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袁世凯幕府的形成

2011-04-11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徐世昌幕府北洋

李 慧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试论袁世凯幕府的形成

李 慧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袁世凯幕府是晚清非常重要的幕府之一,其幕府无论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还是他巡抚山东,到后来担任直隶总督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而袁世凯幕府的形成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主要通过主动延揽;奏调入幕;幕僚主动投奔等方式推动其幕府的发展。

袁世凯;袁世凯幕府;幕僚

袁世凯晚清重臣,曾经权倾朝野,而其势力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幕府的大力协助,所以从他驻节朝鲜起,就不断网罗幕僚,充实其幕府,当他坐掌北洋的时候,已经颇具规模。正如张一麐所形容“各方人才奔走于其门者如过江之鲫”[1]43。那么袁世凯如此大规模的幕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其中离不开袁世凯采用各种方法对大量人才的引进,同样也包括随着袁世凯幕府的壮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主动投奔。

一、主动延揽

徐世昌、姜桂题、言敦源、吴长纯、刘永庆、田文烈、严修、周学熙、傅增湘等等,这些幕僚都是袁世凯主动访求而来的。

第一,对至亲好友的延揽 如徐世昌是袁世凯的老朋友。1879年4月,徐世昌在淮宁县署治理文案。曾有人描写“徐韬斋与袁容庵初不相识。一日,韬斋诣袁宅,昂然入书斋。容庵隔窗遥见一人自外至,神气爽朗,起身迎之,询知世淮阳县馆客,遂纵谈古今成败,中西异闻。不知者几疑素有深情,仆从侍侧目睹,以为奇。”[2]95所以袁世凯、徐世昌二人,一个浪荡公子,一个布衣寒士,初见即有英雄相见恨晚之意,他们各自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袁世凯曾对人说:“菊人,妙才也。 ”[2]1-2徐世昌则说:“闻人言项城有袁世凯,其人英迈之气,咄咄逼人,特往访之,果一卓绝之士。他日治天下者必斯人。”[2]95袁世凯、徐世昌结交后,就以诚心相待,当袁得知徐入京参加顺天乡试缺少银两时,立即慷慨解囊,拿出一百两白银送给徐世昌。当袁世凯小站练兵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他邀请徐世昌赞襄戎幕,到小站帮他练兵。徐世昌慨然应诺,于1897年8月到小站就任总理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徐世昌的到来,对袁世凯来讲真可谓如虎添翼。从性格、气质等方面看,袁和徐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袁世凯性格刚烈,处事果断,雷厉风行,讲求实际,有着一种锐意进取而甘冒风险的精神气质。徐世昌“学问丰姿俊伟,性质温和,恂恂如儒者,最合达官风格”,“貌似谨厚,内多机变,适合袁氏用人眼光”。[3]273从此,袁世凯练兵有了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和智囊。

第二,对亲朋子弟的延揽 姜桂题同袁家渊源很深,是袁世凯的祖叔袁保恒的把兄弟。袁世凯认为其“谋勇兼优,能识大体,朴诚忠直,晓畅戎机;无军营骄奢浮伪习气,驭下尤能得士卒心”,“实在是宿将中不可多得之员”[4]11,于是把姜招至幕中。吴凤岭是袁世凯家佣人的儿子,从小在袁家长大,后随同袁世凯一起投奔吴长庆。在朝鲜时就是袁世凯的贴身护卫,后来成为其幕府中的重要参谋之一。刘永庆则与袁世凯有姻亲关系,两人从小相识,刘称袁为表兄。“才识闳通,志趣正大”,“严正自持,不避劳怨,十余年如一日”[5]819的他,很快得到袁世凯的赏识,小站时担任粮饷局总办兼转运局总办,掌管全军军需粮饷。周学熙,袁、周两家本为世交。周馥与袁保庆在1868年~1870年间同在两江总督马新贻手下任职,袁保恒、袁保龄(袁世凯堂叔)又与周馥同为李的幕友,后袁世凯又与周馥结为儿女亲家。1901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周学熙以候补分发山东,于是袁召其入幕,负责创办山东高等学堂。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时正值庚子事变后,天津市面制钱极度缺乏,袁知“学熙精干,遂举理财事以任之”。“近畿地瘠赋薄,及练兵处设,直隶首认巨款,已而设审判厅。举行自治,需费益繁,而度支不匮者,皆学熙力也”[6]48。

