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和CT及MRI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1-04-10邢秀云张庆永耿国旺
邢秀云 张庆永 耿国旺
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患病率为4% ~7%,占甲状腺疾病的50%以上[1],正确判断结节的性质,才能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本文回顾性分析319例住院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治措施的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9例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系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61例,女258例,男女比约1∶4.2;年龄19 ~86 岁,中位年龄 46.5 岁;单发结节135例,多发结节184例,单侧病变217例(含峡部病变),双侧病变102例;结节大小5~120 mm;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有吞咽不适或颈部异物感51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声音嘶哑4例,霍纳综合征3例,活动性呼吸困难3例。
1.2 诊断 本组常规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部分加行甲状腺CT或MRI扫描。在影像学基础上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121例,术中冰冻快速切片和术后常规病理切片检查292例。
1.2.1 319例超声检查显示:实质性结节157例,囊性结节82例,囊实性结节37例,实质性结节同时伴囊性结节24例(多结节病例),可见钙化灶58例。319例中疑为恶性病变23例。超声表现:多发病灶;病灶周边有完整“晕环”;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有粗大钙化影像,提示为良性结节。单发病灶;病灶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不均匀,低回声;有细沙粒样钙化像;边界不整或者包膜疑有浸润,与颈前肌粘连,颈部淋巴节肿大;肿块内极低回声。提示为恶性结节。总之,结节周边回声特征及肿块内散在沙砾样细钙化是鉴别良恶性结节的关键。
1.2.2 接受甲状腺CT或MRI扫描86例。46例结节病变界限清楚;有完整包膜38例;疑为恶性病变27例,显示结节界限不清,周围有浸润现象,其中伴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9例。
1.2.2.1 CT扫描表现:多发结节多为良性结节,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内见密度不均的低密度结节,外形不规则,实性结节中度强化,边缘可见厚薄不均强化环,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提示为良性病变。甲状腺低密度结节,密度不均,内有不规则坏死区,伴有钙化,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细沙粒状钙化、混合性钙化及囊内壁钙化性结节,甲状腺周围组织器官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提示为恶性病变。
1.2.2.2 MRI扫描表现:肿瘤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及信号不均匀,瘤周不完整包膜样低信号影,甲状腺周围组织器官浸润,颈部淋巴结转移,提示恶性病变。
1.2.3 病理学检查:121例在影像学基础上行FNAC,可见癌细胞29例,疑为恶性2例。
1.3 治疗 给予保守治疗27例,手术治疗292例。本组手术病例良性病变26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96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33例,桥本病28例,亚急性甲状腺炎4例)占89.4%;恶性病变31例(乳头状癌25例,滤泡状癌3例,髓样癌1例,未分化癌1例,淋巴瘤1例)占10.6%。
2 结果
本研究中超声对肿瘤的数目检出率为94.04%(300/319),高于 CT、MRI的检出率84.88%(73/86),但超声、CT 和 MRI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10%(12/31)和87.10%(27/3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超声对病灶定性诊断正确率略逊于CT,与文献报导相仿[2]。我国自1996年实行食盐加碘法规以来,居民处于碘过剩状态,患病率明显增加[3]。目前尚无明确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手段。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通过319例病例影像学分析:B超、CT、MRI对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定性诊断,均有一定的价值。超声检查临床最为常用,方便,经济。但对于良恶性结节的鉴别缺乏特异性。CT对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正确率高于B超,而B超对甲状腺癌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MRI主要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辩率,能较清晰分辩良恶性结节,能够较好地显示小病灶,详细提供病灶的形态学信息,并准确判断肿瘤侵犯的范围。但是MRI对钙化的检出不如B超和CT敏感,所以MRI结合B超、CT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结节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1 方国恩,李莉.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35-137.
2 Shinmura H,Haraguchi K,Hiejima Y,et al.Disitinc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ultraso no graphic examination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amulticenterstudy.Thyroid,2005,15:251-258.
3 滕卫平.防治碘缺乏病与碘过量.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