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文化市场发展的问题与潜力
2011-04-11黑龙江文化市场研究课题组
黑龙江文化市场研究课题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黑龙江文化市场发展的问题与潜力
黑龙江文化市场研究课题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随着文化产业作用的日益凸显,黑龙江省文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成果也日益显著。但文化市场主体发展规模小、文化市场城乡间布局失衡、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以壮大特色文化市场主体为核心,推进文化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以打造文化精品为突破口,提升文化市场的竞争力;以培育文化市场的中介组织为支撑,解决文化市场发展的短板问题;以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文化消费意识为保障,为文化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等,既是黑龙江文化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需要。
黑龙江省;文化市场;文化产业
近几年,黑龙江省在发展文化市场上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并适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省文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成果日益显著。但由于全省文化市场尚未完全进入有序运行轨道,尤其是文化演出市场、文化人才市场、文化资源市场和文化资本市场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更没有形成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全面发展的协调态势,一些突出的问题仍亟待破解。这也是本文立题的意义所在。
一、文化市场发展的积极态势
严格意义上的黑龙江文化市场的出现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近几年,随着文化产业作用的日益凸显,黑龙江文化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1.形成了文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截至2009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机构达到6.4万个,比2004年增长36.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比2004年增长44%;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1.9%,比2004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84%,年平均增长13%,分别快于同期GDP、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的1.3、0.5和0.9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1.9%,比2004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4%,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分别比2005年提高1.6和0.2个百分点。①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均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局2009年《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统计概览》。同时,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行业在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和加强,继续扮演着文化市场的主体角色;旅游、动漫、会展、网络等文化新兴文化市场主体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文化市场主体发展较快,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2.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文化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出台了《黑龙江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68家单位实现了转企改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撤并到84个。其中,黑龙江出版集团的15家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撤销事业编制591个,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多元,利润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1%。2009年底省市两级报业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发行量达55万份。
3.文化消费逐年增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迅速。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娱乐支出432.9元,比2004年增长50.7%。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496.4元,比2004年增长1.6倍;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7%,提高1.5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观众达92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达到5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全省8个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向社会开放。自2007年黑龙江省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共建成168个新型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45个县级中心升级改造,新建55个乡镇服务点和2 624个村级服务点;组建了5个农村电影院线。上述举措不仅有力地引导和拉动了农村的文化消费,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
4.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不断加快。1991年底,黑龙江省人大颁布的《黑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标志着文化市场管理已被纳入法制轨道。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全省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不断加快,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黑龙江文化市场管理模式曾经被全国誉为“黑龙江模式”。
二、文化市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文化市场构成的基本要素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分析看,目前黑龙江文化市场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发展规模小、效益低。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增加值6.5万元,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增加值仅为4.2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6%。同期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04.1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2%,在全国处于中游偏下水平;占GDP的1.3%,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
2.文化市场城乡间布局失衡。由于在经济、社会、科技、人口、人才、交通和通讯等方面长期处于劣势,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发展相对于城市明显落后。2009年,黑龙江省乡村常住人口1 702.6万,占总人口的44.5%,但农村的文化设施偏少,基本为乡(村)文化站(室或书屋)以及个体经营的彩票、游戏厅、歌厅和网吧,没有专门的艺术表演场馆,文化市场发展规模小、装备差、人员少、力量弱,产业化水平低。2009年,全省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为1 399人,仅占全省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下同)的41.3%;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从业人员仅为12.4%,比全省低25.4个百分点;组织文艺活动4 902次,年收入0.4亿元,实现增加值0.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3.9%、26.1%和23%。如果考虑到其他文化场馆和机构,乡镇文化在设施、人员、装备等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
