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蝼蛄的防治技术
2011-04-10赵熙宏
赵熙宏
(府谷县清水林业站,陕西 府谷 719400)
东方蝼蛄的防治技术
赵熙宏
(府谷县清水林业站,陕西 府谷 719400)
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系直翅目,蝼蛄科昆虫。别名非洲蝼蛄、小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水狗等。国内资料过去记载多为非洲蝼蛄,从1992年改为东方蝼蛄。
1 形态特征
东方蝼蛄属不全变态昆虫,一生中只有3个虫态:即卵、若虫和成虫。
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
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凭这一点可以区别于华北蝼蛄。
2 生活习性
东方蝼蛄在陕西府谷地区2a发生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前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在爬行途中也有虚途痕迹。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1次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2次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
东方蝼蛄的成、若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东方蝼蛄活动最为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
东方蝼蛄有强烈的趋光性,在发生严重的地方,人们常利用其这一习性,在夜晚用灯光诱集,继而捕杀。也有人利用灯光诱集蝼蛄,然后用开水烫杀,做饲料喂鸡,喂乌龟等,这样使东方蝼蛄化害为益,即减少了对农、林、蔬菜的危害,又为家禽、观赏宠物提供了食物。
东方蝼蛄还有极强的趋化性,对炒得半熟的谷籽有强烈的趋性。可以利用这一点制作毒谷防治。
3 危害特点
东方蝼蛄成虫、若虫均在土中活动,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幼苗的根部呈乱麻状,这一点可以区别其他地下害虫的危害特征。
4 防治措施
根据笔者多年防治地下害虫的经验认为防治东方蝼蛄应该以农业防治和人工捕杀为主,药剂防治次之。
(1)农业防治。精耕细作,深耕多耙;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
(2)人工捕杀。马粪诱杀。具体做法是在林地或苗圃挖30cm见方,深约20cm的坑若干,内堆湿润马粪并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毒谷是传统方法,早在明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防治蝼蛄。徐光启的《天工开物》就有记载。其具体方法是把谷子炒到不能发芽即可,按农药使用措施拌上适量化学农药,可以随种撒到苗床地下,或者傍晚撒在林地表面,以雨后撒效果更佳。
[1]崔景岳,等.地下害虫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20-22.
[2]李孟楼.森林昆虫学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S763.31
B
1002-3356(2011)05-0106-01
201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