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神话与神话学》教材价值的讨论

2011-04-11张文奕魏李萍

关键词:神话研究学生

刘 潋,张文奕,魏李萍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杨利慧教授的新著《神话与神话学》,作为国内第一部从研究生教学中总结而成的“神话学”课程教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于立足国内外学术前沿,立足研究生教学实际,《神话与神话学》内容丰富、论证严谨,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神话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民间文学专业的三位博士生,从教材使用者的角度,对《神话与神话学》展开了较有代表性的讨论。

刘潋

总的说来,《神话与神话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科书,除了在神话学学科普及教育上的重要意义以外,作者也充分考虑到了年轻读者的需求,学理性、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在比较短的篇幅内,整合了大量的信息,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比较全面的知识。同时重点突出,选择的材料和评述对象也都比较经典,很妥当地呼应了教科书的编撰需求。作为一本教科书,我认为上编最为成功,若论新意,中编为最佳。

就上编而言,《神话与神话学》在评述和借鉴大林先生的理论上较为全面。不过,也存在一个问题。日本的神话作为政治/国家神话最强调的是谱系因素,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读者几乎不需要留意都能感觉到它强烈的神统宗谱的编撰宗旨。而这一宗旨在文本中渗透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很难把它和带有社会性和强调诸神活动的神话割裂开。对大林而言,把这样一种前见带进文章中是相当正常的,该节中关于须佐之男神的一段文字便可从侧面证明这一点。作为日本学者,同时《神话学入门》的基本受众又是日本读者,大林这样分割诸神神话,不论从作者抑或受众而言,都不存在太大问题,可是对别国的学者而言,如果照直接受便会出现偏差。在世界范围内的诸神神话,与日本诸神神话谱系构筑过程及方式完全相同的诸神神话几乎没有,例如:虽然韩国神话也被称为国家神话,可是在诸神谱系等方面与日本不尽相同;希腊神话的谱系则是文人自主编撰梳理的,与国家意志关系不大。在阅读其他大多数国家、地区的神话时,读者是不会产生太强烈的谱系意识的。中国神话的情况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刻意留心,恐怕没有几个读者在看过之后就能理清诸神间的谱系。因此,在不同于日本文化的其他文化体系中,谱系并不能构成当地诸神神话的基础和核心,亦无法成为界定诸神神话的原则。个人认为大林的分类方式虽谈不上错误,但是他的观点无疑受制于日本文化前见。其他文化语境下的学者采纳他的分类时应当多加留意,尤其是当受众不是日本读者的时候。不同文化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前见,如果直接搬用而忽视了语境的话,在传递给自己的受众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误导。

就中编而言,内容新颖,在目前的教科书里,很少见到这样具体的田野调查资料,作者的这部分个案研究是在比较新的演述理论指导下完成的,这一点比起以往的不少教科书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新创。如果在章节安排上能够再稍加调整,并统一一下标题或许会更适合教科书这一编撰需求。

中国古代神话基本上是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加上汉民族文化发展中历史化等因素对它的影响,单独作为一章是没有问题的。第七、八章,虽然一个是汉民族、一个是少数民族,但是从内容上看,基本都是从讲述角度出发,例如场合、讲述人等等(除了第八章第一节以外)大部分内容本质上区别不大,基本接近平行的两章,在具体小节的安排上却完全不同。加上这一部分很突出的个案研究色彩,在阅读这两章时难免会感到有点混乱。如果能把第七、八章重新整合一下可能会更好,比如把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神话整合到一章,分属不同的小节标题,然后把口承神话演述个案研究稍加丰富,(或许可以添加一些在进行田野调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操作过程,对学生应该会很有帮助。因为目前可见的有关演述的田野调查基本都是专著,都集中于学术研究方面,不会特意指导实际操作问题。)单提出来作为一章。

就下编而言,主要介绍神话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其遵循的两大准则是流派和时间。

在流派方面,对于一些不在主要流派之中,对神话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个人却没有太多介绍,例如在神话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形成之前的重要人物维科,新比较神话学的杜梅齐尔,侧重文学、文化研究的约瑟夫·坎贝尔、宗教、历史方面的伊利亚德等。

