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泥鳅的养殖技术及日常疾病防治
2011-04-10金峰
金 峰
(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泥鳅,鳅科。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具有调中益气,壮阳祛湿等功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和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一、养殖技术
1、养殖条件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井水、河水均可,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场地可选用农村房前屋后的庭院空闲地建造养殖池,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cm。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cm长的鳅苗5―10万尾。
如在庭院建造养殖池,面积可在20~100m2,形状可根据庭院布局灵活掌握,一般为长方形。养殖池一般为砖混结构,墙厚24cm,用水泥砂浆砌筑,池深1.2m。距池底20~25cm设排水孔,距池顶5cm处设2个以上的溢水孔,孔径5cm,内置2mm网目的筛网。池底覆20cm左右泥土,池底向排水孔一角倾斜15度。
2、苗种放养
放养的苗种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苗种来源为人工繁殖鳅种,规格3~5cm,要求品种纯、规格整齐、无畸形、无病无伤、活泼健壮。人工繁殖鳅种放养时间为5~6月。放养量200~300尾/m2,预计产量10~15kg/m2。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也可让泥鳅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时间仔鱼可以出膜。
3、饵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可选用小杂鱼、动物内脏、猪血粉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麸皮、豆粕、菜粕等植物性饲料,人工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28%以上,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在幼苗阶段,体长在5cm以下时,主要摄食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体长5―8cm时,转变为杂食,除甲壳类、昆虫幼体、丝蚯蚓等底栖动物外,还摄食藻类、高等植物和有机残渣、碎屑等。体长长到8cm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茎叶及种子。泥鳅特别贪食,在天然水体中多在夜晚摄食,产卵期和生长旺季,也在白天摄食。当水温在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0℃或低于15℃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投喂时用塑料或其它材质做成50cm×30cm×10cm规格的饵料台,沉入距池底30cm处。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每天两次。日投饵量按鳅重的3%~5%投喂,上午、下午投喂量分别占40%、60%,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和吃食情况等及时调整,以投喂1小时左右无残饵为宜。放养天然苗种,开始半个月内投饵量为正常的50%,驯化适应后按正常量投喂。
4、日常管理
成鳅池水深30~80cm,根据养殖季节适时调整。春秋季节每15天左右换一次水,夏季7~10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每天检查水质、残饵、吃食、活动情况,天气炎热时可采取适当措施遮阴,阴雨天之前应查看溢水孔、网是否堵塞或破损,防止池水满溢,平时还应防止敌害侵袭。抓好水质培育是泥鳅养殖的重要措施,这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对于达不到上市规格需第二年继续养殖的,或暂时不准备上市的泥鳅,要按照不同用途专池暂养越冬。商品鳅暂养密度可达30kg/m2。一般情况下泥鳅可自然越冬。
5、捕捞方法
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根据泥鳅的其他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部分捕捞:可采用网、笼等工具通过投饵诱捕。把带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适口的饵料置于网具内,待泥鳅诱入觅食时,将网具适时提起而捕获。也可以将诱饵装入鱼篓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鳅进入篓、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获一定数量的泥鳅。
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
二、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工作,主要是做好苗种、养殖池、工具的消毒工作,不投喂腐烂变质饵料;及时清除杂物,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每15~20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发现病鳅隔离治疗。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车轮虫病。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洗浴消毒。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小时。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园形或园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