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贡举钩沉
2011-04-11周腊生
周腊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2000)
众所周知,西夏也开过科举,但是由于文献的缺失,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西夏科举资料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年的,一直都非常零星,无法理出眉目。本文拟就笔者所能见到的点滴资料做一个初步辨析与梳理,并对有些情形斗胆作点推测。
一、首开贡举于乾顺时期
《西夏书事》在“绍兴十七年、夏人庆四年……秋八月,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此处有按语曰:“此西夏设科目之始。惜其制史阙之矣。”[1]这个按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不少著述谈及西夏科举都采用这个说法。
如《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就说公元1147年是西夏首开贡举之年[2]。
《遗失了的西夏王朝》中《尊儒兴汉》一节曰:“在推行儒学的同时,仁孝也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科举制度。夏人庆四年(1147年),仁孝在中兴府设立唱名法,策试举人;后来又设童子科,实行科举考试,用科举考试的办法任用官员。”[3]《宁夏古代历史纪年》说:
1147年(丁卯,夏人庆四年,金皇统七年)
李仁孝在夏国始立科举取土制度,对殿试及第的进士呼名召见。[4]《宁夏通史·古代卷》说:
1147年 夏人庆四年 夏国始立科举取士制度。[5]
隆炜《中国通史》也是采用这一说法[6]。
其实,此按语颇值得商榷,“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等语,也可理解为此前有过科举而未立唱名法,宋朝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唱名法的。而“复设童子科”可以理解为恢复以前中断了的童子科。“取士日盛”则可理解为以前有过科举但取士不盛。
对此,早在1997年李蔚先生就提出过质疑。他说:“公元1146年(夏人庆三年)八月,‘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盛。’(原注:《西夏书事》卷36)立唱名法,说明仁孝时期,也像宋朝一样,设有进士科进行考试。凡是经过皇帝殿试被录取的进士按规定要宣布名次,名曰唱名,又叫传胪。至于童子科究竟何时设立?从仁孝四年复设童子科,似乎是从仁孝开始,但从西夏蕃汉教授斡道冲‘五岁以尚书中童子科’(原注:《西夏书事》卷36)推算,说明西夏童子科,早在崇宗乾顺之时已经设立。”[7]他的质疑与推测都是有道理的。不过,李先生此处也有一个重要的失误:他把时间往前错算了1年。
相对而言,保存西夏科举资料较多的是《西夏书事》。但是此书出自清代,有关西夏科举的资料都是辑录而来。笔者所能见到的最早载有零星西夏科举资料的史籍是《宋史》,上述相关记载的文字为:
十三年,夏改元人庆,始建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亲为训导……十五年八月,夏重大汉太学,亲释奠,弟子员赐予有差。十六年,尊孔子为文宣帝。十七年,改元天盛,策举人,始立唱名法。[8]
此后,《钦定续通志》说的是:“宋绍兴十三年,仁孝改元人庆,始建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尊孔子为文宣帝,复改元天盛,策举人,立唱名法。”[9]《钦定续文献通考》说的是:“大德五年,子仁孝嗣。十三年建学校于国中,立小学于禁中,亲为训导。十六年,尊孔子为文宣帝。十七年策举人,始立唱名法。”[10]
早期记载都没有下西夏科举从人庆四年开始的断语,都只说“始立唱名法”。
正如李先生所言,这个按语还跟该书后面的记载相矛盾。同卷又云:“绍兴二十一年,金天德三年,夏天盛三年(1151年)……冬十二月,以斡道冲为蕃、汉教授。”“道冲,先世灵州人,祖从德明迁兴州。世掌夏国史职。道冲年五岁以《尚书》中童子举。长通《五经》,译《论语注》,作《别义》三十卷,又作《周易卜筮断》,以国字书之,行于国中。”《西夏书事校正》注明此记载来自虞集《道园学古录·西夏相斡公画像赞》[11],然而虞集的原文为:
公姓斡氏,其先灵武人。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公讳道冲,字宗圣。八岁以尚书中童子举,长通五经,为蕃汉教授,译《论语注》,别作《解义》二十卷,曰《论语小义》,又作《周易卜筮断》,以其国字书之,行于国中。至今存焉。官至其国之中书宰相而殁。[12]
