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2011-04-12齐雪峰王丙琴
齐雪峰,王丙琴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齐雪峰,王丙琴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不少学者从维系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研究社会支持对帮助他们应对压力事件的影响。本文旨在从一个新视角即大学生道德发展角度,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梳理,分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倡导建立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养成的良好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
大学生;社会支持;道德
学术界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现自杀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的概念。[1]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也开始研究社会支持,但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方面,有关社会支持与道德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比较少。本文旨在从一个新视角即道德发展角度,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梳理,分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巴雷拉(Barrera,1981)对社会支持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他认为社会支持概念必须包含三个方面:(1)支持源:向被支持者提供支持的社会支持成员;(2)支持活动或行为:社会支持成员向被支持者提供的能满足个体物质或精神需要的行为;(3)对支持的主观评价:支持者对所获得的支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2]简而言之,社会支持就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社会支持研究认为,社会支持的存在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人在生活中必须与其周围的个人和组织进行交往,构成发散性联系。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的策略,良好的社会支持也可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圈大小不同。一般来说,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大,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社会支持研究也认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个体在得到社会支持后会产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反过来也一定会有社会性的回报行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它在多种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3]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得越完善,个体与个体之间就会表现出一种以良好人际关系状态存在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越是广泛,越是深入,说明这个社会越文明,越发达。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支持是指由大学生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大学生在发展上处于青年晚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发育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但是,大学生仍然没有具备完全独立的能力和条件,常常面临经济、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前程等问题的困扰。在价值取向上,受西方的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我国一些诸如腐败、分配不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问题的影响,他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存的认识模糊而混乱,不少大学生面对一些问题时思想上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矛盾与迷茫,因此大学生还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具体应指国家和学校的制度化支持,社会各界的非制度化支持,同学、朋友的支持,老师的支持,以及家庭亲属的支持等。[4]
三、社会支持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关系
社会支持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也为获得某种道德提供前提条件。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很多因素。从社会支持角度看,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一)学校因素 除了假期,大学生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所以高校承担着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责任。
目前我国大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开设德育课程,即把人们经过多年生活的积淀和验证得来的一些道德品质和规范、思想政治的意识形态等内容编成教材,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让学生学习。但我国的大学德育课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重在让学生理解政治意义,而非让学生借鉴指导自我人生;在课程内容上缺乏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没有从大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在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的说教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沟通。[5]观念陈旧、内容滞后、缺乏灵活性、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局限,已严重地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大学德育课程要改变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的课堂灌输方式,更有效的方法是把德育课程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结合起来,在他们遭遇困境时,学校各级组织、老师、同学在行为上给以物质的、信息的、情感的各种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反过来,获得社会支持的大学生在这种和谐的人际环境中会对德育课程中学到的德育知识、德育养成方法有切身的认知,也会认同德育课程内容和在社会支持互动中积淀的价值、规范、信任等行为范式和理念信仰,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最后显现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认为德育课程说教的看法,真正取得德育的实效性。
大学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人文课程来达成。人文课程包括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继承和借鉴他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必定会对精神境界、人生追求、价值标准产生很大影响。但是目前由于学校和学生在观念上忽视人文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如中国传统文化课、各种文学课、大学语文课等这些人文课程在高校除了个别专业开设外,整体开设面不广,没有达到人文教育目的。以大学语文为例,虽然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但在高校仍处在边缘状态,受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高校都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政治等课程教育,大学语文在有些高校停开或仅仅作为选修课。事实上,这些课程不仅能达成德育教育的目的,而且人的素质提高之后,必定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将有助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二)家庭因素 大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与家庭的联系变少了,许多家长把子女送进大学后就减少了对子女的关注,认为子女已成年,在提供经济支持后,忽视对子女的精神支持。上文已提到,大学生除了受高校教育收费带来的经济困扰外,还有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前程、价值观等问题的困扰,缺少父母关心和帮助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敌视、冷漠、茫然等消极情绪,因此家庭作为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父母在子女走进大学之后应继续与学校配合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在他们遭遇困境时给以支持,不仅在物质上,更多的要在精神上给以理解和安慰。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最早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只重视智力的培养,忽视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的培养、忽视生活能力的提高。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会使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潜伏下许多隐患,以致上大学离开父母时,不能适应大学生活,产生种种问题。另外,父母的处事态度、家庭氛围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和谐、民主的家庭,子女往往形成谦虚、礼貌、诚信、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的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反映到人们思想上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道德受制于现实社会经济。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对道德建设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方面,它派生出人的独立意识、效益意识、时间意识、平等竞争思想等;消极方面,市场意识的价值取向造成人们一切以利己、金钱、物质利益作为行为准则、思想规范,出现了权钱交易、红包与手术交易、社会舆论中的有偿新闻等现象。受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意识的侵袭,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受到了不良的熏染。
其次,道德对经济发展也有相对独立的能动作用,如倡导儒家文化中的“以义制利”等精神可以引导市场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建立正常成熟的市场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也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精神,使高尚的道德深入人心,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6]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社会支持。来自政府、企业、团体、个人的社会支持,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支持具体包括: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经济支持;传媒正确的舆论导向;政府、企业灵活的招人用人机制等。通过这些支持让大学生体验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尊重、理解、接纳和包容,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是影响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三个主要社会支持因素,其实大学生自己也是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因素。第一,大学生要培养自己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大学生个体要具备社会支持理念,懂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彼此支持,在必要的时候懂得求助,知道如何通过建立社会关系来获得所需支持(如信息、工作机会、知识等)。第二,大学生要通过志愿者等方式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人。第三,大学生也应注意尽管人离不开社会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依靠自己,不要事事求助于人。对别人的支持,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懂得感谢和回报。
大学生的道德发展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努力建设多元化、立体的社会支持体系,高校,家庭和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职责,把大学生道德发展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共同为祖国培养出有道德、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段鑫星,程 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9-92.
[3]陈音吉,卢文忠,杜 淼.大学生家庭支持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3):137-139.
[4]张立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89-91.
[5]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编辑 冯喜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College Students'Moral Development
QIXue-feng,WANG Bing-q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Quite a few of scholars now study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cope with stressful ev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ims to comb up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development,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uch moral development,calling for a good social support system.
college students;social support;morality
G410
A
1674-0882(2011)06-0082-03
2011-07-28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QZ-09001)
齐雪峰(1967-),男,山西灵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两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