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关于深度开发哈尔滨湿地旅游的思考与建议

2011-04-11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第28期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松江长廊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第28期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迈向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
——关于深度开发哈尔滨湿地旅游的思考与建议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第28期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保护开发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战略,是哈尔滨“北越”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在国际上独具特色的城市中央湿地资源优势发展湿地旅游是当前哈尔滨提升城市核心价值,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抓手。为了实现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当前城市发展中首要的任务是努力确立“三个观念”,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哈尔滨迈向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的路线图是:城市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升级→相关产业跟进→城市增值→城市特色重塑。

哈尔滨;湿地旅游;开发;建议

在新战略“以江为纲”、“以水定城”发展理念引领下,保护开发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战略工程全面展开,松花江湿地旅游渐入佳境。湿地资源价值的再发现成为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市委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围绕如何充分认识湿地资源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水定城”新理念下哈尔滨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借势造势做大湿地旅游品牌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湿地价值的再发现、再认识

对湿地资源的重新发现,是哈尔滨市在新阶段发展思路的重大突破,是哈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突破。新战略赋予静卧城中的大江河、大湿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必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湿地价值发现推动城市整体升值

湿地提升城市价值主要体现在延展城市空间框架、大幅度提升滨水地块土地价格两个方面。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使滨水湿地背后豁大的空间资源得以完全释放,推动城市发展框架在东西走向上的大幅延伸。目前,松花江南岸较大体量建筑主要集中在群力新区东侧至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附近;北岸则主要集中在市行政中心至正在建设的位于虎园西侧港湾附近的文化中心。照此计算,南北两侧还有近200公里的沿江地段有待深度开发。其中,既有北岸规划的省行政办公中心、科技中心、市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奥体中心等“六大中心”,以二纵、四横、十八湖为水系网络布局的北国水城;又有南岸规划的城市之源、时代广场、群力生态公园、四方台遗址公园等“十大景区”;中间的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将由现在的38平方公里规划扩展到240平方公里;金河湾湿地公园、太阳岛湿地公园、阿什河湿地公园等一批临水生态园区相继亮相。这一大批重点规划项目的实施,必然使整个沿江开发跃升到较高水平,带动整个沿江地带土地大幅升值,进而促进城市的整体价值和品位提升。

2.湿地价值发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哈尔滨市是全国七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转方式、调结构任务繁重。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打开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首先,重新定位了沿江地带功能,将传统的沿江岸线“变身”为旅游岸线、商贸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为实现各类产业资源更高水平的组合集结、协调优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其次,湿地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湿地游将同冰雪游并驾齐驱,构成哈市旅游产业大发展的两大战略支点,旅游将成为哈尔滨的重要支柱产业。沿江分布的众多自然、人文资源与设施能够更有力地催生和带动文化、商贸、房地产、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GDP中的绿色含量。再次,“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具有强大的“轴向辐射”作用,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按照经济地理的内在要求,使沿江地带在资源意义上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中心城区服务功能突出、周边地带专业细分协作、沿江轴向循序拓展的良性循环状态。这三方面作用的发挥,都将带动传统产业让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湿地价值发现带动城市品质升华

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的生态文明跨越是世界性的城市发展大趋势。“万顷松江湿地”——一片涵养水源、蕴蓄生命、净化环境的大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一道深沉浩荡、波澜不惊、草长鸥飞的大河流,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成为我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为哈尔滨市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源优势和载体依托。可以预见,通过科学保护和有序开发,“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将形成一条以沃野平川、浩荡大江、湿地湖泽为景观基底,以北国风光、冰雪文化、异域风情为体验要素,极具魅力和发展潜力的生态风景线,成为世界唯一、面积最大的城市中央自然生态景观,推动我们的城市朝着接近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方向发展和转变,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