《宁夏志笺证》所引《西夏相斡公画像赞》也是说斡道冲8岁中童子科[13]。斡道冲天盛三年(1151年)为蕃、汉教授,如果1147年为首次开科,依照虞集原文,道冲中童子科时8岁,那么到1151年只有12岁(如果是5岁中童子科,则更只有9岁),10来岁的孩子担任一个国家的蕃、汉教授显然是不可能的。
照说,即使他有出众的才华,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起码应该有30多岁,这样才有威信,才能服众。我们找不到斡道冲的生年资料,但知道他在“为相十余年”后卒于淳熙十年(1183年)[14],西夏第四位皇帝李乾顺(1086—1139年在位)即位时仅3岁,在位长达54年。无论斡道冲担任蕃、汉教授时是30岁(相应的中童子科为1129年)还是40岁(相应的中童子科为1119年),抑或是50岁,则卒年相应为62岁或72岁或82岁,都是说得通的。因为他还担任过翰林学士,“任得敬进为国相后,斡道冲不畏权势,冒杀头的危险多次弹劾任得敬滥杀无辜,网罗亲党。任得敬恨得咬牙切齿,想杀斡道冲,只是斡道冲名气太大,杀了恐引起众怒,只好让斡道冲闲居在家,不准他参理国政。为此,斡道冲沉沦几乎二十年……西夏乾祐元年(1170年),任得敬篡权阴谋被粉碎,第二年五月,李仁孝以斡道冲为西夏国中书令”[15]。所以,他中童子科应在乾顺时期。
乾顺时期童子科是偶尔一次还是多次,是单开童子科还是同时开进士科,我们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不得而知。笔者倾向于只是偶尔开了一次童子科,而没有进士举。因为乾顺于“夏贞观元年……秋八月,始建国学……置教授,设弟子员三百”[16],那时汉学只有300人,规模太小,先前只有蕃学。有学者说:“经初步考察可知,西夏《诗经》译例中有半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失误,这说明西夏知识分子对于《诗经》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熟悉,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古典文学没能成为党项文人文学的滋养。”[17]所以,靠新办的300人的汉学来推广中原文化,杯水车薪,不可能同时开设诸种科目。
再说,西夏人对科举也还有个理解、认同的过程。同时的辽国于统和六年(988年)即已正式开科取士,此际西夏尚连汉学都没有设立,可见他们对于中原文化与科举的认同要滞后得多。不过,即使只是偶尔单开了一次童子科,我们也不能说童子科不算科举。
因此,我们似可以断言:西夏首开贡举于乾顺时期。
二、具体可考的科举考试三次
1.夏人庆四年(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八月一次。此次考试的主考官、录取进士人数及状元姓名均未见记载。
既然首开贡举于乾顺时期,这次开科笔者理解为只是恢复。为了恢复,此前数年西夏人已经在着手筹备:
绍兴十四年、夏人庆元年……六月,令州县各立学校。国中增弟子员至三千人。[18]
此处原有按语:“此西夏立学校之始。”这个按语与事实不符,同时也自相矛盾。同书卷31另有记载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夏贞观元年……秋八月,始建国学。自曩霄创建蕃学,国中由蕃学进者诸州多至数百人,而汉学日坏。士皆尚气矜,鲜廉耻,甘罹文网,乾顺患之。御史中丞薛元礼上言:‘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为程文,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兴行,良由文教不明,汉学不重,则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董子所谓‘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于是乾顺命于蕃学外特建国学,置教授,设弟子员三百,立养贤务以廪食之。”《宋史》卷486、《钦定续通志》卷605、《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48都记载了此事。《羌族教育发展史简述》则说:“元昊建国第二年(1039年),正式设置蕃学汉学,选蕃、汉官僚子弟入学,任命野利仁荣为蕃学主持,并下令各州普遍设置蕃学,设教授训育学生。这是西夏建立学校之始。”[19]《西夏人才的培养和选用》一文也认为1039年是西夏建立学校的开始[20]。可见乾顺时期就设立了300人规模的汉学,再往前有蕃学,也有汉学,蕃学也是学校。“元昊的重蕃学,在客观实际上,恰巧变成了重儒学。因为蕃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西夏文翻译汉文儒家经典,来教育官僚子弟。故‘蕃字’、‘蕃书’不过是传播儒家思想的工具……从民族政权的根本利益考虑,元昊不得不打着‘蕃旗’,极力‘汉化’。这是他机智而大胆的抉择”[21],人庆元年不是“西夏立学校之始”,而是大大地扩充了学校的规模。
