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2011-04-12王禹奇
□王禹奇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从中国的上古时代开始,音乐、舞蹈便在人类模仿自然社会中产生。原始舞蹈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在大旱、洪涝、瘟疫等天灾来到的时候,人们就以舞祭祀天地,也就是用舞蹈来和天上的、地上的各种无形的神灵对话,祈福消灾。舞蹈是借助于感性的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的呈现于意识。舞蹈家就是运用音乐与肢体相结合的方式将心中酝酿成的东西表达出来的。
一、音乐语言与舞蹈语言的关系
音乐激发并强化着舞蹈。离开了音乐,舞蹈家是难以表达情感的。音乐有着沁人心脾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创作表演的作品,组成部分的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激发着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音乐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单独存在,而舞蹈则离不开音乐,即使没有旋律和乐队伴奏的节目,也需依靠锣鼓敲击节奏来烘托舞蹈表演的气氛与情绪。一个成功的、有影响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给欣赏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除了舞蹈作品本身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主题思想、生动的艺术形象、新颖的舞蹈语言、独特的风格韵律以及精心的服装和灯光设计外,关键还在于优美、抒情、和谐的音乐。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乐论指出:“舞蹈,乐之容也。”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点和气质,影响着舞蹈的形象性与表现力,因此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如果说音乐作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象征代表,从根本上说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只有在音乐的伴奏下才能展示出来。
音乐语言的激发强化着舞蹈,离开了音乐语言,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语言加强着舞蹈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内涵,使舞蹈作品显得更为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语言能够直接打动欣赏者的心扉,就像给舞蹈与欣赏者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欣赏者与舞者更加接近。
舞蹈语言来源于实际生活。民族、地域的不同,舞蹈语言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舞蹈之所以千差万别,因其实际生活、文化的差异;各个民族通过舞蹈语言来表达感情的方式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以致在舞蹈语言的舞蹈动作、形态、节奏、韵律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异。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舞蹈语言要求的是其以简代繁,以少胜多,讲究的是以形传神,要通过外在形体塑造体现、传达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情怀。舞蹈动作的韵律感,主要体现为舞蹈同节奏的一种协调关系。古典舞蹈《踏歌》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
舞蹈语言是一种创新。舞蹈体现的是有节奏、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及姿态变化,通过其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就必须从生活中去感悟。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采用了极富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芭蕾音乐。作曲家陈其钢大量运用了中国的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通过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其中有旋律优美的双人舞音乐、有突出气氛的唢呐和笙独奏、有模仿洗麻将的效果声、有家丁乱棍的效果声、有二胡与大提琴的对答、还有京戏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等等。看似素材杂乱无章,但在运用上却从容自如,从一种形式进入到另一种形式自然流畅,行云流水。
舞蹈语言是一种感悟。“感”是指感官对于外在的世界的诉诸,“悟”是指超越感官的信息积累。舞蹈的感悟是指舞蹈家以自己的精神主体为中介,去感受作品的现实,参与作品现实中的情感经历。如果舞蹈感悟这一概念指的是主体的悟性,指的是表演家的感悟,那其概念意义就会更充实,更贴切。而艺术作品则是情感与社会生活的产物,由艺术家借助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舞蹈的感悟方式,它既诉诸感官而又超越感官。艺术家只有通过对社会的感悟,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来。
二、音乐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歌舞剧以乐曲来编舞,舞出旋律中的意境。歌舞剧主要是以乐曲的旋律、风格以及词的意境为创作主导。歌词的出现形式就是语言。词与乐相结合,使旋律在音乐声中富有了表情和魅力。舞蹈的伴奏体现的最为自然、和谐的则来自音乐语言。用乐曲来编舞的这种形式是非常多见的,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最少不了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歌词的表达。观众喜欢的歌曲,往往是编创者着重选择的对象。有的舞蹈更是直接选用了完整的歌曲,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有的舞蹈则只选择了歌曲的有些片段,有的则老歌翻唱进行创作。歌舞剧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现有歌曲来创编舞蹈 。舞蹈同音乐一样,是长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先选定一首适合的词曲,然后不加任何的修饰,以乐曲的旋律、词作和风格为依据来创作舞蹈。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常常选用《国际歌》、《南泥湾》等一些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来表达心中的喜悦。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优秀的歌曲,比如《春天的故事》、《大地飞歌》、《军港之夜》等优秀歌曲成了创作对象。在具体形式上,一般有表达情绪的和表现情节的两类。情绪舞没有具体事件或情节,只是表达、渲染某种情绪,如欢快热烈的《红绸舞》、激情火爆的《扭秧歌》、清新秀美的《花鼓灯》等。而包含一定事件并在某些情节基础上展开抒情的舞蹈则同“情绪舞”不同,一是此类舞蹈具有叙事性,二是大多有一个概括与提示事件的标题,如《金山战鼓》、《再见吧,妈妈》等。选用优秀的歌曲来创编舞蹈,是非常普及的一种创作形式。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流行的、大众接受的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广;二是所选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流畅,与舞蹈节拍相吻合,非常适合创作舞蹈;三是音乐资料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需要请人创作或二度创作录音;四是流行乐曲为人民群众所熟悉的,用熟悉的乐曲来创作舞蹈,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而产生共鸣。这样的创作形式比较适合群众性舞蹈创作。但采用现成歌曲来编舞,在自由创作的发挥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编创者只能按照词曲的内容和音乐的节奏、节拍等要素来构思和设计舞蹈动作。
