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模式与中国低碳经济困境

2011-10-20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消耗量小城镇城市化

李 猛

(上海行政学院,上海 200233)

城市化模式与中国低碳经济困境

李 猛

(上海行政学院,上海 20023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城市化模式以小城镇为主,第二阶段的城市化模式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的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而二氧化碳恰恰来自于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的生产、消费和使用,因此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必将导致不同程度的碳排放。在第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人均水泥、人均煤炭和人均钢材对城市化率的弹性显著增加,进而导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城市化率的弹性显著增加。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将创新驱动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破解城市化模式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形成的严峻挑战。

中国;城市化模式;低碳经济

一、城市化及其模式

从世界发展的历程看,城市化进程起始于工业革命。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提出了城市化这一概念。城市化主要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进程,它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表现为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表现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标志着国家和区域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化。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因而人口大量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人口大量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一方面会使区域生产率提高、赢利能力增强,从而导致新的资本生成和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良性互动,这也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地推进下去。

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度、城市化的空间关系和规模结构的不同,可以划分出几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系看,城市化模式可以细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在同步城市化模式下,城市化与国家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在过度城市化模式下,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迁移之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在滞后城市化模式下,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城市化的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看,城市化模式可以细分为都市主导型、城镇主导型和“双高型”三种模式。都市主导型指的是城市人口增长以市区人口增长为主的模式;城镇主导型指的是城市人口增长以城镇人口为主的模式;“双高型”是城镇人口和市区人口增长速度都相当高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上,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较为典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选择小城镇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发展大城市。冯云廷[1](2005)认为,这两种相互对峙的观点表面上是城市化发展路径之争,实际上是两种城市化模式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反映。矛盾和冲突之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张与城市就业弹性下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扩张,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农村的非农化和小城镇化,二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然而,城市重化工业发展带动的资本密集化趋势,使就业弹性下降,吸纳就业岗位减少。矛盾和冲突之二:城市化过程中地方化效应与城市化效应的偏离。一般认为,城市化过程是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个方面的经济效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在“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下,地方化效应明显较城市化效应显著。尽管小城镇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聚集效应,但优势却主要来源于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所带来的地域集中经济效应,而不是城市本身发展所产生的外部效应。由于城市化经济效应小,城市区位利益难以充分实现,必然导致城市集中程度下降,从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矛盾和冲突之三:规模效益的追求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的相互掣肘。由于聚集程度较低,“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在规模效益上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为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溢出的损失或浪费,表现为服务性产业发展受到限制[2]。由于缺乏人口聚集效应,各个方面的社会化程度则难以提高,各种服务业也难以发展,就业更难以增加。

二、城市化模式与低碳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尽管沿海和长江沿岸的一些地区涌现出了几个现代工商业城市,但总体来说中国此时的城市化率较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有 69个建制市,约 2 000个建制镇,5 765万城市人口,10.64%的城市化率。从 1949年到 2009年的 60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 6.2亿,城镇化水平达到 46.6%,中国城镇化率正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3]。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的城市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城市化模式有着本质的变化。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90年代末期。在这一阶段,中国实施的是“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新中国成立不久后,中央政府就提出了“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指导思想;1978年第三次全国城市会议正式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1980年国务院《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化方针;1990年实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993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第二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实施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城市化模式”。200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区的有序发展”;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把十六大报告中的“加快城镇化进程”改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并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水泥、煤炭和钢铁产业也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而二氧化碳恰恰来自于水泥、煤炭和钢铁等的生产、消费和使用[4]。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对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的生产、消费和使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在图 1中描绘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两大阶段的人均水泥消耗量,横轴为城市化率,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表示,纵轴为人均水泥消耗量,用水泥产量与总人口的比率表示,人均水泥消耗量的单位为吨 /人。数据来源于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图1左侧表示第一阶段人均水泥消耗量,右侧表示第二阶段人均水泥消耗量。比较图 1左侧和右侧可以直观地看出,第二阶段人均水泥消耗量的斜率更高,这表明在第二阶段提高城市化率所消耗的水泥更多。

图1 城市化两阶段的人均水泥消耗量

图2 城市化两阶段的人均煤炭消耗量

本文在图 2中描绘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两大阶段的人均煤炭消耗量,横轴为城市化率,纵轴为人均煤炭消耗量,用煤炭产量与总人口的比率表示,人均煤炭消耗量的单位为吨 /人,数据来源于中国 60年统计资料汇编。图 2左侧表示第一阶段人均煤炭消耗量,右侧表示第二阶段人均煤炭消耗量。比较图 2左侧和右侧可以直观地看出,第二阶段人均煤炭消耗量的斜率更高,这表明在第二阶段提高城市化率所消耗的煤炭更多。

图3 城市化两阶段的人均钢铁消耗量

本文在图 3中描绘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两大阶段的人均钢铁消耗量,横轴为城市化率,纵轴为人均钢铁消耗量,用钢铁产量与总人口的比率表示,人均钢铁消耗量的单位为吨 /人,数据来源于中国 60年统计资料汇编。图 3左侧表示第一阶段人均钢铁消耗量,右侧表示第二阶段人均钢铁消耗量。比较图 3左侧和右侧可以直观地看出,第二阶段人均钢铁消耗量的斜率更高,这表明在第二阶段提高城市化率所消耗的钢铁更多。

图4 城市化两阶段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来自于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的生产、消费和使用。与人均水泥、人均煤炭和人均钢材等材料对城市化率的弹性显著增加这些现象相对应的是,在第二阶段,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城市化率的弹性也显著增加。本文在图 4中描绘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两大阶段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横轴为城市化率,纵轴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总人口的比率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位为千克 /人。作者借鉴陈诗一[5](2009)的估计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年能源消费量得到历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图 4左侧表示第一阶段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右侧表示第二阶段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图 4左侧和右侧可以直观地看出,第二阶段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斜率更高,这表明在第二阶段提高城市化率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城市化模式以小城镇为主,第二阶段的城市化模式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水泥、煤炭和钢铁产业也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而二氧化碳恰恰来自于水泥、煤炭和钢铁等的生产、消费和使用。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对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的生产、消费和使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必将导致不同程度的碳排放。在第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人均水泥、人均煤炭和人均钢材等材料对城市化率的弹性显著增加,在第二阶段提高城市化率所消耗的水泥、煤炭和钢铁更多。与人均水泥、人均煤炭和人均钢材等材料对城市化率的弹性显著增加这些现象相对应的是,在第二阶段,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城市化率的弹性也显著增加,在第二阶段提高城市化率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将创新驱动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破解城市化模式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形成的严峻挑战。

[1] 冯云廷.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J].中国软科学,2005,(6).

[2] 李庄.论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J].求实,2006,(12).

[3] 吴林海,刘韶岭.论城市化模式与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J].青海社会科学,2001,(4).

[4] 杨益明.转型期中国城市化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7).

[5]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F107

A

1007-4937(2011)02-0058-04

2010-12-02

李猛 (1982-),男,江苏淮安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

猜你喜欢

消耗量小城镇城市化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有机化学反应中试剂最大消耗量问题探析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迈腾1.8TSI车燃油消耗量大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