复立小学于禁中。凡宗室子孙七岁到十五岁皆得入学。设教授,仁孝与后罔氏亦时为条教训导之。[22]
绍兴十五年、夏人庆二年…… 秋七月,初立太学,国主亲视之。立大汉太学,仁孝亲释奠,赐予有差。[23]
绍兴十六年、夏人庆三年……三月,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24]
不仅这次科举之前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这次科举之后,西夏人还在进一步实施科举基础建设:
绍兴十八年、夏人庆五年……三月,建内学。
仁孝亲选名儒主之。史臣曰:“自乾顺建国学,设弟子员三百,立养贤务。”仁孝增至三千人,尊孔子以帝号,设科取士,又置太学、内学,选名儒训导。观其立纲陈纪,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25]
绍兴二十一年、夏天盛三年……冬十二月,以斡道冲为蕃、汉教授。[26]
绍兴三十一年、夏天盛十三年春正月……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为学士。[27]
可见仁孝时期西夏人对于科举也高度重视起来,仿效宋、金两朝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这次科举考试前后的科举制度建设我们从《宋史》卷486、《钦定续通志》卷605、《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48都可找到佐证,兹不赘。
2.夏天庆十年(宋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三月举行科举一次,状元李遵顼。主考官及录取人数待考。
嘉泰三年、夏天庆十年……三月,策士,赐宗室遵顼进士及第。
遵顼,齐王彦忠子。彦忠材器英敏,善骑射,饶武略,遇事敢为。任得敬害其能,中以蜚语,贬守凉州。在郡有政绩,蕃、汉畏怀。得敬诛,召入为马步军太尉。卒,谥忠武。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纯佑廷试进士,唱名第一,令嗣齐王爵。未几擢大都督府主。[28]
遵顼,始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为大都督府主。[29]
大安三年,安全薨,族子遵顼立。遵顼,先以状元及第,充大都督府主。[30]
遵顼,齐国宗武王彦宗子,始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为大都督府主。[31]
遵顼,始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为大都督府主。[32]
遵顼,齐国宗武王彦宗子,以宗室试,进士及第,为大都督府主。[33]
李遵顼(1163—1226),党项族人,本姓拓跋,其祖上在唐末帮助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遵顼为西夏襄宗李安全的族侄。其父李彦宗,受封齐国忠武王。遵顼41岁状元及第后,袭封齐王,充大都督府主,统领军马。皇建二年(1211年),废襄宗自立,改皇建二年为光定元年。当时,西夏臣属于金。金卫绍王承认既成的事实,于金崇庆元年(1212年)三月遣使正式册立李遵顼为夏国王。
李遵顼在位期间,黩武好战,先是改附金抗蒙国策为联蒙攻金。光定七年(1217年),蒙古人前来征兵,他却拒绝。蒙古军因而包围其都成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他仓皇出避。十年(1220年),遂欲联金抗蒙,被金拒绝,又联宋攻金。连年征战,国力大衰。十三年(1223年),在内外交困中,传位给其子李德望,是为献宗,改元乾定,自称太上皇。公元1226年2月,闻蒙古自西域攻夏,惊怖而卒。得年64岁,庙号神宗。
西夏宗室不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与寒士争挤独木桥,而且能点为状元,这与其他王朝颇为不同。如宋朝就有规定,有官职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须另设考场,且殿试不得点为状元。这一规定一直被认真执行着。南宋有一例宗室参试,本已被定为状元,最后还是让给第二名了。秦桧独掌大权很多年,尽管多次有阿谀奉承者怂恿,也没敢让他的子孙当状元。这是较合理的。宗室本有各种特权,在跟寒士共挤科举独木桥时理应有所限制。
