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与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2011-04-11王芳
王 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与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王 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资源的凝聚、整合、共享为线索改革现有办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办学环境是湖北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共性需要。湖北高职院校应从办学状态、办学层次、办学体制等方面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职教共同体,培养一大批符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能力强、素质高的合格劳动者,实现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两型社会;办学模式;资源共享;职教共同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十二五”时期,是湖北遵循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由较快发展迈向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精神,[1]湖北高职院校必须从办学状态、办学层次、办学体制等方面努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探究现有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已成为湖北高职院校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2](p2)高职院校在其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器”。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要加快科技进步,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既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劳动者,尤其是与两型产业相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湖北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湖北将发展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经济地位的提升与和谐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必将历史性地肩负起培养适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一线劳动者的重任,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高职院校是改善民生和服务社会的“先行区”。
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着眼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作为涉及民生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努力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与两型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两型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培养的规模满足两型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要大力提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重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应自觉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校园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之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用。
办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定办学理念为指导,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诸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与高校投资经营方式、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有机整合;是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政府、投资者、办学者(校长)、教师、学生和人才消费者等各利益群体的利益选择和互动逐渐形成的规范化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的典型范式。[3](p16-20)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模式的选择既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各参与要素之间利益制衡的结果。由于历史、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湖北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距离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1.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统筹不力,高职院校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
湖北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5所,仅位于武汉市的就有30所,分布过于集中。由于各校的隶属关系不尽相同,各自为政,一些院校为了上规模,纷纷扩充地盘,修建校舍,添置设备,办学资源的整体浪费问题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办学模式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多头管理、投资分散,许多院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设施和设备,缺少必要的专业实习场所和环境,导致办学条件的紧张和超负荷运转。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市场机制仍缺乏有效衔接,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许多高职院校要么沿袭中职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么照搬普通高校办学模式,没有形成市场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合理模式;对湖北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人才需求状况、产业结构特点以及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缺乏调研,其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一方面,院校特色淡化,办学目标、定位、学科专业趋同;而另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第三产业类专业、与湖北农业大省省情相关的农、林、水产、农副产品加工类专业等则明显不足。同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忽视学校、社会、企业、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办学主体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校企联合、行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步伐迟缓,以政府为主导、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湖北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还是典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体制,各级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这种单一的办学体制导致湖北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模式单一,学校管理僵化,而由此形成的单一的投资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明显不协调,不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抑制了地方、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缺乏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和内在动力。
4.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突破单一的学历教育和封闭式办学模式,符合现实需要的短学制、职业培训、半工半读式的职业教育相当缺乏,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湖北高职院校仍然采用的是固定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要求学生统一按照规定的时间学完全部课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湖北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其接受的教育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服务并满足其终身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建议
高校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变化是高校适应社会与规律的自主选择的产物。湖北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的锐意改革,已进入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时期,建设两型社会有望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针对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纲要》提出的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笔者认为以资源的凝聚、整合、共享为线索改革现有办学模式,融入产业、行业、企业等要素,营造和谐的办学环境是湖北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共性需要。
1.改变封闭的办学状态,营造开放的办学环境。
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湖北高职院校要以开放促发展上的新突破。首先,要对境外、省外开放。通过开放引进智力、技术、资源、资金、管理经验等,以开放的思维把握湖北高职教育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构造比较优势,培育专业特色,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高职教育也应在办学模式上更多地融入国际化进程。特别要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以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并利用自我实力抢占技术教育市场的国际份额,同时将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本土化,形成湖北高职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对省内、区域内开放。各高职院校应围绕开放,探索区域内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职教集团的组建,挖掘各高职院校长期积淀的资源优势,以共建、互补、共享、多赢为目标,从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实现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开放。如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联盟”及签署的“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计划”,其成员涵盖了城市圈内43所高职院校,借此构建的平台将加快城市圈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推进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质量标准与效益最大化,使高职院校全面优质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2.改革单一的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社会认可度低是目前湖北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欧盟各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提高质量、培养适切性人才是增强高职教育对社会吸引力的决定因素。[4](p47-51)为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各高职院校应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办学模式,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打破条块分割和封闭状态,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国家示范院校可广泛吸纳政府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人才中介机构、大中企业和其他高职院校参加,构建多元投资机制,营造多元化的高职教育结构以突破办学资源的瓶颈;还可通过“股份合作”、“公办民助”、“国有民办”、“项目融资”等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相互吸引凝聚。通过吸引社会投资,不断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
3.丰富办学层次,畅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应探索打造“大职教”体系,即纵向上构建职业教育完整的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横向上设计与高职教育系统沟通的渠道,搭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由此,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探索有利于城乡劳动者继续学习的政策措施和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成人继续教育网络,逐步形成以成人继续教育为纽带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两型社会建设。应该做到:
一是由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全日制与短学制并存方向发展。即通过多种学制、多种形式、多种办学模式,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是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存方向发展。即顺应社会需求及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教育机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成人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技术等级教育、短期就业培训教育等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三是由单一层次的学历教育向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方向发展。即在办学层次上可纵向延伸,“低移”与中职相连,“高移”与高职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相接,使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不是各自分离隔绝的“终极教育”,而是相互关联的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是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即建立完善的教育回归制度,满足高职教育人才的素质提高与岗位转换的需要。
教育部在2011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积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5]近期出台的湖北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方案也显示,今年全省有8所高职院校试点单独招生改革。这些高校将拿出当年招生计划中的一部分,单独招录考生,考生不再参加普通高考、高职统考及录取。相信相关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立交桥”的打通和中、高职的衔接。
4.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双主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不同,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产业服务,强调地方性的特点。[6](p58)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湖北高职院校必须紧密依托湖北支柱产业办学,依托省内大型企业办学,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专业建设应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7]
一是要创新适应“校企双主体”理念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湖北高职院校应围绕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立足城市圈内企业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构建符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与创新多学期、业余段、分段式等教学组织形式,为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教学创造条件。
二是实施“校企互聘共培”,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优秀骨干团队。湖北高职院校应以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为切入点,通过“校企互聘共培”的方式,充实以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代表的兼职教师队伍,如湖北省教育厅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的“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已聘请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同时,也应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改造和提高专任(兼职)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执教能力,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优秀团队。如目前已经启动的湖北省“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预计将有近千名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服务,这将有助于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社会。
三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能力。湖北高职院校应努力建设面向两型产业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中心,积极参与本土人力资源开发,组织企业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农业技能培训和相关技能鉴定,使本土人力资源变为本土人才资源,服务本土经济建设,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2010-07-29.
[2]刘克利,钟志华.两型社会干部读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潘懋元,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1,(4).
[4]陈衍,李玉静,等.欧盟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4).
[5]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DB/OL].http://www.moe.edu.cn,2010-04-10.
[6]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鲁昕.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N].中国青年报,2010-09-13(11).
G719.21
A
1003-8477(2011)05-0176-03
王芳(1964—),女,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交通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FJB080586;项目主持人:盛建龙);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20095102)。
责任编辑 张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