二、奏调入幕

如唐绍仪、段祺瑞、段芝贵、张怀芝、胡景桂、杨宗濂、毛庆藩等幕僚就是袁世凯上书清廷,奏调入幕的。

第一,对北洋武备学堂学生的奏调 袁世凯深知,练兵的关键是选择具有一定近代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将才和教官,而“淮军诸将领,多以行武起家,说是功名自马上得之,对于军事学习多谩语讪笑”[7]14于是袁世凯奏调了大批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1885年,20岁的段祺瑞考入天津武备学堂,旋分入炮兵科。1888年冬,清政府决定派遣数名武备学堂学生赴德国深造。经严格考试,段祺瑞以“第一名”被录取。[8]603他进入德国柏林军事学校后,在用一年半时间系统学习理论课程后,段祺瑞又单独奉派入克虏伯炮厂学习半年。1890年学成回国,成为中国军界少有的新型军事人才。1896年1月,段祺瑞被袁世凯调至新建陆军,越级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随营学堂总办。而袁世凯的一位重要幕僚张一麐曾经说过:“世凯治兵小站,教练之事,专任之祺瑞”[8]40。 其他如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杨善德,鲍贵卿,李长泰,商德全,王英楷,马龙表,王金镜等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被袁世凯奏调入幕。

第二,对清廷新任、候补或革职官员的奏调。如胡景桂,袁世凯上奏清廷说,“臣查新授布政使胡廷干到东尚须时日,而升司张人骏已请陛见,未便久任稽延,自应委员接署藩篆,俾可交卸。查按察使胡景桂,志趣正大,廉直朴诚,堪以署理。惟该臬司现已奉旨调补湖南按察使,奕应交卸篆务,第念东省当要冲之地,值多事之秋,正在佐治需人,藩臬两司实未便一时全易生手。相应仰恳天恩俯准,臬司胡景桂稍缓赴任,暂留东署藩篆,俾臣得资臂助”[4]229。这样胡景桂就被得以继续留在袁世凯幕府中。分部郎中陶葆廉,前两广总督陶模之子,“自随陶模,周历各省,益考求古今治术源流,中外交涉情弊,兼综并贯”。这样优秀的人才袁世凯当然要招入幕中,于是奏称“臣承乏北洋,集思广益,尤在得人,非妙选贤能,朝夕咨议,惧无以仰宣上德,共济时艰。如该员之学粹品端,必能多所赞助”。[9]1119-1120张一麐也是由袁世凯奏调入幕,但是却与其他人不同。1903年张在首期经济特科考试中就名列第二,作为主考官的张之洞,对其相当欣赏,录取后拟分发湖北,以便招致于幕中。张一麐非常勤奋,其书写文案,“既工且敏,往往他人以数百言不能尽者,以数十言了之,而无不尽之义”[6]59。袁就任军机大臣后,“更倚重仲仁,批答草拟(文稿)多处于其手”。

第三,对留洋学生的奏调。 袁世凯认为“北洋庶政殷繁,百废待举”,非常重视留学生的引进,先后奏调大批游学归国的学生奏调入幕,“陆续派办洋务及师范、实业、各学堂、局、厂”。[5]998而唐绍仪则是他引入的最早的留洋学生。他12岁就远涉重洋,到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美国留学,1881年自美国回国,次年,作为帮办朝鲜海关事务前驻天津德国领事穆麟德的秘书被派往朝鲜。甲申政变中,他与袁世凯结识。“袁世凯和唐绍仪相识后,互相爱慕,两人感情极为融洽,结为盟友,彼此帮助,共求上进”[10]184。 这次事变后,当袁世凯被任命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的头衔驻节朝鲜时,他首先奏调唐绍仪做自己的西方翻译兼随办洋务委员,实际上就是袁的副手。1899年,清廷任袁为山东巡抚,袁立即奏调唐绍仪前去协助,他说:“惟东省交涉,动关全局,现值开办路矿诸务,端绪纷纷,极其繁重……拟并恳恩俯念东省洋务、商务关系紧要,饬将候补知府唐绍仪发往山东,交臣差遣委用,俾资得力,实亦有裨时局”[4]117。唐绍仪的到来,使袁世凯获得一得力助手,他首先就以其智慧和外交才能帮助袁处理了当时极为棘手的教案问题,使山东境内得以安静下来,为袁推行新政创造了好的条件。1901年11月,清廷改任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对唐绍仪形成了一种极度依赖的关系,所以,当清廷任命袁为直隶总督的谕旨一下,袁世凯奏调唐绍仪到北洋的请求报告就呈了上去。他称唐绍仪“历在朝鲜、北洋供差多年,洞达洋情。到东后委办洋务、商务各局,均极得力。该道素为洋人所敬服,而于北洋情形尤为稔悉,相应吁恳天恩,俯准臣将该唐绍仪调随北上,以资差遣,而收臂助”[4]385。于是唐绍仪又随袁到了直隶,担任津海关道,主管交涉和财政,“逮返北洋,世凯倚之左右手”[11]339。 其他如金邦平,富士英,高淑琦,张奎,沈琨,王宰善等留学生都是经袁世凯奏调入幕。