在整个科举史上,状元宰相已是世人称羡不已的殊誉,李遵顼以状元当了皇帝,则更是科举史上仅见之事[34]。
3.夏乾定三年(宋宝庆二年;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举行科举一次,也许就是最后一次,状元高智耀。主考官及录取人数待考。
宝庆二年、夏乾定三年……三月,策士,赐高智耀等进士及第。智耀,右丞相良惠孙。见国事殷,不愿受职,后隐贺兰山。[35]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国。曾祖逸,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本国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36]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国。曾祖逸,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本国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37]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祖良惠,为右丞相。智耀登本国进士,夏亡,隐贺兰山。[38]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国。智耀登本国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39]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国。祖良恵,为右丞相。智耀登本国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40]
高智耀,河西人,世仕夏。祖良惠,为右丞相。智耀登本国进士,夏亡,隐贺兰山。[41]
这些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歧义的说法。虞集《龙兴路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说高智耀“举进士第二人”[42]。《元史》等都没有明确高智耀的进士名次,只有《西夏书事》将他列为状元。《西夏书事》虽然晚出,必定看过虞集的记载,虞集说其是第二名,《西夏书事》却说其是状元,当另有所本,此取《西夏书事》的状元说。
综合种种记载,我们可得其小传如下:
高智耀(1200?—1265)[43],河西(今甘肃西部)人,字显道。世代为西夏重臣。曾祖高逸,官至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智耀考上状元后不久,西夏就亡国了,遂隐居贺兰山。元太宗于西夏故家子弟中访求贤才,不少人都推荐智耀。召见之后,太宗打算委以重任,但他坚决推辞回乡了。向镇守西凉的皇子奎腾建言善待儒者,被采纳,想给他安排官职,他又拒绝。宪宗即位,进见时又提出免除儒者劳役,被采纳,但是实施效果不佳。世祖即位,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再进言释放被俘的儒者,并免除他们的劳役之事,这次世祖高度重视,特签署公文、铸印,命他到各地甄别、实施,结果解救儒者达数千人[44]。
太祖初年征用西夏旧乐即是“以河西高智耀言”[45]。
至元五年(1268年)元朝设御史台也是采纳他生前的建议。他当时亦因此被擢为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后奉命报聘西北藩王,解释采用汉法的原因,赴任途中病死于上京。世祖闻讯,深为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元史》有传[46]。
智耀有三个儿子。长子早卒;次子高长寿,官至佥行枢密院;三子高睿(1249—1314)最有作为,官至南台御史中丞,务持大体,有儒者之风。高睿之子高纳麟官至太尉、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大夫,高睿父子《元史》亦皆有传[47]。
三、无法确考的科举考试两次
1.仁孝前期一次,状元高岳。主考官及取士人数待考。
公讳智耀,字显道。曾大父西夏进士第一人。大父,大都督府尹。考讳惠德,中书右丞相。[48]
《西夏书事》、《元史》、《钦定续通志》等多种记载都说当右丞相的名良惠,是智耀的祖父,这里说是“考”,名惠德。《宁夏古代历史纪年》也说:“西夏人高智耀,其祖高良惠,是夏国李德旺时的右丞相。”[49]良惠究竟是智耀的祖父还是父亲呢?
