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的一些认识

2011-04-11王庆卫

华中学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哲学马克思主义

王庆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的一些认识

王庆卫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哲学和社会政治理论思潮,这一思潮在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美学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影响。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得失,对于探索和建设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界定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传统意义上是指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契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以挑战苏联模式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姿态出现。在哲学基础上,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自恩格斯、列宁以来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强调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质并将其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以此区别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心从西欧国家转到了北美国家,并在理论上和西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分析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女权主义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70年代的分析哲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被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围之内。

自20世纪9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受到严重质疑,关于马克思思想的争论空前激烈。21世纪以来,西方社会遭遇的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等严峻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并未完全走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考察,马克思学说相关研究再度高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结合、马克思思想研究学术化的倾向,使“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研究成为国外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在国内很多学者那里,“国外马克思主义”概念已经在学术研究领域取代了原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综观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大致从四个角度切入:(一)政治地理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国家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既是地理概念,又是社会形态概念;(二)思想体系。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与列宁主义对立的哲学理论体系;(三)理论对象。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转向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四)意识形态倾向。如加拿大社会学家本·阿格尔提出: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列宁主义、第四国际托洛茨基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它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综合上述认识,在此考察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形态,笔者主张按照本·阿格尔的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界定,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仍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力求涵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领域,并保持与以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逻辑衔接,即以20世纪“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内容为主,同时涉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分析哲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晚近的后马克思主义等诸多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而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与改良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其突出的代表。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它经历了一个由“革命”(卢卡奇、葛兰西等)到“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再到“改良”(哈贝马斯等)的演变路径。

按照哲学基础的划分,可以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众多的理论主张,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康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及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英美新左派的文化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概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心理分析、神话批评三足鼎立,为当今世界上“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韦勒克语)。荷兰学者杜威·佛克马和英国学者戴维·福加克斯等人,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史研究和模式研究。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心从“武器的批判”转向“文化的批判”,文学、美学、哲学、文化也就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核心,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形态表现为美学批评与政治批评的结合。

国内学者陈学明、王凤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一书中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特征,是把哲学理论美学化,把艺术的情绪、感受带到哲学思维中,反对体系的构造,注重思维的直接性[1]。这一看法是合乎实际的。从20世纪30年代围绕着“艺术的性质与功能”的讨论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把审美和艺术感受作为哲学运思的对象,如阿多诺的审美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原则和艺术的“否定现实”特性以及“文化工业”理论,马尔库塞的艺术“革命性和否定性功能”、美感的“快乐原则与非操纵性原则”的观点,本雅明强调政治倾向取决于艺术技巧的“艺术生产理论”,萨特对美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对“审美克服异化”观点的论述,威廉斯的注重人的创造本性的“文化唯物主义”原则,詹姆逊提出“文化生产”的概念来连接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剖析艺术,等等。这些观点把对文学和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分析放在同一问题域中进行研究,而以对感性的分析作为沟通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

反映在文学批评理论上,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具有五种形态:

一是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形态;

二是法兰克福学派带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艺术与革命模式);

三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形态(艺术与自由模式);

四是阿尔都塞学派的艺术与社会意识结构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五是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等人的文化主义批评理论(威廉斯的“文化革命”模式、伊格尔顿艺术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相融合的模式、杰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

其中,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批评观由于违背了他自己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开创的否定反映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主张,能否列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尚有争议。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派别。如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兴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它是20世纪西方盛行的分析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反映,其理论宗旨是外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哲学。因而这一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哲学基础的价值有限,也未形成任何文学批评主张。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虽被一些学者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列,但它实际上是借助分析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进行分析研究,应属于“马克思学”而非某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时,这一类现象是应当注意加以区分的。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重要批评形态。它是泛指任何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影响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派,同时也包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妇女解放思想所进行的旨在完善其理论的批评[2]。早期马克思主义女性批评吸取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思想观点,如认为男女不平等派生于阶级不平等、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认同马克思主义对家庭进行变革的观点,主张妇女所做工作应当包括在社会生产领域内。随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深入发展,这一流派逐渐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批评和补充、修正等理论倾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派别,在当今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本·阿格尔在1979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 Ecological Marxism)概念,并阐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和异化劳动的观点中引申出消费异化导致生态危机的结论。虽然这一理论资源尚未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但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评理论中,经常可见与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近似的表述。由于这一理论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危机理论的影响,注重从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深刻的剖析,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在生态文学领域的延伸。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的启示

冷战后由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所谓的“后资本主义”时代来临,在一些西方理论家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布、阶级对抗的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白领的增加、新中产阶级地位的上升,无产阶级越来越少数化、边缘化,工人阶级在社会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下降、政治倾向和态度都跟过去有巨大差异。“形形色色的后马克思主义竭力为这些新现象著书立说,以对这些明显的区别作出解答。发展了的资本主义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课题”[3]。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应该密切跟踪时代变化,把一些尚未涉猎文学批评、但包含着成为潜在的理论资源可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其观点在已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形态中得到表述和重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深受阿尔都塞和福柯影响的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纳入我们的研讨之列。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产生和发展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在特定时代和现实条件下的发展和运用。它对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洞察和检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分析和揭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使文学批评成为动摇“现有制度永世长存的幻想”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其现实语境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品格,使之作为一种“在野”的理论话语对官方意识形态形成制衡之势;相反,在一些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社会现实之间往往难以形成应有的张力,同主流话语的合一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缺乏自身的话语空间,批评对象的缺失使其理论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力度难有用武之地,每每止步于政治雷池,甚至几度沦为心悦诚服的政策图解,不请自来的政治帮闲。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批判性品格而言,这是一种近乎侮辱的扭曲。因此,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为参照进行自我审视,借鉴和分析其学术方法、学术立场和理论视野,有益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宏观建构和整体发展。

注释:

[1] 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5~287页。

[2]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5页。

[3] [美]F·詹姆逊:《后资本主义是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课题》,《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第13页。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