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童话幻想对现实的折射反映

2011-04-09杨晓梅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幻想童话现实

杨晓梅

试论童话幻想对现实的折射反映

杨晓梅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和生命,童话的幻想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童话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即童话是通过幻想折射式地反映现实的。

童话;幻想;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方式;幻想对现实的折射反映

童话是一种古老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文学样式。自童话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形形色色关于它的描述,但每一条定义无不突出童话的幻想这一特性。高尔基曾说“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到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幻想着美好的生活。”这种“自由”“无畏”的幻想,为孩子们营造了另一种跟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更美好的童话世界,这对儿童必然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令他们对童话如痴如迷。可以说,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和生命,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因此,关于童话,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在童话的幻想世界中,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也是离奇的,可以说,童话的一切都是幻想的产物,然而童话的幻想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童话的幻想,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无稽,它的基础必定是真实的生活。即使是最罕见的幻想形象,也都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创造出来的。正如安徒生所说:“最奇异的童话也是从现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但是,童话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去塑造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却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间接地反映生活,也就是说,童话是通过幻想折射式地反映现实的。

综观民间童话和早期的文学童话,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幻想与现实寻常的结合,有机的统一。即通过幻想,真实地描绘出现实生活的情景和社会风貌,细腻地刻画幻想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使幻想有机地融合于现实之中,幻想故事就如同真实发生的事情一般。这种结合方式以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和我国的叶圣陶童话为代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个小女孩除夕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正是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现实写照;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光中见到的美丽的幻境,真实地反映出小女孩对生活的祈求。作品中所描写的寒冷的天气、飞跑的马车、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烤鹅、绿叶中燃着蜡烛的圣诞树,也都展示了北欧的风俗人情,都很现实,令人感到亲切和自然。

第二,幻想与现实异常的结合,巧妙的统一。即作品中幻想的人与事,十分奇异,十分夸张,一切都出乎意料之外,但又符合现实生活本身的规律,幻想是现实变形的反映。这种结合方式以意大利的科洛迪、罗大里童话和我国的张天翼童话为代表。如《木偶奇遇记》中,木偶匹诺曹说一句谎话,鼻子就长了一截,说了两句谎话,鼻子就长得更长了;他和蜡烛心逃到玩具国,不久,两人都长出了驴的耳朵,再过一个时候,都变成了小驴。这样的情节确是异乎寻常,十分离奇的,但其实并没有离开儿童的真实生活。它告诉孩子们,不应当说谎,不应当忘记老师、父母的忠告,否则就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就会走上歧途。

第三,幻想与现实反常的结合,奇特的统一。即幻想中的人和事似乎荒诞无稽,人的力量超乎自然。童话的幻想更多地表现人们内在的意志和美好的愿望,幻想为现实增添希望的光彩,幻想是现实理想化的反应。这类结合方式以德国的格林童话和我国洪汛涛、葛翠琳童话为代表。如《会开饭的桌子、会吐金子的驴子和自己会从袋子里出来的小棍子》中,三件宝物个个出神入化,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如“会开饭的桌子”能够变出美味的佳肴;“会吐金子的驴子”可以制造出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金元宝;“自己会从袋子里出来的小棍子”能够主持公道,将恶霸、强盗打得满地找牙。这篇童话中的幻想境界看似荒诞无稽,其实也是对现实的折射反映。作品运用象征手法,映照了下层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求,通过幻想中宝物的神奇功力来帮助人们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在自由驰骋的幻想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既现实而又超现实的童话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童话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童话幻想中必然要体现当下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时代的特色,把握他们的精神需求。纵观新时期的童话创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方式有了以下几种变化:

第一,童话的幻想中融入了更多的写实成分。通过童话的幻想境界,再现儿童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求,表达儿童的心声和揭示某些社会问题。如郑渊洁的《特别法庭》、彭懿的《爸爸的秘密摄像机》、孙幼军的《小贝流浪记》等童话,都从不同角度描写当下儿童的生活,深入探讨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观念冲突或儿童的心理需求,真实而又真挚。这些童话作品,注重从现实中取材,就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展开丰富而奇特的幻想,并将其设置于特定的童话境界中,通过特定的童话形象展现出来,从而使童话的幻想融入了更多的写实成分。

