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军名将刘长佑练兵的思想教育*

2011-04-09戴金波

关键词:士卒士兵思想

戴金波

(湖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 10082)

湘军名将刘长佑练兵的思想教育*

戴金波

(湖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 10082)

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是湘军的一大特点,刘长佑把它带到他所创建的晚清练军之中。刘长佑特别重视士兵的思想教育 ,在《训兵六则》中提出了“忠爱”、“敢战”、“守法”、“勤习”、“敦睦”、“信义”等思想教育的内容。他用“以情感人”的方法使刀光剑影的军营融入伦理人情;他还借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来激励士卒;他提高饷银,把物质激励和精神鼓舞相结合;他的练兵目标在于建立一支忠君爱国、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指挥灵便的军队。

刘长佑;湘军;军事教育

刘长佑(1818-1887)字子默,号印渠,又号荫渠,湖南新宁人,年轻时曾求学于岳麓书院,师从山长丁善庆,拔贡出身,受传统儒家思想浸染很深,为湘军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太平军起义后,刘长佑最初在湖南办团练,1852年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和天地会起义,后来受曾国藩赏识,历经战阵,颇著战功,逐渐成为湘军的一名重要将领。曾任广西巡抚、闽广总督、直隶总督,1867年因镇压河北沧州盐民起事不力被革职,四年后复出任广东巡抚、广西巡抚。1875年起担任云贵总督长达八年之久,在任期间主张加强边防,抵抗法国侵略,对西南建设作出贡献。光绪八年(1882年),刘长佑因病开缺回籍,三年后在老家病逝,终年七十岁,谥“武慎”。刘长佑一生戎马倥偬,但与湘军其他儒将一样,“朝出鏖战,暮归讲道”,战事之余,勤于著述,留下了很多作品,都收入《刘武慎公遗书》,其卷二十四中的《训兵六则》集中体现了刘长佑的军事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对士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刘长佑的“楚军”是湘军集团的重要分支,通常人们只知道左宗棠名下的湖北楚军,而不知有刘长佑的湖南楚军。这支部队人数不多,最多时也不过1万人,但战斗力极强,且人才辈出,两江总督刘坤一即出自其中。湖南楚军由500人的“楚勇”发展而来,首创者是江忠源,刘长佑是其幕僚与合作者。忠源战死后,楚军就一直由刘长佑统帅。刘长佑的“楚军”的兵源主要是同族、同村或临近乡村中的青年农民,比较容易用宗法关系和血缘关系来管理,各级头目都是由统帅的亲友和熟悉的书生担任。书生领兵,是湘军的特色。这些读书人虽然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但他们善于运用古代兵法、善于总结经验,特别是善于做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是湘军的一大特点,刘长佑的楚军也是如此。他还把这一传统带到了他所创建的晚清练军之中。同治初年,刘长佑在直隶总督任上创建了练军,其基本思想就是用勇营制度改造直隶绿营。[1]他把自己统帅湖南楚军的措施和经验运用到对练军的创建和训练中,特别是把对士兵的思想教育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强对从绿营抽调的兵勇和新募士兵的思想教育,他总结多年练兵的心得,编为《训兵六则》,发给士兵并勤加讲习。刘长佑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经常向士兵训话、与士兵谈心。他非常清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全书之首就引用《孙子兵法》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则三令而五申之矣。”只有对士兵“谆谆开导劝诲,如父之训其子,兄之训其弟,师之训其徒”,才能够使士兵“忠义发动,利害分明”,而只有每个士兵都做到了这一点,整支队伍才能够团结凝聚,指挥自如。营官指挥哨、队长,哨、队长指挥伍长,伍长指挥士卒,全营的行止和谐统一,就像“身使臂,臂使指,如一人焉。”①刘长佑《:训兵六则》《,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湖南省图书馆所藏光绪间刻本,标点为作者所加)

