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道路与桥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1-04-11齐善忠付春梅王腊梅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实训职业教学模式

齐善忠,付春梅,王腊梅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1]。 根据2006 年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精神,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和“4 能递进、高峰补岗”的教学模式,提出了“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4 项能力、3 项建设、2 课融合、1 个模式”实现“1 技精湛、2 项达标、3 证齐全、4 面发展”)的改革。

1 国内外职业教育模式述略

1.1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国外开展职业教育已有百年左右[2],较为成熟的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3],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4,5],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6],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7]。 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目标。

1.2 国内职业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相当成熟, 但国内是从2006 年以来才开始进行应用性研究的,经验较少[2]。 到目前为止,主要的教学模式有:胡适军、陈伯群等提出的“2+l”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8],张树宝提出的工学结合“4+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9],秦国防提出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10]。另外,还有韦东辉提出的“3+3”工学循环教学模式[11],武艳艳等提出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12]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国内职业教育现阶段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形势,其共同特点是:侧重实践,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大量建设实训基地,推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但大部分实践课是以减少理论课为代价的,容易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高、理论水平低的现象。

2 “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建

2.1 “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4321-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模式,将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与“4能递进、高峰补岗”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更切合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基本内涵如下。

2.1.1 培养措施“4321”

(1)4 项能力。即以“道路施工技术与管理、道路施工放样、道路施工检测、道路工程软件应用”等四项专业核心能力为4 条主线,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 其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场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能力考核等。(2)3 项建设。即以4 项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建设课程、师资和实训条件3 项内容。 (3)两课融合。 即课程体系构建体现理论、实践(两课)相融合,课程实施体现校内校外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4)1 个模式。即通过多年改革实践,逐渐形成“4 能递进、高峰补岗”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3]。

2.1.2 培养目标“1234”

这是要求毕业生达到的目标,包括4 个方面:1项精湛的专业技能,技能、素质2 项达标、通过考核,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和工作经历证书3 证齐全,最终实现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个性4方面协调发展[13]。

2.2 “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2.1 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定位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以社会需求为依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确定以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毕业生面向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监理和公路维护与管理单位,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工程质量检查控制、概预算与招投标、进度控制、合同管理、施工放样、计量结算、工程资料整理、现场监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和维护管理工作。 并且经过2~3 年的工程实践锻炼,能够胜任工程建设一线的主管人员一职,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都能独当一面。

2.2.2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校内模拟实训和实际工程现场实训要求, 所以需要建设两类实训场所:校内实训模拟场所和校外实际工程实训场所。

(1)基于工程一线岗位技能培养,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场所。 实验实训建设主要突出4 项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满足600 名道桥专业在校生的实训需要,建设4 个校内实训中心,涵盖17 个实训室。 实训中心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合理配置实训设备。 要求突出职业氛围,可以满足岗位技能培养、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的需求。

(2)以学生为纽带,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开封市通达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中铁大桥局、济源市公路局、开封天平公路监理有限公司、河南高远路业集团等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建立了14 个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全方位开展工学结合、合作办学。合作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实训场所,使学生及时地掌握了最新的实际操作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而且也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毕业生,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以学生为纽带,利用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及其企业的行业关系,同时通过学生生产实践,与企业沟通,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派人对企业进行考察、交流,与有能力承担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单位共同协商, 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并明确联系人。 企业选派指导工程师,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2.2.3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软件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除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能人才的各种素质。 即使是基础课教师,也需要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与本课程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系部围绕4 项专业核心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每届200 名学生的规模,分5 个班,配置25 名专职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10 名,专职专业教师15 名); 专职专业教师75%以上具备双师素质。 外聘教师30 人, 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题讲座、校内外生产实训和顶岗实践指导等,其中校内指导“道桥施工技术与管理、道桥施工放样和道桥施工检测”3 个专业核心技能方向的能工巧匠,分别不少于2 人。

2)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包含两个教学系统,即“知识培养系统”和“能力培养系统”。

(1) 知识培养系统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设置职业核心能力课(即公共基础课);基于道桥建设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学习领域;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

(2)专业能力培养系统按照“4 层次、6 递进”方式进行系统化设计。“4 层次”是指课内单项实训、单列专项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课内单项实训是在课堂上通过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完成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单列专项实训是通过单独组织的集中实训,进行某一施工过程的专项能力培养;生产性综合实训是模拟具体生产任务,通过实训提交符合生产要求的实训成果;顶岗实习是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完成生产岗位的具体任务。“6 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角色转换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教学模式设置

(1)实践教学采用“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道桥施工项目多在春季开始, 每年6~10 月为施工高峰期,施工一线岗位急需大量懂专业、会操作的技术人员。 黄河水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施工高峰期一线技术人员紧缺的行业特点,改革常规教学组织模式,形成“4 能递进、高峰补岗”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4 能递进”是以四项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由简单到复杂,逐级递进安排教学;“高峰补岗”是以企业为中心,充分考虑企业工程施工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调整常规教学计划,设立“暑期补岗”和“适时补岗”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填补施工高峰期空缺的技术岗位。

(2)教学时间安排采用“先公共、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先暑期、后适时”的方式。

第一学年,学生以学习公共基础课为主,并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培养单项专业技能。 学院对学生实施“测量员”、“试验员”等技能证书培训,使之初步具备测量放样实际操作技能和材料检测技能。学生在具备测量和材料检测基本技能之后,在每年6~10 月参加“暑期补岗”,通过暑期顶岗实践,建立职业经历档案。

第二学年,学生学习完全部专业基础课,并学习大部分专业课,培养专项技能。 学院对学生实施“施工员”、“预算员”等技能证书培训,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加第二学年“暑期补岗”,明确职业定位、完善职业规划、丰富职业经历。