脱脱(1314—1355)于至正三年(1344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时,虞集(1272—1348)尚在世,是《元史·高智耀传》在前,还是虞集的《重建高文忠祠记》在前,还难说,当然也不一定在前的就可靠。但是《钦定续通志》、《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西夏书事》等都是著名学者编定的,此处他们都沿用《元史》的说法,笔者觉得还是《西夏书事》、《元史》等几部书的说法较为合理,那就是祖父。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关记载进行分析:
宝庆三年、夏乾定四年……夏四月,右丞相高良惠卒。
……良惠内镇百官,外厉将士,日夕拒守,自冬入夏,积劳成疾。僚佐劝自爱,良惠抚膺叹曰:“我世受国恩,不能芟除祸乱,使寇深若此,何用生为?”遂卒,年六十七。[50]
高良惠虽然是劳瘁而卒,也活了67 岁,在当时寿数不算低。死于宝庆三年(1227年),跟高智耀卒年相距59年,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样的时间跨度也应该是祖孙关系(高逸、高良惠父子的卒年相距仅18年,见下文)。
通过《西夏书事》、《元史》等相关引文,我们知道这位“大都督府尹”是高智耀的曾祖高逸。而夺得“西夏进士第一人”的又是高逸的父亲,也就是高智耀的高祖,那么此人夺魁应该早于高智耀七八十年,也就是约在1146—1156年间,这正是仁孝(1139—1193年在位)[51]执政的前期。
那么,这位状元是谁呢?我们可以找到一点记载:
乾道元年、夏天盛十七年春正月,使贺金正旦。
使人为武功大夫讹罗世、宣德郎高岳。岳官至枢密直学士,历世通显,至孙良惠为夏国相。[52]
乾道六年,夏乾祐元年……冬十一月,遣使如金谢。
仁孝遣殿前太尉芭里昌祖、枢密直学士高岳奉表谢金。[53]
很显然,这位高岳就是我们说的这次考试的状元。夏天盛十七年(宋乾道元年,1165年),他只是宣德郎[54],可见入仕时间不是很长[55],似应不超过10年,跟我们上面的推测大体吻合。夏乾祐元年(1170年),他已经是枢密直学士了,才5年时间,可见他后来升迁还是挺快的。已经发现他两次出使金国的记载,说明他长于外交,娴于辞令。还知道他教育有方,子孙都有较大作为,以至西夏也出现了同一家族产生两个状元的盛况。
古人结婚早,假定高良惠出生时高岳45岁,则高岳生于公元1117年。如果像李遵顼一样41岁状元及第,则他夺魁于公元1157年,这也跟我们上面的推测大体吻合。乾祐元年(1170年)他已经是枢密直学士,从上面的引文可知这就是他最后的职位,这似可反映出他夺魁时已不再年轻。
他的儿子高逸能找到一点记载:
嘉定二年、夏应天四年……三月,蒙古兵入河西,大都督府主高逸死之。
金叛人李藻、田广明等劝蒙古伐金。蒙古主恐夏国议其后,先举兵出黑水城北,由兀剌海关口入河西。安全遣世子承祯为主将,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元帅,督兵五万御之,大败。逸被获,不屈死。[56]
高逸死于嘉定二年(1209年),他被称为“大都督府令公”,显然德高望重,依上文推测,被杀时68岁也说得过去。
2.权鼎雄为天庆年间某科进士。
嘉定十四年、夏光定十一年……夏五月,吏部尚书权鼎雄卒。
鼎雄,凉州人,天庆中举进士,以文学名授翰林学士。安全篡逆,弃官入青岩山不出。遵顼立,召为左枢密使。尝奉使谢金横赐,与接伴争相见仪,金人服其论正。及进吏部,气宇肃然,抑侥幸,拔淹滞,虽在乱离中,无敢干以私者。[57]
我们没有发现权鼎雄的其他资料,只能斗胆做些推测。李遵顼是天庆十年的状元,他们如果是同科及第,在“遵顼立,召为左枢密使”这样的记载中似应加上“以同年”或意义相近的词语。细玩“天庆中举进士,以文学名授翰林学士。安全篡逆,弃官入青岩山不出”等语,似应及第早于李遵顼。李安全篡位是夏应天元年(1206年)一月[58],离天庆十年那次考试只有两年零10个月,此前权鼎雄已经是翰林学士,如果他跟李遵顼同年,他既不是宗室,也不见是世家子弟的记载,似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得到如此重用。从上面的引文可知权是个刚介正直之士,而刚正之人没有一定资历,似难以得到翰林学士这样清要职务的。即使他是上一科(1200年)的进士,也算提拔够快的了。
他卒于夏光定十一年(1221年),其生年未见记载,假设他像李遵顼一样活64岁,则可推测其生于公元1158年。如果是上一科的进士,那么其及第时43岁,是说得过去的。李遵顼光定元年(1211年)七月即位[59]。依“遵顼立,召为左枢密使”的记载,他被任命为左枢密使当在李遵顼即位之后不久。
其经历大概:约于天庆七年(1200年)举进士,仕至翰林学士,应天元年(1206年)弃官入青岩山,约于光定元年(1211年)八月被任命为左枢密使,光定十一年(1221年)五月,以吏部尚书卒。
四、人庆四年之后科考次数的推测
西夏人究竟举行过多少次科举考试,这个问题不见有任何记载,笔者只能冒昧作一推测。
