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化产业的思考
2011-04-11宋魁
宋 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经济探求·
对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化产业的思考
宋 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化产业,当前遇到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十分必要,这有利于促进对俄经贸合作升级转型,牵动黑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外向化产业,中俄经贸合作将实现“六大转变”。发展外向化产业,要加强政府层面的交涉、协调,进一步规范中俄贸易秩序;要做大做强对俄贸易龙头企业;构建中俄出口生产体系;扩大对俄投资;启动中俄信息产业园等大项目建设。
黑龙江省;中俄经贸合作;外向化产业
外向化产业发展要立足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地处东北亚腹地中心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对外经贸合作,使黑龙江省真正成为全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我省外向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中俄两国高层领导频繁互访,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为中俄两国经贸科技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2009年9月23日,中俄元首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给中俄地方合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省时做出的“要充分发挥黑龙江地处东北亚腹地中心的区位优势,推动对俄经贸合作,使黑龙江真正成为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的指示精神,黑龙江省提出了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全面提升全省对俄开放水平。这也为我省外向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深,特别是它会通过一些基本机制来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全球竞合推进机制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竞争与合作来进一步促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进步以及参与国际分工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该国或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作用机制。在我省的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进而不可避免地接受全球竞合机制的作用。因此,国际贸易也必然会通过全球竞合机制,来促进我省的技术进步并提高我省的国际分工水平,进而会促进我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省应以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贸易加工区为依托,做足面向俄罗斯乃至东北亚地区扩大对外开放这篇文章,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改善物流、口岸和通关等条件,力争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中心之一。
针对对俄贸易对我省经济发展牵动作用很小这一实际问题,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以俄罗斯等市场为导向,发展我省的外向化产业。这不仅有利于我省对俄经贸适应性战略调整,扩大对俄贸易额,而且有助于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从而实现对外开放和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互动发展。
一、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化产业的必要性
1.发展外向化产业,有利于促进对俄经贸合作升级转型
发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是我省的优势,已经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特色,并已经成为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强势增长,为我们推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的领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省对俄贸易由2000年的13.7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55亿美元左右,五年翻了两番。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重大决策,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年到2008年,全省对俄贸易总额四年累计实现341.5亿美元,年均增长30%左右,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0%以上。在俄投资项目178个,投资总额12.8亿美元,占全省对外投资的40%以上。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对俄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境外能源原材料投资合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政府间和民间的友好往来进一步密切。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双重影响,我省对俄贸易出现下滑,合作项目进展放缓。俄罗斯整顿规范贸易秩序,关闭了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使我国特别是我省对俄贸易企业已有境外市场营销网络中断,市场销售受阻;贸易政策变化频繁,导致木材、化肥等资源类商品进口下降,汽车、家电等商品出口锐减。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挖掘潜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推进对俄合作,不断扩大对俄开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作为对俄经贸大省,“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构筑对俄经贸优势,寻求新突破。培育壮大对俄贸易主体,扩大对俄贸易规模,提升对俄贸易质量,调整对俄合作方向,实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建设外向化产业方面,要取得突破,突出特色,把基地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外向化牵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中俄经贸,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建立外向化产业,开展境内外加工贸易,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商品的生产。