4.湿地价值发现拉动城市形象升位

城市品牌铸就城市形象。湿地价值的发现,为哈尔滨城市形象增添了一张极富魅力的新名片——“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它以高度凝练的形式,集中着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之精华,体现着哈尔滨的城市个性和自然风情,成为哈尔滨城市形象的核心和本质表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乃至其他大城市中,具有如此广阔深厚的城市中央湿地极其罕见。以湿地价值发现为核心,重塑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哈尔滨市湿地旅游发展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哈尔滨市先后对发展湿地旅游做出了具体部署,并从规划的角度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模式、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金河湾湿地公园、太阳岛湿地公园、群力湿地生态公园、阿什河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旅游项目相继亮相。一些区、县(市)还从旅游产业开发角度组织实施了“湿地农家乐”等系列活动。可以说,哈尔滨市湿地旅游开发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依托在国际上独具特色的城市中央湿地资源优势发展湿地旅游,是当前哈尔滨提升城市核心价值,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抓手,也是我们面临的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地理环境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可以说,随着2008年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点枢纽的建成和蓄水,形成“一条大江穿城而过、万顷湿地横亘城中”的自然生态景观,为哈尔滨市在新的地域生态环境中重新思考发展定位,实现城市价值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上我们感到,哈尔滨市湿地旅游在进一步搞好现有规划项目实施的同时,对湿地资源开发的远景目标还应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结合当前湿地开发的实际,建议哈尔滨市在湿地旅游未来发展目标上树立这样一种愿景:突出丰富的特大中心城市中央湿地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按照高标准规划、分阶段实施、全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湿地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湿地景观建设为突破,以湿地产业开发为支撑,努力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国际重要的湿地旅游目的地,力争成为世界级的湿地旅游之都,为哈尔滨市进一步加快实施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从未来发展趋势上讲,我们认为湿地旅游产业的潜在发展规模应该赶上甚至超越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湿地和冰雪将成为哈尔滨经济腾飞、产业转型、生态文明的两大有力引擎,推动哈尔滨这艘雄踞我国最北端的特大型城市“航母”破浪前行。

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发展愿景,当前城市发展中首要的任务是努力确立“三个观念”,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确立三个观念:一是大旅游观念。要克服就旅游抓旅游的传统意识,改变单纯靠建点收费的低端发展模式,把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在城市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中加以运筹。坚持“以松花江为纲”,秉承“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以旅游发展作为融合剂、催化剂和增塑剂,带动城市区域整体功能的提升和优化。二是大文化观念。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集中体现,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哈尔滨地处松花江畔,哈尔滨城市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松江湿地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两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松花江湿地上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农耕渔猎文化、金源文化、城市建筑文化、民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说是“松江湿地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这些元素都应在湿地旅游产业开发中加以深入挖掘和提炼。三是大产业观念。从广义上讲,旅游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宽泛的产业门类,并与三次产业均高度相关。确立旅游业的大产业观念,就是要以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支点,以休闲服务、旅游文化、旅游地产等为重点,推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新兴支柱产业。

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城市发展的“蓝色转变”。如果从城市发展的具象特征上进行区分,可以说,近年来哈尔滨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发展具有的一个普遍性的特征是先后经历了从灰色发展阶段到绿色发展阶段的转变,即从“水泥城市”向“园林城市”的转变,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直接成果。但这还不够,结合城市湿地旅游产业的开发,哈尔滨市在城市总体形象上还应向城镇组团与湿地湖沼错落有致、清水与蓝天交相辉映、建筑与自然色彩协调的蓝色基调转变,打造“冰城夏都”独特形象。二是实现城市发展的“神气转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国际贸易城市和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历来以大气、洋气著称于世,这也是哈尔滨市在城市发展风格上的不懈追求。在此基础上,随着哈尔滨市湿地旅游品牌的打造,我们认为哈尔滨市在城市风格定位上应更加突出天高江阔、碧水白帆、鸥鹭翔集、芦荻浩荡的湿地独特神韵,实现城市风格上的“神气转变”。三是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建国以来哈尔滨市始终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一条主线。随着科学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实现生态文明成为当前发展中的一个共同追求。生态文明超越了单纯的城市建设以环境保护的层面,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强调城市发展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低碳性的特征。构建生态文明是在工业化、城市化递进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哈尔滨市湿地旅游开发应遵循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打造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的路线图

我们的最高目标是打造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最终形成这样的路径,城市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升级→相关产业跟进→城市增值→城市形象重塑。近期,应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关键性工作。

1.利用城市中央湿地的唯一性,着手开展“申遗”工作

解放思想,大胆想象,超前思维。作为哈尔滨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是一处具有强大生态效应的自然景观,也是世界唯一、面积最大的城市中央湿地,在城市上百年的不断扩张过程中,如此壮观的自然生态景观得以留存,国内国外都是不多见的。同时,松花江湿地还孕育了以渊源厚重、内外兼融、中西合璧、多元共生为特质的浓郁的地域文化,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金源文化、萨满文化、闯关东文化及近代欧陆文化,等等。为此,建议由一位市级领导牵头负责,组成专门力量,借鉴国内国际相关经验,第一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湿地旅游城市,第二步申报列入“世界重要湿地目录”,第三步在条件基本具备时,积极申请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保护,并以此为载体,牵动整个工作开展。