同时的宋朝,早在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就确立了殿试及唱名制度,之后不断进行改革,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以后,便规定3年一次会试,并严格执行,直至南宋灭亡,很少有例外。实际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过,宝庆二年(1226年)考过,此期连这两次共考27次[60];金朝科举,“正隆元年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三年一考”[61]。此后基本上是3年一考,此前则几乎年年开考。据笔者考证,实际皇统六年(1146年)考过,正大四年(1227年)考过,此期连这两次一共开考32次[62]。假令西夏仿照宋、金两个王朝的做法,也3年一举,那么到西夏(1147—1227)亡国首尾共81年,也可以像南宋一样,举行27次科举考试。
会不会考考停停?目前尚未发现这样的记载,我想也不会。首先,恢复科举前后西夏人仿效宋朝很认真地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包括大力推行中原文化,从小学到高等学府配套设立,以源源不断培育科举生源,以及设立翰林院,对文学之士的普遍重视等。其次,先是当过蕃、汉教授的西夏大儒斡道冲当宰相10多年,接下来是状元出身的李遵顼当了皇帝。进士出身的官员,如权鼎雄等受到重用,这些迹象表明西夏统治者已视科举取士为国策。第三,南宋和金朝科举搞得轰轰烈烈,人才辈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处于三雄并立情况下的西夏人不会放弃科举这一选拔人才的有效办法。
这样的认识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夏天盛十二年,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月,权倾朝野的宰相、楚王、仁孝的外祖父任得敬一向凌虐朝士,见仁孝尊崇儒学,深恶之,上书请废学校,他说:“经国在乎节俭,化俗贵有权衡。我国介在戎夷,地瘠民贫,耕获甚少。今设多士以任其滥竽,縻廪禄以恣其冗食,所费何资乎?盖此中国之法难以行于我国者,望陛下一切罢之。”[63]尽管如此,仁孝不仅硬顶着,没有动摇,而且次年还“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为学士”[64]。不仅如此,鉴于任得敬一贯的倒行逆施,尽管他权势熏天,夏乾祐元年(1170年)四月任太后去世,八月仁孝就“恃金为助……讨杀得敬,尽诛其族党”[65]。这些记载表明,西夏人办学校,搞科举的态度是颇为坚决的。
总之,西夏人首开贡举于乾顺时期,大约举行过27次进士举,我们现在知道具体时间或大概时间的只有5次;应有约27名状元,现在只知其中3人姓名;他们也有高祖与玄孙都是状元的“科场盛事”,至于状元皇帝则是科举史上的盛中之盛。
注释:
[1][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冯君实:《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5页。
[3]张灵:《遗失了的西夏王国》,银川:宁夏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4]钟侃:《宁夏古代历史纪年》,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9页。
[5]陈育宁:《宁夏通史·古代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4页。
[6]隆炜:《中国通史》(图鉴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第1361页。
[7]李蔚:《简明西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5页。
[8][元]脱脱:《宋史·夏国传》卷486,四库全书本。
[9][清]嵇璜、曹仁虎、刘墉等:《钦定续通志》卷605,四库全书本。
[10][清]嵇璜、曹仁虎、刘墉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48,四库全书本。
[11]龚世俊:《西夏书事校正》,西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卷36。
[12][元]虞集:《西夏相斡公画像赞》,《元文类》卷18,四库全书本。
[13][明]朱旃:《宁夏志笺证》,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6页。
[14][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5]佚名:《西夏儒学大师斡道冲》,《华夏网经纬网》,2008年2月8日,http://www.huaxia.com/ssjn/smxx/00196553.html/.
