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浊毒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机

2011-04-10唐晓亮

河北中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次症浊毒主症

唐晓亮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从浊毒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机

唐晓亮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慢性病;胃炎,萎缩性;中医病机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76-1980.

[2]黄定九.内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66-1068.

[3]田华.慢性萎缩性胃炎[J].河北中医,2009,31(7):1115-1116.

[4]王绍坡,李佃贵,郭敏,等.从浊毒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J].河北中医,2011,33(3):349-350.

R573.320.25

A

1002-2619(2011)09-1302-02

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3类,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占慢性胃炎的10%~20%,病情迁延,且易发生癌变[1]。李佃贵教授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发现由于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随时代发展而改变,以及大气环境污染、疾病模式及疾病谱的变化,使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特点集中表现为实证(瘀滞热毒证)多,而虚证(尤其虚寒证)少,且病情缠绵反复,患者常有颜面粗黄、晦浊,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清,舌质红、紫红、红绛、黯红,舌苔腻、薄腻、黄腻、黄厚腻。原因是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生理、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致浊邪蕴积体内,结滞脉络,阻塞气机,缠绵耗气,胶着不去而酿毒性。故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主要病机,并因此提出和创立了“浊毒学说”,开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新思路。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常见消化道疾患,组织学上分为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腺体替代)、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层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症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胃内攻击因子与防御修复因子失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起到破坏黏膜作用;幽门螺旋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如含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慢性萎缩性胃炎A)和空泡毒素基因的菌株,导致胃黏膜细胞空泡样变性及坏死;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害[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黏膜颜色改变,呈灰白、灰黄或灰色;同一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的地方可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黏膜的范围或是弥漫或是局部的,甚至是小灶性的,黏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萎缩初期可见到黏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黏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黯红色;腺体萎缩后可见黏膜表面粗糙不平,有颗粒或结节僵硬感[3]。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胃痞、嘈杂、

唐晓亮(1972—),男,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在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呕吐等范畴,之前多数医家认为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久病所致,但对病机认识较不统一。辨证分型主要为肝胃不和型(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泛酸;次症:胸闷,食少,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脾胃虚弱型(主症: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大便稀溏,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次症: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脉细弱)、脾胃湿热型(主症:胃脘胀满,胀痛,口苦,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腻;次症:胃脘灼热,口臭,尿黄,胸闷,脉滑数)、胃阴不足型(主症:胃脘胀满,灼痛,胃中嘈杂,饥不思食,口干,舌红少津,苔少;次症:食少,干呕,大便干燥,脉细)、胃络瘀血型(主症:胃脘胀满,刺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次症:黑便,面色黯滞,脉弦涩)[3]。

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并因此创立了“浊毒学说”,以浊毒概括了多种病机因素。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症候群。湿浊之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感湿浊由外受湿邪所引起,必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内生湿浊;内生湿浊由脾胃功能减退或失调,不能正常运化以致湿浊中生,又易招致外感湿浊侵袭,故内外湿浊之邪常相互关联。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胃属阳土,易于化热,热甚为火,火入血分为毒;或初为湿盛,湿盛则浊聚,久郁化热,湿浊化热蕴毒,故毒可由温热转化而来,亦可由湿浊演变而生,即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毒寓于热,热由毒生,变由毒起。概括而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多因饮食所伤或情志不舒,导致胃气不行,胃失和降,脾亦不运,脾胃气机壅滞,功能失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毒热诸症蜂起。浊邪中阻,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司,水津不布,水湿痰饮食积不化,因积湿成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毒。毒热伤阴耗血,浊毒相干,终使胃热阴伤,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浊毒内蕴,浊毒相关为害是病机关键[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改善胃动力,防止胆汁反流,改善萎缩和预防胃癌的发生。李佃贵教授的浊毒学说与现代医学理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高度契合,并以浊毒为理论依据,制定了解毒、化浊、和胃三法合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整套严谨的治则、治法,研制出系列纯中药制剂,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理论的束缚,为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收稿日期:2011-03-25)

猜你喜欢

次症浊毒主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饮水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症候特征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