在时间方面,考虑到作为教科书这一前提,在顺序安排上按照不同流派间的联系进行介绍可能会更好,有助于学生理清不同学派间的传承与创新之处,而不是断片式地接受。譬如“神话与文化遗留物——人类学派”、“神话与仪式——神话─仪典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功能学派”这三节,“人类学派”在第十章,“仪典论”和“功能学派”分到了第十一章,中间却又隔了个“地理─历史学派”。这三个流派彼此间有密切的联系,同作为神话研究中人类学方法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是完全成立的,因此把这三节合并作为一章会比较好。泰勒、安德鲁·兰、弗雷泽同属第一时期,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说法,考虑到弗雷泽对仪典论的决定性影响,把他放在第二时期讨论也未尝不可。第二时期主要就是仪典论的剑桥三人组。前两个时期基本属于早期人类学(Early Anthropology),第三时期也就是现代人类学(Modern Anthropology)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

表演理论的着眼点是口头的和动态的研究,由于与其他理论差别比较大,单做一章或者和一些当代学者的研究放在一起会比较合适。

张文奕

首先,从内容上讲,我认为本书还存在几个可以改进的问题:

第一,本书的上编“神话学本体论”介绍了神话的涵义、特征、与人类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分类等,并阐述神话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神话是如何起源的。在这一部分中,对具体神话文本的介绍集中在起源神话上,比如,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学术界对“女娲神话”进行的研究。这部分的资料丰富翔实,但相对而言,对其他如宗教神话、功能性神话等的关注就略显不足了。比如对同样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的讨论就比较少,而这些应该说是中国神话中最重要的几个组成部分。同样,本书对极具中国特色的“三教合流”的神话体系的探讨也显得略有些薄弱。而作为一名东方民间文学专业的博士生,我感到本书在介绍国外的神话时,偏重于对欧洲古典神话和美洲、非洲等地的土著神话的探讨,对于古代东方,如印度、伊朗等国家神话的介绍略显不足。这当然是与我们当下对东方民间文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整体研究还很不够等情况有关系的,但如果能够适当增加这些地区神话的比例,相信会使本书的内容显得更加平衡,也更能提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从书中对神话学研究史的介绍来看,我感觉到其间似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层。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欧赫美尔主义与帕莱法斯特主义、寓意说等直接过渡到了以麦克斯·缪勒为代表的自然神话学派,这中间的跨越似乎有些太大了。在这2000年左右的时间中,应当会有一些独特的、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或研究出现。这是学生们想要了解的地方,希望作者能对这一时间段内神话学的研究做些更加深入的说明。

第三,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还希望作者多介绍一些神话因素在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尤其是神话情节和结构、神话的思维方式等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比如“拯救”与“宽恕”的主题等等。书中所举的《红楼梦》及鲁迅作品的例子虽然典型,但对专业的学生来讲,显得有些简单和表面化了,可能无法很好地激发同学们对于神话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的深入思考。

第四,书中有些论述部分还有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比如在讲葫芦的象征意义后来为道教直接借用,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1]58,就可以借一两个具体的例子,比如铁拐李的“别有洞天”等,讲讲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被借用的,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这样会使全书的论述更加丰富、生动。

其次,从教材编写方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作者还可以适当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一本教材,本书引证丰富,功底扎实,引用了大量中外学者的观点,但这在另一方面,也使得作者本人话语的权威性似乎有所欠缺,作者本人的观点也就无法得到充分地凸显。这容易给刚开始接触神话学,对各家之言尚不太了解的同学们造成一种困境,使他们难以从宏观上轻松掌握神话学的经典理论和方法。我认为不妨开宗明义,点明神话学研究的芜杂状况,再给出一个或几个当今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说法。这样写,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第二,是我个人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书中大量引用了来自徐汝舟等翻译、G.-H.吕凯、J.维奥等所著的《世界神话百科全书》中的材料。那么这本书的权威性如何呢?是否得到了世界学者的普遍认同,成为了工具书式的研究资料汇编呢?如果不是,那是否会给学生留下一种资料来源不可考的印象呢?

