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伊斯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新形式的对比研究

2011-04-11李蓝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意识流乔伊斯伍尔夫

李蓝玉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乔伊斯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新形式的对比研究

李蓝玉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追求形式创新,解构传统叙事结构,同时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共时性写作。他们通过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以此构建小说内部世界可能的平衡与和谐。乔伊斯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观,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

形式创新;意识流小说;共性研究;乔伊斯;伍尔夫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 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鼎盛时代的两位文学巨匠,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均出生于 1882年,又同时于 1941悄然辞世。他们一生笔耕不辍,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从而将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推向了高潮。通过两位作家的作品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都受到了心理学与直觉主义的影响,都主张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追求形式美学,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心理真实。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对叙事时间进行非线性的安排,力求表现“心理时间”,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并构建小说世界内部可能存在的平衡与和谐。

1

乔伊斯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是受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古希腊人认为美只关形象,而形象是有感官直接接受的,特别是亚里士多德总会就物体的形式来谈论美。基于美学的形式认识,乔伊斯的主要艺术成就也就见诸于他对小说创作形式的试验与改革。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到《尤利西斯》再到《芬尼根的苏醒》,乔伊斯告别了传统,完成他对现代主义小说形式的创新与试验。他的艺术精髓主要表现在叙事结构与小说技巧的处理上。首先,乔伊斯解构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即历时性写作。他遵循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打破物理的时间概念,使故事在过去、现在与未来驰骋与“绵延”,以此淡化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各种心理活动及现象,在同一时间展现不同人物的意识,进行共时性写作。此外,乔伊斯还利用叙事视角转换、内心独白、回忆、自由联想、感官印象等技巧及语言实验,如新句法 (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在艺术形式上求新求变。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虽不是一部纯粹的意识流作品,但它标志着乔伊斯小说形式革新的开始。作者汲取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及印象派创作艺术特点,将人物的主观感受与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融为一体,同时又运用了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及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描述了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过程即他所经历的情感、精神、心理的各种困惑与矛盾冲突。小说结构新颖,摆脱了情节的约束,超越了时空界限,不时地打破时间顺序。小说不再以外部行为的逻辑和因果关系表现情节,取而代之的是“节奏”。这种节奏表现为意象的更迭、语言风格的变化与斯蒂芬的各种心理变化。《尤利西斯》是乔伊斯意识流创作的经典作品。它是英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也代表了西方小说在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乔伊斯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来命名这部作品,同时又使人物、情节和结果与荷马史诗形成某种互文性。实际他以神话史诗为喻体,重新续写了一部现代人的史诗。《尤利西斯》是乔伊斯意识流创作成熟且成功的一部作品。在情节与结构的安排上,他将传统的物理时间与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相结合,在总体情节发展上进行历时写作,但另一方面又采用柏格森的“绵延说”打破时间的线性发展,使时间在过去、现在与未来融会,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的共时性写作实现了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经验,他对物理时间的消解,使 1904年 6月 16日的布鲁姆日具有永恒的时间感,这一天也使都柏林成为世界永恒的存在。他通过“心理时间”展示了人物纷繁复杂的意识流程与感性经验。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使人物摆脱时空限制,是呈现人物情感、想象、欲望、梦境、回忆与印象的主要艺术手段,很好地展示了人类意识在各种层次上的复杂现象。此外,在《尤利西斯》的创作上乔伊斯解构了传统叙事中唯一的主导风格模式。在长达 18章的小说中,每一章都有各自独特的文体。它们与各章的场景及主题相得益彰,而所有的艺术风格又在全书浑然一体。美国著名乔学专家廷德尔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乔伊斯找到了符合其需要和意图的形式。”《尤利西斯》展示了乔伊斯无与伦比的小说形式美学观点与艺术构思。“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艺术,一种新奇而又陌生的美,一种在陈旧艺术世界和混乱的现实中崛起的美学英雄主义”[1]256。《芬尼根的苏醒》是乔伊斯将意识流小说的创新发展到了极端的一部作品。乔伊斯的创新主要集中于语言试验,他痴迷于发掘语言的各种可能的功能与所指。虽然在时间的处理上,仍然沿用了以一日为框架的结构,但在作品中乔伊斯更注重对梦境的反映,加之语言的晦涩,使小说演化为一个极其混沌无序的虚构世界。他的形式飘忽不定,语义含混不清。有批评家认为《芬尼根的苏醒》是“反叙述”的,它瓦解了文学形式的基本特征。乔伊斯在语言使用上的革命,试图通过语言的独特性来暗示没有被彻底认清的世界。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但世界是无限的,可能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这种纷杂与无限,或许人类认识到了自我的有限与世界无限之间的矛盾。有评论家指出:“乔伊斯的新颖之处在于它的‘无形’。”[2]《芬尼根的苏醒》体现了乔伊斯在小说创作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与实验。它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代作家,也使乔伊斯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乔伊斯一生并没有文艺理论专著,他的文艺理论观点主要散落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乔伊斯把艺术定义为“人类为了美学的目的对于可感知的或者可理解的东西所做的安排”。所以对于乔伊斯来说,美就是将自己感知的事物用某种形式加以表达。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内心的体验外化的过程,也是赋予外在素材以美的形式的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美学认识,才有他对小说形式的不断创新与实验,才有意识流小说在他笔下的不断发展。