2.规划建设以湿地旅游为龙头的千亿元产业链

湿地是极具魅力的生态风景线,又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北美湿地观鸟已成为一项主要的产业,每年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250亿美元,还可提供6万个就业机会,效益极其可观。要树立大旅游的概念,跳出旅游抓旅游,深度开发与湿地旅游相关的产业,形成系列综合开发产业链,在“十二五”期间,把湿地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与冰雪旅游并驾齐驱的产业,使其成为哈尔滨市的两大亮点、两大名片、两大支柱。按照上述思路,重新规划调整产业布局,研究规划延长做大产业链条。从湿地景色观光、避暑休闲、会展物流、旅游交通、旅游地产、旅游纪念品开发和湿地文化产业等方面构建发展湿地旅游产业链。特别是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发展哈尔滨市旅游地产业,本着更好保护开发湿地资源的原则,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环境友好和资源循环利用型的湿地度假休闲地产,带动地产销售,拉动建筑、装修、家政等相关产业发展,打造千亿规模的新兴支柱产业。

3.加强湿地文化建设

新战略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松花江这条母亲河上,我们在保护、开发、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景观项目的同时,必须正本清源,进行城市文化的发掘、发现、发展与重构,理清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引领城市文化的未来走向,铸就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的城市之魂。旅游与文化是一对双生子。现代旅游产品大多具有生态性和文化性两大特征,生态是原始的自然,文化是历史的精华,二者的结合正是旅游兴盛的根基。杭州西湖因为承载千百年来太多太丰富的文化元素而独具风情,成为人人心向往之的一方“圣湖”。我们要赋予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是“松花江文化”,是“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涵养生发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质地是自然、质朴、开阔、雄迈,发散出来的气质是热烈、浪漫、时尚、率性。我们说哈尔滨是北国滨水之城、冰雪文化之都,欧陆风情之城、哈夏音乐之都,我们还有许多代表这种文化的符号,如太阳岛、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秋林公司、哈尔滨啤酒等等,这些称谓和符号是一百年间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开埠之初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成为一座百年文化名城。但是哈尔滨文化的源流只能是松花江,孕育哈尔滨文化的沃土就是“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可能我们的文化元素中相当一部分是从铁轨上运载而来的“舶来品”,但离开这一方水土就不可能造就如此奇特的文化景观。因此,我们应当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来整合、复兴及重塑新时代的城市文化,打造城市文化独特品牌。

4.强化品牌策划和营销

“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作为城市新的形象标志,是城市价值的发现和复归,如何将其作为哈尔滨最新的看点、最大的亮点、最有价值的卖点推出,成为我们当前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作为新的城市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推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度,但总体上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要打破先开发建设再宣传推介的传统营销方式,将景观建设、客源建设与品牌建设同时推进,进行整体的精心的包装策划,有计划、有目标地系统推销,达到一亮相即惊艳世人的效果。先将本地市民和省内周边地区的游客作为突破口,再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头广告,带动外地人。我们的终极市场目标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但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市场目标,结合我们目前的发展建设水平和外部市场环境,现阶段的市场目标可主攻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进行高频率、大力度的宣传推介,随后再逐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要针对目标市场需求特点,整合优化旅游产品。“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松花江上传说多。要学会讲故事,把我们的文化、文物、文明,风景、风情、风俗演绎成动听的故事,编排在导游词等各种宣传中。

5.尊重自然,合理开发,长效管理

湿地是经历漫长生态循环形成的,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涵养水源和物种、保护水土等重要功能。但其本身极为脆弱,一旦开发不当,会造成整个生态链条的破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所有的开发建设行为都必须建立在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我们不是要改变自然,而是走进自然、融入自然。不是将自然的精华删掉,再人为建立起一批所谓景观,应该是顺势而为,在原有基础上稍加点缀,将人文精神和旅游功能注入其中,使“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成为人们能够以合理的方式亲近自然、与各野生物种和谐相处的平台,人类及其活动应成为其中一部分、一道风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开阔视野,以科学的、辩证的、动态的眼光对“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进行规划设计,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北方湿地风景。要高质量建设,更要高水平管理与运营,确保城市资源不断的持续增值。为此,建议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立即开展相关事项的立法工作,使开发保护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F592.7

A

1008-8520(2011)05-0084-04

(执笔:于汇江,刘滨伟,冯秋萌)

[责任编辑:梁桂芝]

猜你喜欢

松江长廊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漫画长廊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骑马到松江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