这就需要优化贸易结构,重点抓好对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使这两类商品出口占全省对俄贸易出口额的16%;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对俄出口加工产业群,促进对俄贸易产业链的形成;抓好传统骨干产品、地方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2.发展外向化产业,有利于牵动黑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中俄边界的最后勘定,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两国贸易额的快速攀升,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启动,包括石油在内的一系列大项目的落实及互办国家年等活动的相继展开,标志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逐级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容不断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振兴东北战略和俄罗斯开发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战略的同步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俄毗邻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互动是新时期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趋势。
然而,过去黑龙江省抓对俄经贸就贸易抓贸易多,对俄经贸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较小。这需要我们重新定位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工作,应把对俄经贸工作放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因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除传统的贸易形式外,还包括经济技术合作。经济技术合作是中俄经济联系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使生产领域的要素同流通领域的要素、经济要素同科学要素交织在一起,丰富和扩大了中俄贸易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中俄地方边境经济技术合作是黑龙江省特别是边境地区参加国际分工的纽带,是中俄两国间边境地区在经济上、科学上互相依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边境地区的再生产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俄产业合作有利于两国的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经济合力,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利益的共同性和需求的互补性是国际区域合作的两大根本支柱。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组合,这种流动和组合具有不可抗拒的渗透力和凝聚力。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济要素的互补性,是由各国家和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差别决定的。我省与俄罗斯在经济要素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和不足,这种经济要素的互补性是发展我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客观基础,可以使双方在经济合作中得到比较利益。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俄罗斯市场不够对接。目前俄罗斯市场急需的家电、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并不是黑龙江省的长项产业和产品。即便是俄罗斯市场急需的果菜、食品,黑龙江省也没形成对俄出口优势,大都是山东寿光的产品,很少有当地种植、生产加工的水果蔬菜产品。特别是出口加工业就更显不足,地方产品的出口比重很低。这就是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对地方经济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的出口产品中,地方产品的比重仅占不到1/5,进口产品也主要是运往内地,过腹加工率很低,对地方工业发展、结构调整、就业、财政收入等贡献率微乎其微。黑龙江省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省产业结构与俄方对接度低,对俄出口地方产品所占比重小,对地方财源、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等拉动力不强。二是经营主体小,投资能力弱,制约了我省对俄经贸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升。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对俄经贸运输瓶颈突出,一些口岸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大通关的需要。另外,目前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势头强劲,我省对俄进出口额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5,如果不抓住机遇,抢占先机,现有的优势就会丧失殆尽。
二、发展外向化产业,中俄经贸合作将实现“六大转变”
我们要从外向化牵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中俄经贸,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建立外向化产业,开展境内外加工贸易,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商品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外向化产业有利于我省以国际市场(首先是俄罗斯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牵动我省经济发展。
我省应以中俄两国政府批准实施《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为契机,以打造全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为目标,以适应性调整为主导,坚持贸易与投资并重,产业与市场衔接,境内外园区互动,口岸通道建设与边境城镇发展一体,人才与科技合作助推,全方位推进对俄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市场领先原则、互利共赢原则、以质取胜原则和创新发展原则,经过一到两年的调整,贸易秩序得到规范,贸易结构逐步优化,经贸主体不断壮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再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建立起引领国内外、省内外生产企业,链接俄罗斯、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建立起口岸通道功能完备,国际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建立起产业集聚度高、配套能力强、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境内外各类园区;建立起多元投入、多点开发、互利共赢的境外投资合作格局,推动贸易、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