刘长佑是一个以仁爱为本的将领,“仁”是他治军的根本思想。这既是他的性格使然,又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欧阳俌之手录《游滇日记》所记载的一件轶事,就可见刘长佑治军的仁爱之心。丙子年(1876)四月,刘长佑在营染重病,为了养病,派勇丁段东轩持信向湖南巡抚骆秉章要了四枝千金难购的真人参。段在回来的路上起了贪心,带着人参和机密信件逃走了,后来在安仁被抓获,长佑治军素以严肃著称,人人以为段某必获死罪。刘长佑开始也觉得“非置之法,不足以警其余。”经过一夜的思考,次日竟然免其死罪,人问其故,他说:“吾此次需参服之,欲以永命也。而人因此丧命,殊失此中本旨。”②欧阳俌之《:游滇日记》,刘长佑《劄记·附录》《,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五下。段某之不死,完全是因为长佑“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心。“仁”之一字,实为刘长佑做人、治军的一贯之道。刘长佑对兵勇的思想教育,就是以儒家的“仁”、“义”的观念为指导思想;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名教为基本原则;其目标则在于建立一支政治上忠君爱国,军事上英勇敢战,纪律严明、指挥灵便,对敌凶狠而内部和谐融洽的军队。在这一特殊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军事统帅刘长佑及各级军官,教育对象是其所部勇丁兵卒。

《训兵六则》是刘长佑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本。“训”就是“教”,刘长佑从“忠爱”、“敢战”、“守法”、“勤习”、“敦睦”、“信义”等六个方面对士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方法。每篇都是以“谕尔众兵”开头,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对士兵进行反复训导。刘长佑的思想教育遵循着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方法。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构成刘长佑练兵思想的主体。

1.忠君爱国

刘长佑对士兵的思想教育中放在首位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根本要求。他说:“第一要忠爱。如何叫做忠爱?忠是忠君,爱是爱国”。③刘长佑《:训兵六则·忠爱第一》《,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忠君”是第一位的。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是他首先强调的。这不仅是刘长佑的主张,其实整个湘军都是为了维护传统的纲常名教不被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所颠覆。这当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应当受到批判。但作为那个时代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能拿现代的民主思想来苛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然而,他毕竟把忠君与爱国做了区分,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作为职业军人,享受国家提供的口食粮饷,打仗出力当然是自己的责任。刘长佑看来,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人,即使是无业游民,也都有爱国、报国的责任,更何况是享受朝廷俸禄、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军人。由于士兵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刘长佑对士兵的训话从来不讲大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其语言简练、意思明确、慷慨激昂、鼓舞人心。他的训话既有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也有对士卒的殷切期待;既有激烈的鞭策,又有委婉的劝导。他严厉谴责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人:“只顾身子,不顾国家。如此忘恩背义的人,鬼神也不容。”他充分肯定士兵们都是有报国之心的血性男儿,并指出他们只是缺乏提醒和教育:“你们都是有血性的汉子,只是不提不醒。诚时刻提醒一副忠爱心肠,精神自然振发,筋骨自能抖擞。遇有警报,就是切身痛痒。便赴汤蹈火,怎肯退转。”听他这一番训话,稍有爱国心的人,都会精神振发,感奋不已。这就达到了刘长佑思想教育所要的理想效果。

2.敢战不怕

兵勇产生并坚定了忠君爱国的信念之后,刘长佑思想教育的第二步,就是要求士卒“敢战”:“你们既发了忠爱念头,切须要敢战。如何叫做敢战?只是不怕他便是。”但他知道“敢战”是一把双刃剑,不分正与邪,于是时刻不忘教育士兵,只能把“敢战”用在杀贼报国的战场上。他说:“这一敢字,若去做不好事,便是乱臣贼子。若去杀贼,便是忠臣义士。”①刘长佑《:训兵六则·敢战第二》《,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怎样才能做到敢战呢?刘长佑从四个角度来做士兵的思想工作。首先,他告诫士兵,在战场上不能存有保命的念头,因为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就会“不觉手忙脚乱,被他一刀砍来,反断送了性命”;接着,刘长佑把全军的性命与每个士兵的性命联系起来,让士兵觉得自己一人担着全军人性命的重责,因为一旦自己被砍杀死,“众人见了,不觉慌张,连众人性命被你断送了。”他又拿军法来督促士兵,就算是战场上逃脱了,“军法临阵退缩者斩,那个饶得你过。”同时,刘长佑向士兵灌输一种宿命论的思想,让士兵接受命运的安排:“况性命是阎王注定的,若是该死,一场伤寒便死了人。”宿命论固然应该批判,但中国民众确实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若有人意外死亡,会被认为是“命里该死”;而大难不死者却往往被认为是“命不该绝”。刘长佑这种教育方法,很适应大多数普通士兵的心理。士兵如果把自己性命交给命运,又有军法严督,还意识到自己一人担着全军的责任,到了战阵之上,就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顾杀贼报国了。刘长佑还用古代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来激励士兵不怕死的精神,他说:“自古真正的好汉从百万军中挥戈策马,只是一点不怕死的心肠奋激出来。班超三十六人横行鄯善诸国,谢(元)〔玄〕八千人破苻坚八十万,这是何等气魄!”士卒勇丁本来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汉子,经他如此一训,无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了。

