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期护士基本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的实践
2011-04-10吕桂玲张小琴王赏朱学凤王静
吕桂玲 张小琴 王赏 朱学凤 王静
护理人员在职培训是护理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继续教育[1]。如何有效地使新毕业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尽快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规范地掌握临床常用基本护理技能操作是每个护理管理者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在总结2008年临床常用基本护理技能全员培训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至今,制定并组织实施了见习期护士临床常用基本护理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实践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招聘毕业生28名,其中男2名,女26名;学历:本科2名,专科26名;2009年招聘毕业生20名,其中男1名,女19名;学历:本科5名,专科15名。上述毕业生参加医院组织的岗前培训后,由护理部安排为期1年的医院内轮转,在轮转期间完成临床常用基本护理技能操作的培训。
1.2 方法
1.2.1 培训老师的确定:护理部在全院带教老师范围内挑选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操作规范、具有良好表达及沟通能力的优秀带教老师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逐人逐项按照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进行指导和点评,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被确定的培训老师反复练习后,经护理部考核组考核合格后,指定该人为该项目的培训老师。以后各层次护士只要进行该项目的培训,其培训任务均由培训老师承担。这样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及全院护士操作的统一性,避免了以前存在的同一个操作项目在全院不同护理单元操作及评价不一致的现象。
1.2.2 培训项目的确定:从临床实际出发,以《护理技术操作手册》[2](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高荣华等主编)为蓝本,确定了我院见习期护士的培训项目。包括:心肺复苏、手卫生、无菌技术、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口腔护理技术、氧气吸入技术、心电监测技术、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除颤技术、皮内注射技术、肌内注射技术、皮下注射技术、静脉注射技术、静脉采血技术、微量注射泵使用、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输液泵使用技术、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快速血糖监测技术、动脉采血技术、吸痰技术、口服给药技术、雾化吸入技术、患者出入院护理技术、患者跌倒预防技术、压疮预防及护理技术、患者约束技术、导尿技术、痰标本采集技术、咽拭子标本采集技术、鼻饲技术、胃肠减压技术、患者搬运技术、物理降温技术、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技术、床上洗头技术共37项。
1.2.3 培训安排:按照日历的自然周,将以上37项技能操作分别安排在37周的时间内由27位培训老师承担。培训时间定于每周的周一上午(如遇法定节假日,则培训时间顺延至周二,5月1日至5月7日不安排),培训分为3个时间段,即8∶30~9∶30;9∶30 ~10∶30;10∶30 ~11∶30,进行某一个项目的集中培训,培训地点设在护理示教室(全天开放)。要求见习期护士必须参加每一个项目的培训,严格执行签到及考勤制度,护士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练习并请老师指导,每周的周五、周六为考核时间,考核由项目培训老师和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共同进行考核,85分为及格线,每个人考核结束时,考官当场点评存在的问题,并统计每个人每一项目达到合格的考核次数,不合格者再次培训反复考核,直到合格为止。
1.2.4 培训方法:按照培训计划,培训老师提前备课,在集中培训的半天时间内,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到场,以了解老师培训及护士参加培训的情况。培训采取理论讲授,反复示范操作、模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讲解操作的流程、操作的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容易扣分或污染之处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新护士操作过程中,培训老师随时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其掌握正确的操作,将护士们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再讲解。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很好的调动了护士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老师的现场点评也及时提醒了其他护士,避免了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不同护士的身上。
2 结果
2008年、2009年招聘的48名毕业生,37项基本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参加率为100%,培训后考核一次合格率分别为98.4%和 99.12%。
3 讨论
高素质、高水平、技术精湛的护理团队,是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3]。新护士走向临床后,需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的结合。在学校期间,《基础护理学》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提供实践的机会较少,并且讲课的教师中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不多,她们对于临床护理操作的要求也不十分清楚。为了能够让新护士规范地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为今后的专科培训打下扎实的基础,各医院对新护士的技能培训都非常重视。我们通过连续3年的护理技能培训,规范和统一了全院护士的临床常用基本护理技能操作,使我们在准备接受河北省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期间,护理部质控组成员随机抽取任何一个护士进行任何操作时,护士们都掌握了操作的流程和要领。
在集中培训的半天时间内,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到场亲自督导,使得培训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充分准备,丝毫不敢马虎,保证了培训的质量;护理部要求各护理单元必须保证转科护士按时到场参加培训,转科护士一次考核不合格时,扣所在科室的月质控分数,避免了护士轮转所在科室以任何理由使轮转护士不能按时参加培训,这样科室非常关心转科护士的培训考核情况,也在科室督促转科护士认真练习;护理部同时也对转科护士的培训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无故不参加培训及考核者或同一项目考核3次仍不合格者给予警告谈话,延期定科、延期聘用乃至解聘的处理。通过以上严格管理,层层制约,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参加率及培训质量,使得转科1年后护士定科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能的操作,工作得心应手,得到了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赞许。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而技能操作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使新护士掌握正确的护理技能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今后的专科培训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对于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及护理质量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
1 杨桂华.在职护士分层次培训的实践.中华护理教育,2010,7:223-225.
2 高荣华,彭祝宪主编.护理技术操作手册.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45.
3 宋玉波.在职护士参加技术操作比赛培训的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