3.文化消费水平偏低。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产品及娱乐方面的支出占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5%,比2004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相应的支出和比重虽然较2004年有所增加,但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分别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1%、44.1%和51.9%。在文化消费水平方面,城乡居民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于拉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限。
4.文化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娱乐支出432.9元,比2004年增长50.7%。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496.4元,比2004年增长1.6倍;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1.7%,比2004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与此对应的是,消费者喜爱的文化精品得不到满足,大量的文化产品滞销,文化市场出现了“卖难”问题,而这种“卖难”并非是“供大于求”,而是产销出现了严重脱节。
5.文化经营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目前,黑龙江省文化领域不仅技术人才短缺,也缺乏既懂艺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懂经营管理和营销的少,擅长策划、资本运作的更少;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尤其短缺。从目前黑龙江省文化部门及艺术团体的现状看,国有文化单位的经营者大都是从事艺术的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较少,对市场经济不熟悉,对现代管理、资产经营知识的了解亦不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经营手段,加之受经济、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不仅使高水平的人才进不来也留不住,也使得文化企业的效益难以有大的提高。
6.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体制配套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利益纠缠的现象在某些领域还很突出;二是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挫伤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也导致了经营者的依赖心理,经营主体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三是文化各部门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难以形成合力,也使得经营单位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四是一些国办文化经营单位大多数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其既有事业单位属性,又有企业运营特征。
三、文化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
1.以壮大特色文化市场主体为核心,推进文化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拥有大批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成熟的文化市场的重要标志。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主体企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倾力打造培育一批骨干、龙头文化企业。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打造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也应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我们建议:应把以寒地冰雪、历史文化、艺术精品、动漫制作作为四大文化产业群主体加以打造培育,以此推进黑龙江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
2.以打造文化精品为突破口,提升文化市场的竞争力。文化市场要发展,需要借鉴科技发展的“孵化器”成功经验,并在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实施品牌打造工程,这对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为此,一是要依托现有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精品生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区域建设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策划和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精品,以此塑造黑龙江省的文化风格,形成和扩大黑龙江各艺术流派的影响力。二是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一系列各具特色、富有时代气息和较高文化品位的区域文化带;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
3.以培育文化市场的中介组织为支撑,重点解决黑龙江文化市场发展的“短板”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也涌现出一些文化中介组织,如组织大型演唱会等,但仅局限于引进外边的歌星,而黑龙江的文化产品仍然处于滞销阶段,并没有真正地走出去。随着黑龙江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现有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缺乏已成为文化市场整体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文化市场中介组织整合,筹备成立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增强黑龙江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的整体实力,培育一批懂文化懂艺术又懂经营文化产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中介组织,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黑龙江文化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需要。
4.以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文化消费意识为保障,为文化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引导群众树立浓厚的文化消费意识,一是要整合现有的各种大型文化媒体资源,并通过广告投入、媒体宣传、艺术普及讲座等活动,引导市民群众到剧院等文化设施中享受艺术。二是要实行优惠补助,规范管理。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支持剧院为市民群众提供消费得起的文化演出。其中,对低收入者、老年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可实行优惠购票,以引导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应积极支持剧院、院团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演出,对商业演出市场运作的不足部分则应给予适当补贴,以培育文化市场和潜在的消费群体。三是要细分群体,激发热情。根据不同的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激发各群体的文化消费热情,促进高雅文化和民俗文化共生共荣。针对外地游客,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演出项目;针对本地居民,则应不断推出深受市民欢迎的亲民演出,以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四要遵循规律,完善布局。要遵循现代人吃、喝、玩、乐“一条龙”的消费习惯,通过对周边消费人群、消费特点、消费能力、交通配套等情况进行细致的前期调研,科学规划和布局文化设施。
G124
A
1007-4937(2011)04-0040-03
2011-05-12
2010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研究成果
刘伟民(1956-),男,江苏射阳人,所长,研究员,从事哲学与文化问题研究;吕妍(1978-),女,辽宁北镇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哲学与文化问题研究;安会茹(1976-),女,山东无极人,副研究员,从事哲学与文化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