3.遵纪守法

“敢战”只适用于对敌的战场上,而不是无所畏惧、胆大妄为。刘长佑特地拈出“守法”一章,作为对士兵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一。只有人人遵守法纪,整个部队才能纪律严明,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他用非常浅显的语言,从非常简单的道理入手,来教育士兵要遵守法纪。他说:“你们旣要敢战,又要不敢犯法。假如没有这法,杀人的不偿命,你这性命留得么?”②刘长佑《:训兵六则·守法第三》《,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他总是教育士兵站在全军的高度来严格要求自己:“况在军中众军士性命所关。如一人退缩不斩,人人效尤,被贼赶上,岂不断送了全军性命?如一人犯令不断,人人效尤,一遇交锋,岂不把全军性命交付与敌人?”他还告诉士兵,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哪怕是皇帝,只要进了军营,也不能违反军令。他举例说:“汉文帝夜至周亚夫营,守门者曰:‘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及天明入营,文帝要驰马,主令者曰:‘军中不驰。’文帝只得按辔徐行。”刘长佑爱兵如子,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严格地要求士兵遵守法纪,因为“到犯法时节就是亲身儿子也顾不得了,只为上阵时节单看这法来保全你们性命。”③刘长佑《:训兵六则·敢战第三》《,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措辞严厉的训话之下,是他仁爱保全的心意。刘长佑治军,法纪严明,但他对待士兵,却是情深义重。士卒们既感恩于他的情义,又畏惧于他的严厉,这就是“敬畏”。士兵对主帅心存敬畏,既不会“生怨”,也不会有“不逊”的行为,这样就能在兵将之间保持一种非常恰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距离。

4.勤习苦练

“敢战”决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鲁莽冲撞,而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而过硬的本领来自平常的练习。刘长佑思想教育的第四个内容就是教导士卒要“勤习”。他说:“前教你们敢战,只是不怕,须有实实落落不怕人的手段。这手段哪有天生成的?须是要勤习。古人云:‘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如何不勤习?又云:‘习惯成自然’,如何不勤习?你习得手段高强,决能杀贼。若是不如,决为贼杀。不勤习武艺,便是不要性命也。”他告诫士卒,武艺不是虚应官府的公事,而是“保性命、立功名、取富贵的勾当,决然虚应故事不得”。至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他教导士卒“须勤习那临阵时实实落落杀贼的武艺,不要习他花法欺瞒官府,临阵却用不着”的功夫,要以临阵对敌的态度来对待平常的练习,“时时刻刻如敌在前,眠思梦想,定要一日高似一日”。

5.敦厚和睦

士卒们具有忠君爱国的坚定信念、敢战的战斗勇气、严明的法制纪律和勤奋的军事训练之后,刘长佑并没有觉得这样就完美了。如果士卒们个个凶狠好斗,彼此互不相让,那样即使武艺高强、军纪严明,也只是一支虎狼之师,这不是刘长佑的目标。刘长佑自幼深受儒学浸染,堪称“儒将”,他要建立的是“仁义之师”。因此刘长佑对士卒的做人也提出了要求。他把做人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亦即“待人”和“待己”两方面。就“待人”而言,他教育士兵要“敦睦”;就“待己”而言,他对士卒的训导是“信义”。