第三学年,前半学年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校内工程项目模拟实训和岗位技能综合培训,针对就业方向,强化岗位技能,同时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后半学年根据学生预就业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让学生到企业按照正式员工的要求参加工程施工实践,即适时补岗。 通过适时补岗,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运用行业标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达到“生产育人”的目的。 顶岗结束后,由企业进行评价;评价合格的学生, 获得校企联合颁发的 “工作经历证书”。

3 “4321-1234”模式的实施及其效果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1 教学与培养方式

1)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

校内模拟典型工程实例, 贯穿道路勘测与放样、施工检测、施工技术管理、专业软件应用等4 项职业能力。 实施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形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评”的“教、学、练、做、评”一体的教学模式。

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由专业教师和1~2 名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组成3~4 人的课程教学团队。 结合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展课程教学,并在学生学、做过程中对其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进行考评。

学生以6~8 人为一个工作小组,每组推选1 名“总工”,负责技术协调,推选1 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工作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在不同项目中,可以互换角色。 各学习情境,由工作小组组织分工,在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参照行业规范开展项目训练。 开放实训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巩固。 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知识学习和项目工作任务,形成符合生产技术要求的工作成果,最后由工作小组进行自评。

2)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1)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广泛接触实际职业环境,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对技术人员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感受职业氛围,培养敬业精神、科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确职业定位,提高职业兴趣和沟通能力。

(2)利用寒暑假,开展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在3 年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理论联系实际。 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接触职业环境,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要求学生暑假期间去参加路桥建设生产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 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举办“青年科技节”、大专辩论会、大学生诚信教育等活动,组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等课余艺术活动。 课外专业技能竞赛的主要项目有CAD 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测量放样技能竞赛、施工技术竞赛、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竞赛、造价软件应用竞赛、材料检测竞赛、计算机专业应用技能竞赛等。

3.1.2 能力的考核与认证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引入行业标准,实施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认证;其他课程采取常规考核方式。 “暑期顶岗”和“适时补岗”实践教学环节由“3 导师”共同考核,企业评价不合格者,该实践环节为不合格。

(1)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采用过程考核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依据是作业、课堂表现、考勤记录等方面的情况。 期终考试以笔试、机试、答辩、论文、总结、报告等形式进行,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考核

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整体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与职业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汇总得出。 与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监理员等职业资格相关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职业技能认证,并将认证成绩计入课程整体成绩(占20%)。 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考核按照学习情境分别进行,课程考核成绩按照各学习情境的考核成绩和权重计算, 不再安排期末集中考试。每个学习情境从知识、技能、态度3 方面分别考核,按各自权重计算成绩。

3.1.3 建立校内外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

为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由黄河水院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与教学系部、教育教学督导组织、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等各方面联合,形成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系统。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坚持学院长期形成的“两级督导、三级监控”和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专业调研制度、社会评价(学生家长、企业及其他)制度等,适时监控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良性循环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3.2.1 实训教学效果显著

实训教学已达到模拟实际工程水平,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指导经验。 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程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过专业建设,教师开发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桥梁工程综合实训,涵盖了桥梁施工的全过程,实训顺序为:桩基检测→结构识图→定点放样→钢筋工程(包括配料计算、下料、绑扎和验收)→模板工程(包括计算、立模和验收),对于混凝土材料,也有专门的整套实训过程。 在每道工序中,都实施“总工负责制”、“项目经理责任制”,教师负责监督和协助学生技术组确定实训操作方案。

3.2.2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提高

通过综合实训2007 级和2008 级的学生,已能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质量验收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也有很大提高。 如,2007 级毕业生郭振中在内蒙古完成了某高等级公路灰土桩的布桩设计,2007 级毕业生马聪聪曾在顶岗期间一个人负责开封县某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工作。 其他还有很多同学,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明显强于往届。 实践证明,“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3.2.3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 融入社会,增加了社会经验,切实理解了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术态度,增强了学习积极性, 适应就业需要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另外,由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近年来道路桥梁行业的发展,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公司一般都是提前来预定。

3.2.4 较好地增强了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用人单位和学校对学生评价、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让学生和家长都清楚地看到本专业的未来,对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实施“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了由学生向工程师的角色转换,而用人单位也更希望多招聘这样的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4321-1234”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模式和已有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工种工作能力,以及企业的肯定,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还须注意,为了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注重学生实践、工学结合的同时,理论学习也不能放松。 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两者在时间上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这一教学模式,我们目前还在不断地研究和完善,以解决仍然存在的研究理论上的创新、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指导老师工作量过大和指导实际工程技巧等问题。 以便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推广和提高。

[1] 夏学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5-30.

[2] 周明星, 孟庆国. 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职业技术教育,2008(4):82-85.

[3] 郑向荣.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6):79-81.

[4] 刘昌明.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评价[J]. 教学研究,2007(5):197~199.

[5] 刘华东. 美国合作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2(10):9l-92.

[6] 邹晓春, 李佑成.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 职业教育研究,2005(2):13-14.

[7] 林海林. 加拿大CBE 模式及其借鉴性思考[J]. 焦作大学学报,1999(3):57-60.

[8] 胡适军.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2+l”教学模式初探[J]. 航海教育研究,2007(4):44-45.

[9] 张树宝,郝华涛,张晓明. “工学结合4+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07(2):52-54.

[10] 秦国防,王东霞.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

[11] 韦东辉. “3+3”工学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我院汽车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时代教育,2010(7):295-296.

[12] 武艳艳,申书兴,翟玉建,等. “一二三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132-138.

[13]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系示范性建设成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B/OL]. [2008-9-12],http://ziyuan.yrcti.edu.cn/dlql/rcpy/rcpy.html.

猜你喜欢

实训职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