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开启的无菌溶液无菌状态的观察
2011-04-09李建珍郑学章郑秀萍
李建珍 郑学章 郑秀萍
从密封玻璃瓶中倒取无菌溶液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自2005年7月起执行国家药监局标准,瓶装无菌溶液全部更换为新型瓶塞(丁基胶塞)。此种瓶塞在结构上与乳胶塞不同,打开无菌溶液铝封后,无菌溶液瓶口外周全部暴露于空气之中;且打开瓶塞时,操作人员手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瓶塞内面及瓶口,这就使得传统的无菌溶液取用方法不再适用,同时给护士无菌操作及开瓶后无菌溶液有效保留时间提出了挑战。为了确定一种符合无菌操作原则,方法简便、安全的无菌溶液取用法,我们对丁基胶塞无菌溶液取用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为规范护士操作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密封瓶装同一批号500 m l生理盐水(九江长江制药厂)3箱(每1箱24瓶);大号无菌肉汤培养试管(由我院检验科细菌室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
1.2 方法
1.2.1 环境及人员准备[1]ICU病房,实验当天7:45监测病室空气,细菌总数200 cfu/cm3以下;操作人员为4名工作3年以上本科毕业的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分20 d进行,每天4 h,每天每组开启1瓶,要求每次操作前清洁洗手,服装整洁,戴好口罩、帽子。
1.2.2 无菌溶液取用方法
1.2.2.1 第1次无菌溶液取用方法[2]针对新型瓶塞无菌溶液设计自定义操作方法:(1)打开瓶口铝封。(2)用清洁后的手将丁基胶塞取下。(3)手持无菌溶液瓶,标签朝向掌心,倒出20 m l左右溶液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于无菌取样试管中。(4)把瓶盖盖好。
1.2.2.2 第2~9次无菌溶液取用方法 (1)用清洁后的手将丁基胶塞取下。(2)手持无菌溶液瓶,标签朝向掌心,倒出20 m l左右溶液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溶液于无菌取样试管中。(3)把瓶盖盖好,每1次开启溶液的橡胶塞都是从标签的同一方向开启。
1.2.3 样本留取方法 每组操作人员2名护士配合,各选1名护士按实验设计于实验当天8:00分别从3箱无菌溶液中随机抽取样本,采用自定义方法,第1次开启玻璃瓶液体后,在4 h内每隔0.5 h用自定义方法开启本人已经开启的这瓶溶液,共9次。每组操作人员的另1名护士拿起无菌肉汤培养试管,在点燃的酒精灯外焰烧瓶口1次,打开无菌肉汤培养试管,同法再烧管口1次。操作者用实验方法倒出3~5ml溶液于该试管内,再用酒精灯烧管口1次,盖帽,试管编码。每组每天各取9个标本,共计18个标本,留取后立即送至细菌室培养48 h。实验20 d共计360个标本。
1.3 评价标准
按卫生部《消毒管理方法》侵入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的规定,以未检出细菌为合格。
2 结果
本研究共采样360份,经严格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合格率达100%。
3 讨论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首先应遵循无菌、节力的原则,且具有可操作性及临床实用性。为保证本次研究结果科学、严谨、可推广,在研究设计时重点考虑2个原则、2个关注点,即无菌、节力的原则及人为污染、开瓶1次对无菌溶液的影响两个关注点[3]。本研究对随机抽取的40瓶无菌生理盐水,按自定义方法开瓶取液,40瓶液体计360个样本均无细菌生长。实验证明,在ICU虽然新型瓶塞造成无菌溶液瓶口外周全部暴露,且操作中护理人员手可能会触及瓶口及瓶塞内侧,但用自定义方法倒取,对无菌溶液均未造成污染。说明新型瓶塞瓶装无菌溶液在4 h取液中用传统的消毒瓶塞的操作意义已不大,且费时费力,没有必要。目前,在福州各大医院手术室和ICU中已经广泛应用。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用自定义方法开启的无菌溶液,在4 h内每隔0.5 h开启1次共经9次开启瓶塞,倒出的溶液都是无菌的。
[1] 夏春云,吴雅文,胡晓燕,等.4种倒取无菌溶液方法的比较[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0,22(1):54 -55.
[2] 廖晓春,韩斗玲,汪娩南,等.无菌溶液取用方法实验研究[J].九江医学,2002,17(3):142 -143.
[3] 郑建萍,张红梅,相 敏,等.瓶装丁基胶塞无菌溶液取用方法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7,22(22):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