刘长佑认为只有士兵人人敦厚,行伍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他说“平日一团和气,上阵时自然你救我,我救你,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就像“刘、关、张,异姓三人桃园结义便做出许好事业。至今关王阴灵,人人敬仰。”刘长佑用来教育士卒要敦睦的话语,就在今天仍然很流行,比如他用了“缘分”这个词:“你们今聚在一处,便是前世缘分。”大家因为缘分走到了一起,“所以劝你们敦厚和睦”。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够使所有人都敦厚和睦呢?刘长佑告诉士兵,彼此之间要“有无相通,患难相救,衣食相照顾,疾病相扶持,小便宜莫讨,小口舌莫争,有酒同饮,有肉同吃。手段高似我的,敬他学他莫妬忌他。手段不如我的,爱他教他莫耻笑他。”平日里互相帮助,战场上彼此扶持,人人“口口相约,心心相念,只是回顾那上阵时一着我性命须索你救,你性命须索我救,安得不如胶似漆?”刘长佑还拿出了深受宋明理学影响而广为中国民众接受的概念——“良心”来教导士卒:“况这良心何人不有?你敬他,他还敬你;你爱他,他还爱你。”①刘长佑《:训兵六则·敦睦第五》《,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大家凭着良心做人做事、互敬互爱、和睦敦厚,整座军营自然一团和气、融洽和谐了。

6.守信有义

再看《信义第六》,这是刘长佑对士卒思想教育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他对士兵做人的最根本要求。刘长佑说:“你们与人既要敦睦,自己做人又要信义。天地间只有信义两字是立身根本。”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信义呢?刘长佑给出了让每个士兵都可以对照、参考的明确标准:“心里念的如此,口里说的如此。今日说出这话,终身守着这话,不指东说西,不将无做有,不一见利害便改头换面,使人人都信得你过,这才是信。……守自己道理,尽自己职业,视君上如父母,视同辈如兄弟,视国家的事如自己的事。一切负心忘恩的断不肯做,这才是义。”人人照此去做,就是有信有义之人了。“这样人平日人人都敬服他,上官也爱重他。遇有时事心腹可托,缓急可相依。朝廷也仗赖他,自然名成功立。”②刘长佑《:训兵六则·信义第六》《,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刘长佑做每一项思想教育的时候,总是不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他在高度赞扬了有信有义者之后,对无信无义者做了严厉的批评:“人若无信,变诈欺诳,就是父母妻子也把做个骗子看待。人若无义,转眼负心,就是至亲骨肉也把他做没行止的看待。”作为儒生出身的将领,刘长佑没有忘记自幼所熟读的圣贤之书,他把《孟子》中“舍生取义”的思想用到了对士兵的思想教育上。士兵受其教诲,都把信义看得比性命还重,绝对服从统帅的命令,这也是刘长佑所率楚军所向披靡、屡建战功的原因之一。

刘长佑很注重用“以情感人”的方法来做士卒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这一特殊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作为军队统帅的刘长佑,教育对象是他所统帅的兵卒勇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特别。作为统帅,刘长佑完全可以凭借其统帅地位以命令的形式来要求士卒,但他并没有完全这么做,他把冷冰冰的上下隶属关系融入了温情脉脉的伦理人情关系。他自己与士卒情同父子,他也要求所有各级军官都与士兵“情意相联”,这样才能使全军将士万众一心,百战百胜。他说:“军中相制,威严尚已,然必情意相联,乃可收指臂之效。倘死亡疾病漠不关心,劳苦饥寒绝少体恤,甚至任意役使,等诸厮养之奴,克扣月粮,视为应得之物。待之者旣刻薄寡恩,尚安望报之者奋勇出力乎?”他很注意体恤士卒的劳苦疾病,“至于受伤抱病,务宜加意抚摩,善为调养,方能上下一气。上以诚感,下卽以诚应。平日息息相关,至于临阵之际,何患兵不用命乎?”只有平时对士兵加以体恤爱惜,他们在战场上才会感恩图报、奋力杀敌。由于刘长佑所部士卒都是来自下层穷苦农民的子弟,虽然文化程度很低,但多是忠厚淳朴之人,这些人重情重义,“夫士卒虽愚,最易感动,爱之教之,若子若弟,则虽与之赴汤蹈火,亦所甘心。况堂堂战阵,进有爵赏之荣,死有荫恤之典。有不如手足之捍头目,子弟之卫父兄者哉。”①刘长佑《:畿辅练兵营规·责成》《,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刘长佑通过“以情感人”的方法使原本刀光剑影的军营之中充盈着浓厚的伦理人情,这就为他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