我们要提倡通过中俄经贸合作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促进中俄两国的共同繁荣。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政策调整趋势和中俄经贸合作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发展外向化产业中俄经贸合作必将实现六大转变:(1)从贸易秩序看,从不规范向规范的转变。(2)从合作主体看,从个体户、小企业向有一定规模的大中企业转变。(3)从贸易方式看,从以贸易为主向贸易与投资合作相结合转变。(4)从商品结构看,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向高附加值深加工商品贸易转变。(5)从地理布局看,从以口岸中小城市为主向以哈、大、齐、牡、佳等大中城市与口岸联手共同发展对俄出口加工业转变。(6)从合作趋势看,从一般合作向产业(如通信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业等)合作转变。
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黑龙江省必须适时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努力扩大对俄合作规模,不断丰富对俄合作内涵,切实提高对俄合作质量。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政府层面的交涉、协调,进一步规范中俄贸易秩序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积极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协商,反映俄罗斯政策调整给我国边境省区及全国对俄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借助中俄边境经贸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工作机制,争取与俄罗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协调,解决俄罗斯政策多变、延长海关通关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加大打击黑社会势力、保障我方人员合法权益等问题,为我国对俄贸易创造宽松的环境。建议边境地区省及地市政府出面与俄方相关机构紧急磋商,争取适当延长停止在俄经营零售商品贸易时间,给中国在俄经商人员处理和安置货物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做大做强对俄贸易龙头企业
要不断培育新的对俄贸易主体,引导我国在俄从事经贸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尽快调整经营策略,规范经贸活动,打入俄罗斯本国人的营销渠道,利用俄方资源开拓中高档市场。积极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进入对俄经贸合作领域,到中俄边境省区投资兴业,以南联促北开,使其成为对俄经贸合作的新生力量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我国对俄贸易的主体力量。
3.构建中俄出口生产体系
黑龙江省的大体思路是,在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发展对俄高新技术、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加工、轻纺工业、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在口岸等边境地区建果菜生产基地和对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发展已有的木材加工企业,除向原欧亚国家出口外,应研究向俄罗斯市场返销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的可行性。在铁路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建加工厂,形成口岸地区与内陆市县联手发展对俄出口生产加工业,梯度共同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新局面。
4.抓住机遇,扩大对俄投资
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大了贸易风险,也为对俄特别是对俄远东地区投资带来了一些新机遇。目前,俄罗斯出现五大投资机遇:一是2012年,APEC会议将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举行,将投资61亿美元进行大桥、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被批准并已经开始实施;三是中俄积极开展能源合作,拉动了中俄石油管道设施建设;四是2014年俄罗斯城市索契将要举办的世界冬奥会不仅需要建设一批运动场馆,还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是俄罗斯改善民生,推动住宅建设,出现房地产开发热潮。俄罗斯的这些建设,需要大量基础材料和产品,比如水泥、装饰材料、家具、灯具等。因此,在目前俄许多企业资金严重短缺、某些投资项目成本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有实力并有意开拓俄市场的中国企业应择机进行投资,为深化双方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建立国际物流公司,规范化操作国际贸易业务
要把发展现代流通作为21世纪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增加投资、建设项目、扩大规模,而现代流通这样一个重大的领域,却一直被人们忽视了。国际贸易实践证明,现代物流是“贸易成功的驱动因素”,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要实现跨越性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中俄物流通道及物流企业合作来推动。目前,发展现代物流是中俄两国面临的共同任务。
为此,我们建议在中俄边境省区组建国际物流总公司,在注入部分国家外贸支持资金的基础上,申请办理国家对俄贸易专项资金,并吸收国内知名大企业如长虹、海信、康佳等参股,使其成为市场机制下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可以以资金入股,也可以以产品入股。为确保安全收汇,已与俄方商定在俄罗斯建立保税库,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这样不仅能改变以往企业独立作战、零散到俄罗斯打市场的做法,形成大兵团规模化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新局面,把中国名优产品首先是名优家电和建筑材料等产品大规模推向俄罗斯市场,并在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建立售后服务中心,规范化操作对俄贸易业务。这样等于把哈洽会延伸至俄罗斯召开,真正提高我国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信誉,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开展对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业务。为尽早完成上述项目,带动中俄经贸合作的新突破,希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重塑中国商品形象。
6.加强对从事对俄经贸活动人员的培训
首先,要加强对在俄从事商务活动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形势教育,使他们适应国际特别是俄罗斯的新形势新情况,树立中国公民的良好国际形象,为中俄友谊和合作做贡献。对我国从事对俄经贸活动人员特别是从事资源开发等大项目工作的人员进行俄罗斯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教育他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也要严格遵守俄罗斯的法律法规。
7.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避免汇率波动风险