2

像乔伊斯一样,伍尔夫是另一位勇于冲破文学传统,积极从事小说形式创新与实验的英国意识流小说家。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对时代的变化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认为应该用一种新的小说形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各种经验。她的《论现代小说》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宣言”。她指出真实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不仅包括物质的表象,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人们各种情感、思维的体验。她把乔伊斯定义为“偏重精神”的作家[3],“他们不顾一切地去揭示内心深处火焰的闪光”[4]。伍尔夫在文章中申明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认为现代小说家不应受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提倡作家的创作自由与创新。正是基于这样的美学认识,她开始了意识流小说创作上的各种尝试。

在某种程度上,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受到了乔伊斯的影响与启发。同乔伊斯一样,伍尔夫在小说创作中发展了自己的情节观。从她的三部代表作《达洛维夫人》、《去灯塔》和《海浪》中可以看到,她的作品是无情节的,很少描写外部行动,小说由很多印象、回忆、联想的画面组成。从小说的结构上来看,她的实验更偏重小说的深层结构的和谐与统一。小说的内部机制更有诗歌的美学结构,是隐形的、抽象的。她在消解时间,进行共时性写作方面也作了大胆的尝试。同样,柏格森与心理学是她意识流创作的理论基础。她的技巧在很多方面与乔伊斯如出一辙。她大胆地运用“心理时间”,善于运用印象、自由联想与回忆;但她的小说更感性、诗化,集中描写瞬间的人物感受,“重要的瞬间”是她小说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与《尤利西斯》一样,《达洛维夫人》的时间表达也是以一日为框架,以两个人在伦敦的一天生活感受为内容,来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达洛维夫人》有两条平行的线索:达洛维夫人在伦敦街头的沉思冥想与史密斯的精神错乱通过蒙太奇的共时性写作,使小说形成了内在抽象结构的和谐与统一。小说充分运用了“心理时间”来表述人物的意识流程与各种感性经验。《达洛维夫人》并没有完全摈弃物理时间,仍然是小说叙事的基础,整部作品描写了人物从上午到深夜的生活经历。伍尔夫别具匠心的地方与乔伊斯非常相似,就是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历时写作的总体线路上建立某一点上的时间横切面,进行共时性的不同画面展示。与乔伊斯一样,自由联想也是伍尔夫的意识流创作的一个主要技法。在《达洛维夫人》中,它是展示人物瞬息万变的重要手段。史密斯走在街头上,由“砍树”联想到战场上的杀戮,自由联想完全是由感官受到了某种敏锐的触动而引发的。在情节上,伍尔夫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故事性。小说的开篇没有背景介绍,读者对具体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几乎毫不知情,作者直接勾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示他们异常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意识活动。《去灯塔》再次显示了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上的突破,其创作技巧较前更成熟了,在手法上有了新的变化。《去灯塔》仍然以反映人物的感性经验为主,深刻揭示了主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作品通过内心独白及叙事视角的转换,全方位展现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她善于扑捉人物的瞬间感受与印象,结合印象主义的技巧,同时又富于小说以诗化的意境,其叙事性就被大大地削弱了。从结构上看,小说具有更强的实验性。它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形式,小说的三个部分“窗口”、“时光流逝”与“灯塔”内容长短不一。叙事很有新意,时间的流程有跳跃感,又有延续性。小说从第一部“窗口”,9月黄昏拉齐姆家的晚会开始,到第三部“灯塔”,揭示了 10年后的一个上午拉齐姆一家人乘船去灯塔的情景。第二部分“时光流逝”将 10年的故事象征性地于一夜之间集中表现出来。《去灯塔》的小说形式在英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它被看做是 20世纪最优秀的英语小说之一。