第三,书中部分段落里还应当有进一步的注释,以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其中一些观点。比如作者提到“有许多关注神话功能的学者认为,由于神话思维继续存在,而且神话具有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统一社会、维护信仰观念等诸多根本性的功能,因此神话对几乎所有的社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1]30如果能够在这里列举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和著作,相信对学生们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魏李萍

《神话与神话学》在导言中,指出神话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之后,就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神话学的学科归属:从内容上,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形式上,它是民间叙事中的一种重要文类。同时,也列出了古今中外涉及神话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对该书的篇章结构、分布逻辑、注解形式和教学用法等做了概述性的介绍。在不到两页的篇幅里,既勾勒出了该书的轮廓与编排意图,起到了概括全书的作用,又通过富含热情的语言向学生初步介绍了神话学的研究内容,引人入胜。除此之外,别无赘述,如此紧凑精练的行文在如今著作的导言之中并不多见。

可以从两个方面评论该书的优点:

一方面,从人文学科研究“四论”的方面来观察全书内容;另一方面,从各编结构的方面来观察其内部逻辑性。

(一)从“四论”的方面来观察全书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大都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个维度进行观照,教学亦是如此。在《神话与神话学》中,神话是什么,如何认识神话的起源、本质及其特征,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神话的价值与功用是价值论的内容,而怎样研究神话则属于方法论范畴。作者分别将以上内容分成不同部分来介绍,条理清晰,分布均衡。

上编主要是神话学本体论。作为教材,不可回避需要介绍神话与神话学的概念,并对其做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第一章由词源学上对“神话”意义的不同解释说起,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观点,并指出定义的准确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在借鉴汤普森关于神话“最低限度的定义”等界定的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神话的定义:“神话是有关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narrative),它解释宇宙、人类(包括神祇与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时世间秩序的最初奠定。”[1]5是目前国内神话学研究界中对“神话”的比较新的定义,也是综合性和科学性较强的“神话”定义。接着,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将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三者之间的区别进行比较,同时对神话与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辩明神话定义的内涵与外延、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在第三至五章,结合实例,分别对不同的起源神话作了介绍。此编虽然名为“神话学本体论”,但也包含了认识论的内容:在第二章“神话的起源”中,作者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指出并阐释了原始思维(神话思维)、解惑心理和原始人类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状况对神话产生的重要作用。

对神话的价值论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中编的第九章,分别从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文学艺术与民族精神等方面对神话的价值和功用进行了介绍。下编的重点则是方法论。而对神话的认识论不仅是在第二章,由于神话学的基本概念在全书中被不断强调,因而对这些概念的理论分析就不同程度的渗透在各个章节的内容里。实际上,神话学的认识论在教材中贯穿始终也是与实际教学需要相符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神话是什么,就是“看什么”,还要启发他们怎样认识神话,也就是“如何看神话”。

(二)从各编结构的方面来观察其内部逻辑性

总体来说,《神话与神话学》一书的篇章编排是科学的:上编结合世界各地的神话类型,系统地介绍了神话学本体论与认识论,中编针对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神话学的研究成果,将中国神话学的研究对象与成果作为神话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以此为依托,介绍了口承神话与神话价值论的相关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神话学理论、了解本国神话学的成果,也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神话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将中国神话学的研究现状与成果作了推介,完善了神话学理论体系。下编则是对神话学派理论与方法的概述。

在上编中,作者在日本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所归纳的较为科学的神话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对神话学本体论进行了概述,丰富和完善了前人的成果,为读者呈现了一套被学界普通接受的神话系统。这种编写方法能够让学生以较为稳妥的方式接触神话学并对其主要概念和特征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从教科书编纂的角度,在参考资料的选取和材料的丰富这两项工作上,是做得相当好的。

在中编,作者对中国神话世界的介绍,我认为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在力求对神话学基本知识进行客观全面的概述的同时,将中国神话作为核心部分之一编入书中,并在全书之中广泛使用中国神话作为神话学理论的材料,既保证了教材“言之则实”的权威性,又照顾了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身份和知识构成,将中国神话作为学生潜在的兴趣点与研究对象去详细介绍,有利于中国神话学研究人才的培养。作为目前国内第一部针对文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神话学教材,这种在力求客观、全面地介绍该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研究成果来安排篇章结构的著述方式开辟了教材编写的新思路,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认知的同时,对本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有更多地了解,在其日后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也因为对中国神话的系统介绍并在全书其他部分也使用了大量本土神话,这些为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大大提高了该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因此,该书在编排上的独创性对今后的教材编写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其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研究态度尤为可贵。同时,这也是对中国神话与神话学有一次有力推介。

下编部分在介绍了西方主要神话学派理论之后,作者指出神话研究的新视野,并对中国神话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了阐发,提出了对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建议与思考,鼓励学生对中国神话进而对一般的神话理论进行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神话研究学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东方神话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