在当前情况下,中俄两国如果继续使用美元结算,将会给双方造成一定的损失。本币结算不仅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而且还可以避免因为美元汇率变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在适用性和长远性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中俄银行间本币结算的范围,增加企业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
由于目前美元和欧元汇率剧烈波动,这一想法显得尤为紧迫,而且能够帮助金砖四国解决在世界金融危机条件下巩固合作的问题。俄罗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认为,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出口近期向卢布结算过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8.通过大项目带动中俄经贸的大发展
目前,应该抓紧启动中俄信息产业园等大项目建设,这不仅符合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形势,也必将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新突破点和新亮点。
中俄经贸合作仍处在较低的层次上,不仅贸易规模小,不规范,合作领域窄,而且对地方经济拉动力也不强。随着近些年俄罗斯经济稳定增长和国力恢复,扩大同俄罗斯的经贸合作越来越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中俄现代产业园,可以规范中俄经贸合作,带动中俄经贸合作的提档升级。
俄罗斯的信息化程度与我国相当,但其电子信息产业却整体水平落后,信息技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5.3%(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这一比重超过30%),在世界高科技民用产品市场俄罗斯的份额不到1%(美国占36%,日本占30%)。因此,俄罗斯对电子信息产品有很大的需求,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俄罗斯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目前俄罗斯的法律不健全,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有待于加强,我国一些大的集团公司在开拓俄罗斯市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和麻烦,因而不敢大举进入。通过建立中俄现代产业园区,在俄境内建立相应的封闭园区,实现大散件出口,在俄境内组装成整机,一是可以为国内企业在俄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探索出一条使更多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发掘和进入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成为国际化企业之路;二是通过大散件进入俄罗斯可降低关税,减少成本,规避风险,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品在俄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可为俄远东地区增加税收,有助于获得俄远东地区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和保护。
9.应努力消除中俄经贸合作的体制障碍,保证合作渠道畅通
要抓住俄罗斯“入世”的有利时机,积极与俄方解决合作中的体制问题,为中俄合作的有序开展扫清道路。双方要在金融、保险、税收、仲裁、商检、海关、运输等领域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共同打击各种商业欺诈和不法行为,为双方合作主体进入对方市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完善双边贸易协调机制,缔结有关贸易秩序、通关便利化、贸易权益保障等条约。双方政府要为企业间的大项目合作提供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组织协调。
10.建议采用“三来一补”和“三去一补”的方式发展中俄经贸合作
“三来一补”和“三去一补”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最灵活的方式。前者是指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后者是指去图去样加工、去技术去设备生产、去劳动力合作、补偿贸易。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合作方式比较适合互补性经济国家之间合作时采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之间发展这种合作方式尤其适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与远东的剩余加工能力、某些项目的技术优势、剩余劳动力以及俄远东的资源优势,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生产要素跨国优化组合十分有利。
来料加工是一种“短平快”的项目,在我国目前资金不足、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利用“两头在外”的形式与远东地区进行林业合作是切实可行的。它首先在于投资少,见效快,不受国内资金紧张、市场疲软的影响。同时来料加工的超额比较利益对于外方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之对双方的相互合作产生兴趣。进料加工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沿边地区发展也很快,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纷纷从俄进口木材原料,进行初加工或加工成制成品销往内地或出口。把加工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不但可以发挥市场的自发作用,同时也可发挥我国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使我国既得到静态的国际比较利益,也可得到动态型的比较利益。开展两头在外的木材加工贸易,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国森工林区前一段过于追求速度型战略,森林资源开采严重,致使原材料紧缺,而限制原材料出口则是俄长期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以往通过贸易大量进口原材科的途径难以长期为继,所以今后在发展“三来一补”的同时,发展“三去一补”的合作方式就十分重要。绥芬河、东宁等地与俄合作采伐森林资源时,就采用出劳务、设备到俄境内,在国内加工砍伐的木材,将成品返销俄罗斯或双方按比例分产品的合作方式,如此,一旦出现纠纷,我方既不会损失资金,还有俄方木材做抵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投资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俄方的能源、资源、厂房生产我国急需但又紧缺的产品,既进口了俄原材料,缓解我国森林资源危机,又输出了我方的技术和劳动力。
就“三来一补”和“三去一补”的单项规模来说,大多数项目还只是小进小出。从中俄经济发展长远考虑,无论是“三来一补”还是“三去一补”都应在抓好“短平快”项目的同时,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组织大投入,安排大项目,实现大进出,使黑龙江省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中俄区域经济大循环之中。
F269.27
A
1008-8520(2011)05-0014-05
2011-06-29
宋魁(1947-),男,山东龙口人,东北亚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外贸专家组组长。
[责任编辑:赵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