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

2011-04-11胡爽平

湖湘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财产性消费

胡爽平

(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党校讲师)

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

胡爽平

(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党校讲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举措,完成这一转变需要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而扩大内需对完成这一转变至关重要。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应把扩大内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来抓。

一、扩大内需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

经济增长的“短边法则”指出,当供给不足时,经济增长由供给决定;当需求不足时,经济增长由需求决定。因此,宏观调控时应及时掌握市场的供求情况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从外需和内需的关系看,近些年我国过度重视外需,轻视了内需。从2001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0.2%,相对于以往的水平提高了3.6个百分比,但在这3.6个百分点里面,出口的贡献率就达到63.9%,可以说,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推力是出口。这种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一是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经济风险不断加重;二是过多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难以获得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国民财富实际上被动地缩水了,过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反过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我国所从事的主要是两头在外的低层次加工贸易,附加值低,国内采购率低,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自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可见,依靠外贸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风险正在增大,过度重视外需和出口已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我国已经到了从鼓励出口到转向刺激内需的关键时刻了。

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关系看,我们过度地依赖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挖掘得远远不够。近几年,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扩大国内投资弥补外需缺口,这是必要的。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们所要解决还是投资增长过快和消费增长过慢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投资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发展不得不重视投资,但不能过度地依赖投资。这是因为:一是增长过快的投资会造成资源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调,使得资源价格机制出现扭曲,从而破坏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危害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行;二是投资过快会拉动部分产业的过速膨胀,引起产业结构的失调;三是为维持一定规模的经济增长,需要更大规模和更快的投资,势必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低消费,损害了人们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四是在超速投资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趋向于粗放型增长,科学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因此,经济发展不能过度地依赖于投资需求,我国应迅速地平衡投资与消费之间关系。

可以说,忽视内需,从短期看,势必导致内外经济失衡;从长期看,经济发展将后劲不足。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科学发展中,扩大内需在这一转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内需和外需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但从国际经验看,大国经济主要是由内需主导的。以扩大内需为主,是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特别是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今天更应如此。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做了论述:“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会出现。所以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过度投机只是金融危机的表现,而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生产盲目扩大和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才是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美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惠及全民,而是倾向富裕阶层,财富的高度集中导致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为了刺激消费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产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和严重超过真实收入支撑的过度消费。有经济学家认为,当年日本、韩国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在成功执行这种政策10到20年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问题,都是通过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才走出困境。

二、扩大内需必须寻找新的需求增长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举措,而扩大内需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变的首要任务。从近期看,当前应扩大内需应对后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市场的变化;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扩大内需。当前,为完成这一任务,应不断寻求扩大内需的新的增长点。

1.挖掘消费性产业的潜力

当前,消费性产业的发展潜力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需求增长点,对国民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参加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体育锻炼、业余文化、旅游休闲等活动。因此,我国在以扩大内需为首要任务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除了要继续重视生产性产业外,还应重视对房地产、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节能环保、林业生态、电子网络等消费性产业领域的挖掘。

2.增强社会事业的发展后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经济的飞速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的开发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国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社会事业倾斜。近些年来对自然环境、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加大。但是,目前社会事业发展速度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教育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问题相当严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没有根本改变;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严重滞后;保障性住房制度刚刚起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落后;我国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还任重道远,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增加巨大的投资和支出来推动其发展,这也正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3.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据专家测算,我国城市人口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每年可增加消费1144亿元左右,拉动最终需求增长2.3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空间大,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至少还可以持续20~30年时间。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潜藏着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可以极大地扩充市场容量和市场需求。推进城镇化,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目前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承载力和容纳力已趋向极限,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效果和空间都不如中小城市。因此,城镇化应把重点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以此来激发广大人民的投资和消费热情,从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作为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上有很大余地,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贫富差距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贫富差距拉大,大部分群众收入水平偏低,消费能力不足。因此应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以此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1.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现阶段,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对于扩大劳动者的消费潜力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劳动报酬占有比例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53.6%),按照2008年的GDP估算,大致可增加1.2万亿元的居民收入;如果按1992年以来居民储蓄率最大值35%匡算,也将至少增加7800亿元的居民消费。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必须改变“强资本弱劳动”的状态,不断健全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努力形成职工收入与其岗位和贡献相挂钩、与企业效益相联系、与劳动力市场相衔接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劳动者报酬的宏观管理,从完善劳动力市场入手,消除市场的割裂状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确保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等各项权益不受侵犯。

2.建立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要建立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各企业要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规,打破企业内部分配的身份界限,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关系,切实解决农民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普通职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工资分配的立法和执法监督。

3.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消费需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绝大多数农村还不富裕,农民群众不富有,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消费水平。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途径之一。要多管齐下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促农增收;进一步规划和盘活农业资源,在特色发展中促农增收;鼓励农户自主创新增收办法,增加收入来源。二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养业结构,稳定总产,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三是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使农民减负,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四是必须下大力气消除二元制度,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劳动者身份界限;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

4.努力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没有多余钱用来消费,也是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我们应努力地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现阶段我国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例还很低且差距很大,为了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体制等方面应通过完善有效保护财产权的法律体系,完善与财产性收入有关的市场秩序,完善财产性收入分配的公平机制等来逐渐完善财产性收入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政府应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另外,要增加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的能力,使财产性收入真正得到倍增。

5.建立税收综合调控体系

为了缓解贫富差距拉大所带来的消费需求不足,除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外,国家应建立有效的税收调节体系,对个人财富的各种存在形态进行全方位的调控。因此,规范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和保护合法收入成为现阶段收入分配税收调控的主要任务。努力使高收入者多交税,低收入者少交税,构建完整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为补充,多方面、多环节对个人收入予以调节;进一步完善税收收入支出机制,对我国城乡低收入者的一些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为其再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创造条件。同时,应加强税源监督和税收征管,建立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交叉稽核制度,实现对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和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

总之,我国具有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只有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扩大内需作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注重发挥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就一定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詹花秀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财产性消费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