如《特别法庭》中通过幻想创设了“特别法庭”这样一个机构,专门审理孩子对爸爸妈妈不满的起诉,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不满,有的体现他们的行为方式上,有的体现在他们的吵架和离婚问题上。好多孩子不能与父母平等地交流、沟通,内心很孤独,情感无以寄托,久而久之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不善与人交往等。在童话中,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一种充满儿童情趣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这些问题,再用各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巧妙地解决这些问题,如对“默默”爸爸的“判决书”这样写道:“默默的爸爸从来不对默默笑,没有给默默带来欢乐,还是默默特别怕他,已构成爸爸失职罪。本法庭判决如下:默默的爸爸必须让默默搔胳肢窝十分钟,把笑还给默默”,于是,默默的爸爸被他儿子挠得笑出了眼泪,甚至笑得“喘不过气来”。作品中通过“皮皮鲁”的智慧,解决了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困惑和苦恼,使“孩子们头一次站在和爸爸妈妈平等的地位说话,他们多高兴啊”。这篇童话在巧妙的构思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传递了儿童的心声。同时在欢快的气氛中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给读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课题,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第二,童话的幻想中融入了更多的知识含量。童话运用丰富的幻想反映大千世界神奇美妙的自然现象,展现发展中的科技世界的现实,预见由最新科学创造的未来世界,即通过幻想写自然、写社会、写科学。将知识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不但给小读者带来文学的审美享受,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

如鲁克的《谁丢了尾巴》中,利用幻想设置了一个童话的情境,塑造了一个拟人体的童话主人公形象——淘气又热情的小猴子,他在玩耍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条断了的尾巴,于是到处寻找这条尾巴的主人。他先后遇到了蜻蜓、小鲤鱼、啄木鸟、小松鼠、小灰兔、姬袋鼠和小蜥蜴,通过这些动物的介绍,给读者展示了这些动物的尾巴的奇特功能。这篇童话中,将自然科学知识融入到幻化的童话情境中,让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充当穿针引线的角色,用充分儿童化的语言和行为动作与其他小动物打交道,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动物世界。虽然人物和情节都是运用幻想虚构的,但孩子们读了都会觉得很真实,因为其虚构是建立在自然界动物生活基础上的,作者设置的童话情境与现实情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合理又合情。

再如叶永烈的《圆圆和方方》,讲了圆和方这两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方惠珍的《小蝌蚪找妈妈》,介绍了蝌蚪和青蛙形象上的区别,同时还介绍了虾、乌龟、鲵鱼等动物的外形特点;秦牧的《雏鸟出壳的故事》,反映了鸟类世界的变化和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繁殖状况等。可见,童话幻想可以把科学引进理想的未来境界,激发儿童想象力,这也是童话幻想利用科学知识对现实折射式反应的一种方式。

第三,童话的幻想中融入了更多的游戏元素。通过童话的幻想将儿童潜意识中的游戏元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引领儿童在幻想的世界里恣意驰骋,在游戏的天地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既要有知识、精神、理想、人格的教育,更需要快乐、自由的游戏,二者在童话文本中以幻想的方式得以融合,使儿童在幻想的神奇大厦中窥见自我,在游戏的酣畅中领悟做人的真谛,可以说是教育功能与审美娱乐功能的双向实现。郑渊洁曾说:“我希望我的童话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孩子们置身于其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我希望我的童话是一个娱乐场所,小读者们可以从中玩个痛快,从早笑到晚。”应该说,让孩子在幻想与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当代童话本真的艺术追求。

郑渊洁的童话中充满了游戏性。他在童话中塑造了众多的顽童形象,而且他似乎是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一一送入他精心构建的幻想世界,让他们整日生活在理想的游戏世界中,个人的主体意识挣脱了成人思维的束缚,放射出绮丽的光芒。如《魔方大厦》里独生子女来克,生活中没有朋友、没有地方玩、整日苦恼,正是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写照。于是郑渊洁便让他走进神奇的魔方大厦,让他在玻璃城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发现了许多神奇有趣的国度,在魔方的神奇大厦中纵情探寻游玩,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同时在无拘无束的玩乐中让他认识自我。来克的形象颠覆了以往童话中乖乖听话的、少年老成的、循规蹈矩的道德儿童的形象,塑造了一个有想象力、有生机、有活力、有能力的英雄式的人物。在来克身上,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加以肯定,恢复日渐失落的自信,培养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综合以上,幻想既是用来反映现实的一种艺术手段,又是被反映的现实生活在童话中的具体体现。童话中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方式不论怎样变化,但童话幻想折射式地反映现实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而且,二者的结合更加紧密,使童话的幻想更觉真实,更显丰富,更好地体现时代的特色和儿童的需求。

[1]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锦贻.童话幻想新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3).

[4]方卫平.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郑渊洁童话评说[J].儿童文学研究,1994(3).

On Reflection of Fairy Tale Fantasy to Social Reality

Yang Xiaomei

The soul and life of fairy tale lies in its fantasy and the fantasy is rooted in reality.The fairy tale dose not reflect the reality itself,but it tries to shape an image which can not be found in real life but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al life using the fantasy to the life.The fairy tal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al life in an indirect way.

fairy tale;fantasy;combining fantasy with reality;reflection of fantasy to reality

I286.7

A

1672-6758(2011)12-0114-2

杨晓梅,硕士,讲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合作。研究方向:儿童文学。邮政编码:747000

Class No.:I28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幻想童话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童话镇
秋天的童话
午夜童话镇
锁不住的幻想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幻想画
幻想画