2.用改编的乐曲来编创舞蹈。音乐是源头,是灵魂,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的核心因素。舞蹈形象所需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旋律感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展开,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过程与方式。以某个词曲为基础,根据舞蹈内涵的需要,重新组织并改变节奏、节拍,从而来创作舞蹈。编创者根据舞蹈内容的需要来进行二度创作,进行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会给编创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自由创作空间。但改编的乐曲,不能像完整的乐曲那样容易获取,它必须由作曲家、演唱家或演奏家、创编者、录音师等一系列的创作活动,才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舞蹈。
3.根据舞蹈表现内容的需要而选用歌曲片段。创编者从某首词曲当中节选某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烘托气氛的作用。乐曲的片段常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部分或结束部分,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把乐曲片段的歌词通过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加深了观众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乐曲片段的突然加入,有时还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赏者的情绪推向高潮。如乐曲片段放在舞蹈的序曲部分,通过词曲把观众带入指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从而起到了点缀和烘托的作用。
4.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乐曲片段。创作独唱或合唱的乐曲片段,放到舞蹈中的某个部分,将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同时应注意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编排舞蹈,有益于理解舞蹈的内涵,或在练熟动作的基础上反复感受音乐,则会对舞蹈的艺术表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验。舞蹈音乐是舞蹈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作曲家根据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风格、意境、气氛、感情表现等进行的二度创作。《白毛女》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原曲本是封建社会中受后娘欺压的儿童歌谣,作曲家利用它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的情绪。由于调子比较幽怨,不适宜表现喜儿在父亲杨白劳爱抚下天真开朗的性格,作者们就选用河北民歌“青阳传”中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谱写了“北风吹,雪花飘”。因此,《白毛女》的音乐既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又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爱听。作曲家创作出优美旋律,编导根据内容设计提供了身体的节拍变化和舞蹈空间,并为舞蹈限定了时间性,增强了舞蹈的流畅度和形象感。
5.说、唱、舞与时俱进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舞蹈发展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换。随着舞蹈工作者的努力,许多新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仍旧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说、唱、舞这种表演形式在90年代中期兴起并越来越普及。表演者用快速多变的节奏边舞边和着抑扬顿挫的音调配合,把音乐用喊说的形式表达出较长的语言段落,然后再以边跳边唱的表演形式把音乐表现出来。用词简单,是现代歌舞表达的重要形式,在重点的歌词处,通常处理为重音表达情绪情感,并以切分音的节奏出现。歌词不大用抽象、难懂的文字,而选用容易理解的、朗朗上口的语言,语言的节奏节拍夸张且强调,往往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等节奏相配合。有时候乐曲歌词的选段并不是为了乐曲的主体,而是为了体现其动听的节奏、节拍效果。表演者用切分音的节奏配合着音乐,这样的效果不仅给听觉带来了新鲜的成分,也为舞蹈的内容增强了份量。这种舞者自己演唱舞蹈的表演形式,是种很有潜力的表演形式。
6.号子加吆喝劳动号子在舞蹈创作中的使用多见,且效果好。使观众迅速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并且明确了舞蹈动作的表现意义,欣赏者可以通过号子声了解舞蹈表现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等等。号子的节拍节奏清晰,容易与舞蹈动作相配合,能够烘托气氛,把情绪很快带向高潮。舞蹈中,短短的几句吆喝声也对舞蹈表现有着极其重大作用。比如一声“过年好!”就可以使观众很快融入到春节的气氛当中。一声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让欣赏者知道这是来自哪个民族,草原还是山区;塞上还是江南。也可以了解民族风情。声音的使用对烘托某些特别气氛十分有效,常常引人入胜。
三、音乐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意义
1.配解说。利用解说词来介绍故事背景,贯穿于剧情之中。音乐语言及有声语言在此时的功能是提供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相关的背景信息。舞蹈擅长于抒情,拙于述事,因此解说词中无须有谈及感情的内容,只需把情感的表现留给舞蹈去发挥。而有些叙事性的内容和环境,肢体语言很难以说清,这时就可以交给音乐语言去表达。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及其表现力,用肢体来完成动作性强的内容。解说词不必详细地述说事情是怎样做的,或人们去怎样想的,只需去介绍一下地点、人物和身份。音乐解说词对于推动剧情的发展,把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亦或制造一种激动的气氛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解说可以安排在开始、结尾,或者是舞蹈高潮的部分。解说词的使用一定要使观众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说词一定要简单明了,不能过分地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压倒舞蹈本身。
2.加对话。表演者通过话剧中的对白来直接进行交流,明确地介绍人物的关系和情绪,能够帮助欣赏者更好的了解舞蹈内容。舞剧《白毛女》喜儿出场时,就是用歌唱式叙述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景:“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同时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在道白与歌唱的关系上,则运用歌唱来叙述事件,回忆历史,介绍人物,衬托气氛,并在感情需要爆发时,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转折比较自然,并不给人以话剧加唱的感觉。这样的舞剧形式在舞蹈创作中已经有了尝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展示。
3.插科打诨。使用一些幽默、有趣的音乐语言,或者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音调,配上相应的肢体动作,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诙谐幽默的音乐舞蹈给观众带来轻松愉快的美感,这种表演形式广泛的应用在群众性舞蹈表演中。例如东北大秧歌中清场音乐,幽默、风趣、诙谐,乐曲有《句句双》《满堂红》《大姑娘美》等。
结语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态,是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是形体和幻想的统一。音乐和舞蹈相互表现,相互促进。音乐为舞蹈展示氛围,舞蹈诠释音乐。我们在二者的运用结合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正确把握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之间的差别,既要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又要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原则,从效果出发,大胆创新探索,加强风格特点,激励情绪,推进情节,一定会创作出让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
[4]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李北达.民间舞蹈—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于平 .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