理拓展、实虚交幻所造成的神秘魅力和诱人感知,讲述的是知识深进之美乐,心灵发现之美乐,品味理解之美乐,神飞心想之美乐和践行获足之美乐[11]。因此,知识不能得到“践行获足”的图书馆员工,是否能够从“为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从事物与生活中找到指归呢?而且,修养的提高,一定能够使我们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行业操守、升华职业道德,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以高尚的德性来完美服务工作,在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中实现意义的提升。

(三)《周易》损益之道与知识共享精神

《周易》之中,有《损》、《益》两卦,在古代备受推崇,想必是此两卦主要反映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12]。在此,笔者所要强调的是《周易》《损》卦中所启迪的共享智慧。《损》卦卦辞为:“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卦辞的意思是:“只要你心存诚意,真正去实行,就会大为吉祥,无所咎害。以此道可以为正事,甚至无所不利。用什么来体现呢?比如说,只要心怀诚敬,即使用两簋供品,也同样可以祭祀天地神灵”[13]。损卦讲的是减损的道理,也就是真诚地减损自己,去增益别人,有益大家。为了真正理解此卦的含义,必须联系《荀子◦子道》中的一段记载[14]: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

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为“仁学”,是探究“为人之道”的学问。孔子说:“仁者人也。”(《家语◦哀公问政》)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所以,“仁学”当“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己为本”。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下》)可见,个人为家庭、国家、天下之根本。“人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无视他人和群体利益,任凭私心趋于损人利己的极端,就会导向事物的反面,到头来不但自己的利益不保,而且遗祸大众,就会受到道德伦理与法律制度的惩罚。儒家的仁学说到底就是用来调整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学问,要使利己的努力不仅无害于人,还能带动集体、社会、国家,以至整个人类大家庭发展进步,在共赢的格局中实现利己效益最大化。自爱而爱人,这是因为,“爱人”可以“使人爱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礼志》)

由此重新审视损卦,会发现损卦讲的是双赢之道,共享之理——损就是益。以此道此理来考察知识共享,会发现知识共享是有益无损。首先,知识共享符合知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即知识本体受益。“这类资源(知识)的共享基本不存在容量的极限,也不会因共享人数的增加,而使人均占有资源的数量相对减少;相反,共享人数越多,对信息、知识带来的增值可能越大,而不共享只会使这种资源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枯竭”[15]。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老格言有时使人们把知识秘而不宣。他们相信把知识保密起来会使自己成为必不可少的人,而实际上,力量不是来自于保密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16]这就引入了知识共享第二受益方,知识主体,人和人类。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人既是知识共享的需求者,又是知识共享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体现对人的价值和发展需求的根本尊重。“对于个人来说,知识共享不只是要求他们奉献知识,而是要给每一个人带来价值提升,对每一个人有所增长、补充。……将人力看做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工作者的积极性,实现知识创新,这是人类社会进步追求的目标,也是知识共享的最高境界”[15]。第三,知识共享是图书馆事业的生命线。“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类的知识共享的需要促使图书馆这样一种社会机构的产生;为了满足人们的知识共享需要,国家或政府必须提供图书馆这样一种制度性公共产品。这是各个国家或政府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摸索和相互借鉴而形成的知识共享的制度保障模式。一句话,图书馆为知识共享而产生、而存在、而发展。这也是历史赋予图书馆的一种基本精神”[17]。

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生经验的一种综合,是生活的一种理性沉淀。让我们学做有智慧的图书馆人。

[1]程焕文.新世纪中国大学图书馆发展之我见(之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9(6):2~5,13.

[2](加)戈登◦菲,(美)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著.圣经导读:上——解释的原则[M].魏启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2~198.

[3]傅敬民.《圣经》汉译的文化资本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

[4]孟宪鹏.智慧论[J].思维与智慧,1995,(3):4~6.

[5]靖国平.论智慧的含义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14~18.

[6]倪南.《周易》的内容、精神与智慧[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46~50.

[7]柯平.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93.

[8]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员的使命[J].图书馆杂志,1999,18(3):22~24.

[9]肖群忠.儒家为己之学传统的现代意义[J].齐鲁学刊,2002,(5):5~9.

[10]姚淦铭.孔子快乐的人生智慧[J].名人传记,2008,(7):92.

[11]杜像,刘振佳.“颜乐”新探——兼论早期儒家知识价值观[J].齐鲁学刊,2005,(2):24~27.

[12]郑万耕.损益两卦何以深受古人青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82~86.

[13]褚世昌.《周易》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41.

[14]荀子.子道[M]//(唐)杜佑.荀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256.

[15]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2,96~97.

[16](美)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M].蒋显王景,姜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0.

[17]蒋永福.知识秩序◦知识共享◦知识自由——关于图书馆精神的制度维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4):10~13.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