与乔伊斯一样,伍尔夫对于小说形式的创新从未停止过,而且,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尝试。《海浪》把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与实验推到了顶峰。小说仍无情节,依然以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为写作的中心。小说分 9个章节,描绘了 6个人物从童年到老年的心理历程与共性意识,每一章都代表了人物的某个人生阶段。《海浪》的结构是绝对具有原创性的。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个类似楔子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小说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也仅限于此。而每一章的正文全部由人物的内心独白组成。这样就形成了主客观世界的对应,及隐含的人物与世界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行前进,形成了小说内部结构的一种平衡感。《海浪》在时间的布局上再次创新。小说的物理时间为一日,但它却在“心理时间”呈现了 6个人几十年的人生。其时间感更具有象征性,例如伍尔夫会利用阳光的移动与影子的变化,四季的花开花落,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物从童年、中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而海浪的起伏变化成了整部作品的大背景,象征着时间的永恒,生死往复,更具有一种宇宙的力量与意义。从总体到局部,伍尔夫构思巧妙,颇具匠心。《海浪》的结构既有各部分之间的对应与平行,又有总体与局部的相互渗透与交织。《海浪》在艺术形式上的突破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为现代英国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1]314。

3

作为两位现代主义作家,乔伊斯与伍尔夫都在小说形式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反叙述与共时性写作上表现时间与意识的关系,发展并奠定了意识流小说的叙事模式,使之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代表形式。两人的形式创新都集中在时间、意识与技巧方面。他们改变传统的叙事方式,即淡化故事情节,解构线性的、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逻辑的叙述,取而代之的是以柏格森直觉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时间”的文学应用,即随意识流动的非理性、非逻辑的时间认知。新的时间观改变了小说的叙事形式,两位作家的小说都呈现出一种无形中的有形。新的结构更为复杂与抽象,多呈现为小说在内部机制上的和谐与平衡。

在表现与展示人物的各种意识层面上,两位作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都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真实为基础。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技巧与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纪录人物的观感印象、回忆、幻想、联想、梦境等,来展示人物变化莫测、自由流动的精神活动,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情感经历与心理现象。对人物意识的探索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内容。作为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与伍尔夫都挖掘了长期以来被文学忽视了的人物的潜意识与无意识等心理层面。两位作家力求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表现现代生活本质与人性。他们通过意识流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世界的复杂多变,人们在一战后所饱受的心灵创伤与惶恐,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技术面前表现得浮躁、焦虑、孤独与异化。

为了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两位作家都不断地创新小说的形式,而新形式又必须依赖各种技巧的应用。他们都成功地进行了共时性写作来消解物理时间,利用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技巧以使人物意识能够自由流动。此外,他们都是运用内心独白的大师,为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都采用变换叙事视角来驾驭人物的意识流程,以求达到主客观世界的和谐一致。两位作家在小说形式上的创新都离不开对其他艺术门类及技巧的借鉴。他们的小说都借鉴了诗歌、绘画、音乐及电影艺术中的某些技巧,如意象、象征、色彩对比、节奏、对位法和蒙太奇等。同时他们又进行了语言上的试验,创造了新句法、新词汇。

乔伊斯与伍尔夫小说试验与创新的核心在于小说的形式,他们以心理学和直觉主义为出发点,建立了非理性的文艺形式观,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模式,创立了意识流小说。它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新体裁、新形式,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新模式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在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是最具创新性与实验性的,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他们为英国小说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 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德里克·阿特里芝.后结构主义者乔伊斯:法国人的论文[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33.

[3]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291.

[4] 弗吉尼亚.诺顿英国文学选读[M].纽约:诺顿出版公司,1979:2032.

J4

A

1007-4937(2011)02-0085-03

2011-01-1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语言非工具论系列研究”(11522102)

李蓝玉 (1967-),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从事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诗歌研究。

〔责任编辑:王晓春〕

猜你喜欢

意识流乔伊斯伍尔夫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