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探索

2011-04-09樊贤进王家忠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体育生活

樊贤进 王家忠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探索

樊贤进 王家忠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集健身性、探索性、冒险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身,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形式、多样的组织方法等特点,能够提高学生在旅游及突发性灾害时的自救能力。把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纳入体育教学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并使学生在野外生存课程中增强团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学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可行性;意义

2002年7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题组,组织了7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实验,并建立了黑龙江冒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三个实验基地。2004年,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华侨大学作为第二批实验学校,扩大了研究的范围,为进一步开发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提供了实践依据。从2002年到2005年全国有20多所高校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实验研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浓厚兴趣。

目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从2005年开始已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得以推广普及,但是在高校中的普遍开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现今,大多数高校未开设野外生存课程,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灾难时的自救能力。高校教学研究表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可以拓展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野外生存和应付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一 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现象,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体验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利用人自身的感知觉,获得直接真实的感受和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其次,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安排组织教法,培养学生在野外的能力,通过模拟或实践在实际野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掌握野外生存技能。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从林、荒漠 、高原、孤岛等野外环境中,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集体的努力保存生命、维持健康生活能力的训练。[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提倡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发展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建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具体目标体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改变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体验在自然中活动的乐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在活动中掌握相应的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及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不断出现的恶劣天气和地质灾害需要高校开设野外生存课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逐年恶化,汶川、玉树地震以及部分地区的大雪、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出现,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和自救知识。高校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野外基本技能学习、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综合训练、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野外应急措施、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

实验表明,通过野外生存课程训练后,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提高了对恶劣天气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遇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时能够冷静处理,采用正确合理的解救方法,避免伤害或降低伤害程度。

3.教育部门的大力提倡和指导是开设野外生存课程的保证。

我国教育部门关注这门课程较晚,无论是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起步较晚。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在2005年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推广和普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专家合作,加强对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材的建设与开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实际生活,突出重点知识和技能,实践性、实用性强。

实际调研中发现一般高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及领导干部的不支持。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有计划地培养满足本校野外生存课程的师资数量。改变领导对野外生存课程的认识,了解开设野外生存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 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

1.激发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体育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能的一切物质,能量、自然现象的总和”。[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给人们提供的是纯自然的环境,山、河、湖、海、森林、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单一或组合形成的绿色健身场所,在训练过程中锻炼身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体育运动兴趣是人们要求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将体育课程由校内拓展到校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最大限度地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机会,使人们在战胜自然,超越自我,超越极限的过程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把原有的体育课堂上的传统的单一的走、跑、跳、投、跨越等基本内容,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它包括登山、野营、野炊、攀岩、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搭绳过涧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与自然界亲密接触的活动中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和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学会安营扎寨、搭灶烧饭、下河捕鱼、分辨可食植物、获取食物和水,学会看地图,学会使用GPS和罗盘,学会处理叮咬、外伤、自救、互救、迷路等紧急情况,掌握攀爬、速降与保护、漂流溯溪、搭绳过涧等具有挑战性和危险性的活动技能。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柔韧性、耐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基本素质。

3.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逆境求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时,临危不惧,才能战胜困难、化险为夷。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主要依托空气、阳光、江河、湖海、沙滩、田野 草原、森林等自然环境条件,使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排解心里的压力,放松身心。而且,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走向野外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时的那种刺激与快乐,实现超越梦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促使学生在战胜困难、超越极限的过程中,发展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4.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依托自然环境,而且是远离居民居住的地点,并且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作保障。在这种条件下,有些情况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维持生命。因此就必须组建一个团队,每一个人都要服从团队的安排,并接受团队的保护与建议,这样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是一个大集体,人是社会的主要活动群体。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不同地方、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的中学生组成一个团体,通过集体活动了解异域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他们从最初的不认识到成为朋友、知己,从最初的相互配合不默契、相互不信任到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团结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得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爱美是学生的共同特点,体育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的语言美、动作美、姿态美、形体美等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优美的教学环境也能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使大学生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嘈杂,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自己的心灵有所感悟,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

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开设能提高大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各高校应该尽快设置此项课程,降低人们在野外活动的风险。

(2)设置“野外生存训练”课程,迫切需要解决教材和师资问题,增强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只要这样野外生存课程才能在高校中普遍开展。

(3)“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具有丰富的地理人文资源,高校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就可进行。真正实现生存理论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2.建议。

(1)拓展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尽快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纳入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使这一全新内容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2)国家基础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重要性,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以促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展。

(3)大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不多,在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时,要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保证训练过程的安全,准备充足的应急措施。

[1] 张惠红,等.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设计[J]. 中国学校体育,2003 (2):50-51.

[2] 刘勇,等.体育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运动快乐感的影响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2005(4):43-46.

[3] 张惠红,等.“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J]. 体育学刊,2002(6):86.

[4] 姜丽,等.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 上海体育学院,2004(1):72-75.

[5] 姜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践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85-287.

[6] 张惠红.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31.

[7] 王磊.浅谈野外生存安全防范与急救[J]. 中国学校体育,2005(4):46-47.

ClassNo.:G807.0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rainingCoursesofFieldSurvival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Fan Xianjin Wang Jiazhong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 is characterized by body-building, exploration, adventure and fun . With rich teaching content, unique teaching forms and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al methods , the course help the students to survive from a sudden attack of disasters. Integrating the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acilitat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s, to improve their willpower and the spirit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ir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With the literatur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mainly the importance of setting up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carry out the progra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eld survival ; training course; feasibility; significance

樊贤进,硕士,副教授,安徽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巢湖。研究方向:运动训练。邮政编码:238024

王家忠,博士,副教授,安徽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巢湖。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邮政编码:238024

1672-6758(2011)12-0144-2

G807.01

A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体育生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