三、幕僚主动投奔

如冯国璋、陆建章、赵秉钧、雷震春、阮忠枢、杨士骧、杨士琦等,都是主动投奔袁世凯幕府的,以便为自己的发展寻找一个更好的舞台。

第一,武备学堂学生与北洋老将的投奔 如冯国璋,早年未能考取功名,“常愧不如诸兄,无以承老父欢”[12]598,后考入北洋武备学堂刻苦学习,“在侪辈中,较通文事[6]25”,考中秀才。1895 年,他充当清廷出使日本大臣裕庚的随员,得以考察日本军制,并将日本军制图籍汇编成数册。回国后,冯国璋将该书呈送给聂士成,却不为聂重视,乃转呈袁世凯,袁得之则“以为大鸿宝也”,赞誉他为“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12]598,并“喜其伉爽”[6]25。 遂立即招入幕中,并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不久升为总办。陆建章,同样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善阴谋,能翻云覆雨,在北洋武人中,有诸葛之号”,小站伊始即投奔袁世凯,并且“受知袁世凯,保道员,改授广东总兵,官入民国”。[6]244雷震春,1880 年投庆军,“肆业北洋武备学堂”[6]224,被调回朝鲜任新军教习,在此与袁世凯相识。小站练兵时,他主动投奔袁世凯,任右翼第三营后队队官。后“有宠于袁氏,荐授谋镇总兵”。倪嗣冲,“初入淮军为记室,由佐杂官,历保至监司”[6]238,小站建军后,投奔世凯治军,“为北洋营务处总办”。赵秉钧,文化水平不高,以文童投左宗堂部“楚军”,后到直隶历任新乐典史、天津北仓大使及直隶保甲局总办等差。1901年,袁世凯被清政府授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赵秉钧投奔了他。袁世凯早就知道赵秉钧深谙缉捕、侦探之道,而且认为他“才长心细,为守兼优”,“智略兼优”,故加以重用,派他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创办巡警。在赵秉钧的努力下,“凡拳匪、溃兵余孽,诛戮略尽,民赖以安”,“以析津繁盛,几道不拾遗”。袁世凯对他更加“推置心腹,言无不纳”。[6]31-32

第二,原李鸿章幕僚的投奔 如阮忠枢出身于淮军将领家庭,1881年,阮忠枢赴京赶考,与北上投奔吴长庆的袁世凯邂逅于途中,二人极为相得,遂结拜为兄弟。1889年,阮忠枢考中举人,投奔李鸿章。李以其出身于武人家庭而能为文,对阮极为器重。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失势,恰逢袁世凯被派赴小站督练新军,阮中枢即投奔于他。进入袁世凯幕府后,就得到袁世凯的极为优容,说他“才长心细,学博识优,平时留心时务”[5]554,“考求东西政术,遇事覃精研思,发抒谠议,类皆确有心得。其办理紧要事件,竞委穷源,洪纤毕举,飞书草檄,赞画独多”[9]1226,所以阮中枢“入幕不长时间,大倚任之,新军军制饷章、文牍机务皆出其手”。杨士骧是李鸿章晚年的亲信幕僚。他为人“敏活机警,善揣摩人意”[6]204。袁世凯出任直隶后,杨投奔袁世凯,并向袁献策说:“曾文正首创湘军,其后能发扬广大者有两人,一为左湘阴,一为李合肥。湘阴言大而不务实,故新回平定后,迁徙调革,即不再能掌握兵柄,致纵横十八省的湘军,几成告朔饩羊,仅剩下有一名词矣。合肥较能掌握淮军,频年多故,遂尚能维持因应于一时。今公继起,如能竭其全力,扩训新军,以掌握新军到底,则朝局重心,隐隐‘望岱’矣。他时应与曾、李争一日之短长,南皮云乎哉!”杨士骧的这番话正好合乎袁世凯的心意,于是视杨为知己,对杨“深依赖之”。袁曾对人说:“天下多不通之翰林,翰林而真能通者,我眼中只有三个半人,张幼樵(佩纶)、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謇)算半个而已。 ”[13]2463由此可见袁世凯对杨士骧的器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袁世凯幕府幕僚来源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人际关系中之各种私谊”,而其对幕僚的搜求也十分努力,再加上各种人才的投奔,其幕府日益形成壮大,汇聚了各方人才。对晚清政局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致“朝有大政,每由军机处问诸北洋”[1]43

[1]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2]陈灨一.新语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3]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6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袁世凯奏议:上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袁世凯奏议:中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6]沃丘仲子.近现代名人小传: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7]张一麐.心太平室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8]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4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袁世凯奏议:下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0]吴长翼.八十三天皇帝梦[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184.

[11]卞孝宣,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12]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5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98.

[13]萧一山.清代通史.第4册[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K258

A

1005-1554(2011)04-0060-03

2011-09-14

李慧(1979-),女,河北邯郸人,广东培正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徐世昌幕府北洋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民国总统徐世昌日记里的“做官秘密”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徐世昌家祠所藏唐人墓志初探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论徐世昌与奉天省警察制度建设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建国以来徐世昌的研究综述
A Two-Ocean Mediterran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