刘长佑非常擅长于借用古代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来鼓励士兵,这实际上是一种树立榜样和典型的方法。而他所树的榜样都是普通民众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例如:韩信、周亚夫、班超、关羽、吕蒙、谢玄、岳飞、韩世忠等人,大多是历来深受民众欢迎甚至是崇拜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经过历史的积累越来越得到放大,刘长佑把作为他们思想教育的载体,用他们作为正面教材来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无疑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做法对于我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可以用于思想教育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

刘长佑的思想教育并非是空喊口号,也不是完全只从精神上鼓舞士卒,他还非常注意从物质上对士兵进行鼓励,最突出的就是增加士卒的口粮和饷银。在云南练兵时,刘长佑还因为所发口粮与饷银高于其他军队而遭到其他官员的参奏,但他不为所动。他在直隶练军的饷银“其日给饷干章程,不但照在营操兵有加,并照出省征兵有加,不但照各省练兵有加,且照本省练勇有加。此真朝廷格外鸿恩,一时旷典。”②刘长佑《:畿辅练兵营规·责成》,刘武慎公遗书》卷二十四下。这里最能表现刘长佑以物质手段做思想教育的方法。他给自己的士卒较其他部队更高的饷银,同时不忘强调这是朝廷的“格外鸿恩”,让兵勇感恩于朝廷,效力于朝廷。较高的饷银对于当时穷苦人家的子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刘长佑通过高饷银来结恩于下层士卒。他还对各级军官实行月课奖赏,每月分一、二、三等奖,对副将、参将、遊击、都统、守备、千总、把总的业绩进行奖励。这些物质激励的措施作为刘长佑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毫无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士卒和各级军官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统帅本人的影响力。

可以说“忠爱”是刘长佑对士卒提出的思想政治上的要求;“勤习”“敢战”是对作战行动上的要求;“勤习”是对士卒军事训练的要求;“守法”是纪律要求,这符合现代“纪律严明”的要求;“敦睦”和“信义”,则是对士兵做人方面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在军营中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对于前面四个方面要求严厉和苛刻,在后面两个内容的教育上,刘长佑更多了一些人情味。概言之,刘长佑对士卒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在当时有助于提高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今天,无论是对于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对其他人群的思想教育,都有可借鉴与参考之处,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然,刘长佑是湘军将领中的一个代表,他和曾国藩等人一样,用理学的思想为指导,用践履理学的精神来治军练兵。在对兵勇和军官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刘长佑总是从维护纲常名教的目的出发,并通过军队中的封建伦理关系来推行他的思想教育。对此,我们也应辨证地看待。传统儒学中的“仁”和“礼”在湘军的治军思想中居于核心的位置。所谓仁,就是恩结士卒之心,待弁勇如同子弟;所谓礼,就是明确军营中的等级尊卑,严明号令。儒家所维护的宗法伦理纲常和军队的上下级别制度相融贯,形成了湘军内部浓郁的宗法从属关系[1]。这是湘军的特点之一,也是湘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太平军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种宗法从属关系在军队中的蔓延,也加速了湘军的蜕变。数十年后的军阀混战虽然与湘军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其祸根却在某种程度上与军队内部的血缘宗法从属关系有关。

[1] 陈芳.晚清地方军事化的典型个案[J].兰州学刊,2008,(3):132-135

[2] 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Ideological Education on Liu Changyou’s Troop Training

DAI Jin-bo

(Law School,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Liu Changyou is a famous general for Xiang-Army,who established Lian-Arm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mphasized on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for example,“loyal love”,“not daring to fight”,“law-abiding”,“hard work”,“harmony”and“honesty”.The first four,respectively,are requirements to soldi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cts of battles,aiming at founding the army which is loyal to the emperor and patriotic to the country,fighting bravely,well disciplined,and commanded flexibly.He established the army which is full of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has good enviro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the way that he taught soldiers by emotions.Besides,he encouraged the soldiers by setting the good examples of historical heroes.Furthermore,he knew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combin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 soldiers,so he improved the salaries for soldiers.Undoubtedly,his ideas and methods for training the army,are still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day.

Liu Changyou;Xiang-Army;ideological education

K204

A

1008—1763(2011)04—0027—05

2010-11-1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C108ZD067)

戴金波(1978—),男,湖南汨罗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士卒士兵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士兵独白
一曲征歌写华章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