[1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7]聂鸿音:《西夏译〈诗〉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第17页。
[18][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9]张传燧、吴定初:《羌族教育发展史简述》,《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第31页。
[20]魏淑霞:《西夏人才的培养和选用》,《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94页。
[21]张迎胜:《儒学与西夏文化刍议》,《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 期,第26页。
[22][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3][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4][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5][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7][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8][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9][元]脱脱:《宋史·夏国传》卷486,四库全书本。
[30][元]脱脱:《金史》卷134,四库全书本。
[31][清]嵇璜、曹仁虎、刘墉等:《钦定续通志》卷605,四库全书本。
[32][清]嵇璜、曹仁虎、刘墉等:《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48,四库全书本。
[33][清]钟渊映:《历代建元考》卷8,四库全书本。
[34]周腊生:《辽金元状元奇谈·辽金元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136~137页。
[35][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6][清]张廷玉:《元史》卷125,四库全书本。
[37][清]嵇璜、曹仁虎、刘墉等:《钦定续通志》卷452,四库全书本。
[38][明]李贤、彭时、万安等:《明一统志》卷37,四库全书本。
[39][清]和珅等:《大清一统志》卷204,四库全书本。
[40][清]许容、查郎阿、刘于义等:《甘肃通志》卷35,四库全书本。
[41][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32,四库全书本。
[42][元]虞集:《道园类稿·龙兴路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王颋点校:《虞集全集》(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1页。
[43]笔者对于高智耀年龄的推估是参考另一状元李遵顼的年龄(64岁),且以公元年“0”为尾数;对于他卒年的确定是依据《元史·高睿传》:“智耀之北使也,携之以行。及卒,帝问其子安在?近臣以睿见,时年十六……延祐元年卒,年六十有六。”因此《元史·高智耀传》所云:“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立御史台应是高智耀死后的事。这两点笔者与时下一些相关著述的看法相左。
[44][清]张廷玉:《元史》卷125,四库全书本;[元]虞集:《道园类稿·龙兴路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王颋点校《虞集全集》(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1~662页。
[45][清]张廷玉:《元史》卷68,四库全书本。
[46][清]张廷玉:《元史》卷125,四库全书本;[元]虞集:《道园类稿·龙兴路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王颋点校:《虞集全集》(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2~663页;佚名:《历史千年·历史名人·古代人物·高智耀》,2008年2月19日,http://www.lsqn.cn/mingren/RWJS/ancient/200703/17293.html/.
[47][清]张廷玉:《元史》卷125,四库全书本;[元]虞集:《道园类稿·龙兴路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王颋点校:《虞集全集》(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3页。
[48][元]虞集:《道园类稿·龙兴路东湖书院重建高文忠祠记》,王颋点校:《虞集全集》(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2页。
[49]钟侃:《宁夏古代历史纪年》,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9页。
[50][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1][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5~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2][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3][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4]宣德郎:文散官名。官名。隋置,为散官。唐沿用,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宋沿置,亦为第十九阶,正七品。宋政和四年(1114年)以为与宣德门名相同,曾改称宣教郎,并定为第二十六阶。明﹑清仍为散官。明宣德郎为从六品吏员出身升授之阶。清吏员出身者从六品授宣德郎。
[55]同时的宋朝状元起点官阶一般是正七品,高岳天盛十七年(宋乾道元年,1165年)为宣德郎,按宋朝前期官制为文官第十九阶,也是正七品,若按政和四年官制则品级更低,所以出仕时间不会太长。
[5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7][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8][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9][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0]周腊生:《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9~10页。
[61][元]脱脱:《金史》卷51,四库全书本。
[62]周腊生:《金代贡举考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80~90页。
[63][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4][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5][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